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珍贵的金步摇冠

时间:2022-10-24 07:03:51

步摇冠起源于西方,约公元前后正式形成。然后向东传播,横越欧亚大陆,经中国传入日本,流行时间长达600余年。在中国兴起于汉代,晋以后盛行。

内蒙古博物馆珍藏的两件金步摇冠出土于乌兰察布盟达茂旗西河子村窖藏,时代为北朝。冠分两种形状:其一头部轮廓似牛首,高19.5厘米,宽14.5厘米,重92克。头部边缘饰鱼籽纹,内作连弧纹装饰。在牛首之面部及双耳镶嵌红、白石料,现已部分脱落。耳作桂叶形,角似盘曲多枝的连理扶桑,又像变形的鹿角,每个枝梢上环穿桃形金叶1片,共14片。其二具有马头特征,高18.5厘米,宽12厘米,重70克。头额部原镶嵌料石,现已脱落,眉梢上端另加一对圆圈纹,所有花纹和脸框周围饰鱼籽纹。面部嵌白、淡蓝色料石。竖耳,耳朵作尖桃形,内嵌白色料石。角作三枝并列向上,分又处嵌桃形白、绿色料石。枝梢环穿桃形叶片。这两件金步摇冠工艺精湛,外观华丽,是鲜卑族贵妇所特有的头上装饰,当步行时头部摇动,叶片随之颤动,所以谓之“步摇”。

鲜卑族起源于东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在中原建立王朝的北方少数民族,是唯一经历了从森林走向草原,进而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历经艰难,可谓“山高谷深,九难八阻”。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森林中的民族来说,要克服重重困难,完成这一漫长的征程,不仅要有充足的物质基础,还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柱。《魏书・序纪》记载:“古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这种神兽便是鲜卑人信奉的灵物。传说在鲜卑人南迂遇到沼泽地、部族面临灭亡的关键时刻,是它从天而降,带领他们走出沼泽地,使部族化险为夷、实现南迁之梦的。

两件金步摇冠,角为鹿角,头部却为似马或牛的复合动物形象。如此造型,是与鲜卑族的生活相关的。早期过着森林民族特有的狩猎生活的鲜卑族,各种动物既是他们狩猎的对象,也成为他们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鹿是他们喜爱的动物之一,所以这两件步摇冠的犄角部分是略变形的雄、雌鹿角。但也有一个疑问:角既然是变形的雄、雌鹿角,头却为何做成马、牛的形象呢?这是否与鲜卑族信奉的“其形似马,其声类牛”的神兽有关?是否也代表了当时鲜卑族崇拜的神兽形象呢?这有待于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的深入研究。这两件金步摇冠的出土为研究鲜卑族的经济、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我们透过它们也可窥见这个历史上曾盛极一时的民族的金银器工艺水平。

责 编 一 粟

上一篇:明清德、化瓷瓶赏析 下一篇:民国交通联运图大型高面值印花税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