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时间:2022-10-24 06:53:58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摘要:课堂是教师在创设性地教,学生创设性地学,创造性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最根本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要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学得愉快,思维要得到发散,创造力要得到培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创新思维

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科技创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常用“情境教学”来为学生创设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入情入境进行自我发现,自我感悟,体现个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教师在创设性地教,学生创设性地学,创造性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与时俱进,推进教学改革,让素质教育在课堂不再成为空话,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我们每一位第一线的教师深思的问题。曾经去听课,听到一位全国优秀教师说过:“教学最根本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要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学得愉快,思维要得到发散,创造力要得到培养。”下面我谈谈我是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

一、营造创新的意境

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意境。首先,教师要善于表扬学生。如果你想他表现出某一优点,你就在哪方面赞扬他,将他的优点放大。在教学中,要解放思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干,思维得到发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就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说“到底谁是骗子”,大家讨论激烈,指出不仅两个织工是骗子,而且大臣是骗子,皇帝是骗子,说看见漂亮衣服的人都是骗子。通过讨论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思维得到发散,对事物有了创新性认识。其次,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努力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交流,互相激励,形成良好的创造性班集体。班级和谐良好的氛围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教师是无法引导全班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就像一个社会没有和平就没法发展一样。

二、注重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教师是学习中的主导,教师不管课前备课,课堂上引导,课后作业的布置以及复习都是展有重要的主导作用。为了交给学生创新的学法,教师备课时要通盘考虑,根据学生情况、班级情况、学校情况,改革教学方法,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指导方案,选择启发性、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抓住课文重点,突破难点。如在备《草船借箭》一课时,这样设计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诸葛亮如何借到箭的?鲁肃在借箭过程中有何作用?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抓住文章的重点和突破难点。

课堂上教师更要驾驭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体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只有教师很好的引导,才能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能较好的学习,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得到发挥,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提出:“谁能带大家去看看鸟的天堂是怎么样的呢?”“大榕树为什么会被称为鸟的天堂?”这样有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大家讨论纷纷,各抒己见,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注重学生的质疑问难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不疑处见疑,方是进矣”,由此可见“质疑问难”何等重要,可见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造欲望就会激发起来。在教学中,我注意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疑”字上下功夫,要求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对于提得合理的给予肯定和赞扬,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从疑入手,提出问题:“皇帝的新装怎么得来的?”“为什么皇帝、大臣、民众都说看见了世界上最漂亮的衣服?”“为什么只有一个小孩说没有看见新衣服?”学生通过揣摩、讨论,在老师的点拨下终于明白了:大家说看见了新衣服,是因为大家不愿别人说自己是最蠢的人,是不称职的人,反映了骗子的骗术高明,抓住了大家的心理,同时也说明当时的人都很虚伪。之所以最后让一个小孩说出来皇帝没有穿衣服,是告诉人们小孩子当时还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还很纯真的天性。从这质疑入手,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人。”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真正做好主导作用,在关键处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引起学生的学习、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如何有效应对初中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 下一篇:地理教学应凸现防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