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体会

时间:2022-10-24 07:08:19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5

新课改的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在许多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热热闹闹,教师无可奈何;学生夸夸其谈,教师无言以对……”,这些都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掩盖了课改真实的教学事实。

近年来,随着课改的深入,老师们都已经意识到,“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但不可否认,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结合多年来平时的教学和自己的反思,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做了这样的实践探究。

一、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一个好的数学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从而使其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如在《倒数的认识》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创设氛围,引出课题。大屏幕出示:写两个数的乘法算式。要求:乘积等于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然后提示课题。引导质疑,自主探究。师:看着“倒数”这个数学新名词,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学生会提出:如什么是倒数?倒数是指一个数吗?倒数应该怎样表述?怎样求倒数?倒数是不是一定是分数?倒数有什么用?是不是每个数都有倒数?……(1)师:今天我们采用自学加小组讨论的方法学习倒数的有关知识。同学们围绕刚才我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先自学课本,然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2)学生自学讨论,教师指导。(3)组织全班交流、汇报。最后师问:在自学的过程中你们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吗?

像这样:问题由学生提出,方法由学生寻找,规律由学生发现、总结的学习方式能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目标,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这就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加强合作与交流,让课堂充满活力

“1+1>2”的整体性原理,揭示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那什么时候进行合作与交流?怎样合作、交流才自然、有效?这是困扰我们教学的难题。我们来看一个《认识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教学片段,我是这样设计的:

1、用阴影部分或直线上的点表示下列各分数:

1/5,2/5,5/5,1/2,2/2。

2、汇报、点评。为什么这样表示?从图中看,有什么区别?

3、每个人拿出一张圆纸片,用圆的阴影部分表示5/4。(学生操作,因为一个圆无法表示,所以想不出来。)再提示:你们同桌之间可以合作一下,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4、汇报5/4的意义。(教师提名一名学生回答,还有很多学生举着手。)那你们前后四位同学一起交流一下吧!

这里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两次合作的机会。当材料有限,需要资源共享时;当问题有难度或提出问题有很多人举手,需要共同讨论时的合作交流才会引起共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活力。

三、学会思考,开展自主学习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尤其是数学,在自主学习中,更多的是靠学生的觉悟和反思。当一个人只有觉醒了,才能真正的自主。而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例如在《乘法的认识》教学中,教师提出“你会把全班40个小朋友手指都加起来吗?这个算式该怎么列?”当看到学生在用加法算式而不是用想象的思维方式思考时,教师用语言“暗示”:“你能不能想一个简单的方法表示?”;又如在《倒数》教学中,教师提出“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那假分数的倒数就是……”学生在清楚又响亮地回答“真分数”时,教师则通过“一声不吭”来提示学生的“反思”。

可见在课堂上,教师的言语、行为、教态以及各种手段的使用,包括一些师生的互动(如提问、小组活动等)都应该让学生“觉醒”和“反思”。

四、激发兴趣,因材施教

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要建立一个开放型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通过有趣的小游戏、故事表演、数学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完《年、月、日》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钟表和一幅2011年的年历;在教完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章《认识图形》时,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三角形、四边形的角、边的大小和长短……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学习数学枯燥乏味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中,对学习有厌倦的学生,往往对体育活动、劳动课、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我们应因人而宜,因势利导,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动机与学习数学联系起来,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数学教学将会事半功倍,成效显著。

上一篇:尝试有效性预习 下一篇:课题研究:镜片上的光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