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豆豆(小班)

时间:2022-10-24 06:36:23

目标:

1.尝试边游戏边学唱歌曲,能跟随教师和同伴的歌声自然歌唱。初步学习按节拍拍手和做点数动作。

2.通过观察游戏玩法,分辨并逐步掌握游戏的规则和变化。

3.在游戏过程中尝试大胆交往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体验“豆豆”和“裤兜”互动的乐趣。

准备:

装在浅盘子里的豆豆(彩色木制串珠),透明袋子。

过程:

一、导入活动:数豆豆

1.观察并描述豆豆的样子。

师(出示豆豆):请你们看一看、说一说这些豆豆是怎么样的。(教师可提示“圆溜溜”一词。)

2.观察教师和豆豆玩游戏。

教师边完整地清唱歌曲边用食指一下一下地点豆豆。唱完歌曲,教师将几颗豆豆放进裤兜并提问。

师:豆豆装到哪里了?装了几颗豆豆?

幼儿猜测,并和教师一起验证:教师从裤兜里拿出豆豆放在透明袋子里,并和幼儿一起数一数有几颗豆豆。

二、学唱歌曲

1.师幼一起回忆、熟悉歌词。

师:老师刚才是怎么数豆豆的?

幼儿回答后,教师用动作带幼儿说一遍歌词,然后鼓励幼儿伸出食指和教师一起边唱歌边点豆豆、猜豆豆。

2.请个别幼儿到前面来和豆豆玩游戏,其他幼儿一起唱歌。唱完歌曲后,这名幼儿装几颗豆豆放进自己的裤兜,其他幼儿猜一猜他装了几颗豆豆,然后用前面的方法进行验证。

三、跟随钢琴伴奏唱歌、玩点豆豆游戏

1.师幼游戏。

师:请你们变变变,变成各种各样的豆豆,做出不同豆豆的样子。

师:请说一说,你是什么样的豆豆?

师:现在老师变成一个大兜兜,我们来玩一个点豆豆的游戏。

教师走到幼儿面前,和幼儿一起伸出食指,从第一个幼儿开始随着音乐节拍边唱歌边一个一个点数幼儿,唱到歌曲最后一句“装进我的小裤兜”时,教师张开手臂“装”(拥抱)幼儿,大家一起数一数“装了几颗豆豆”。

2.幼幼游戏。

一名幼儿在圈内一下一下“点豆豆”(点其他幼儿),“装豆豆”(双臂张开拥抱其他幼儿),“数豆豆"(数一数“装”了几个幼儿),再由这名幼儿请下一个幼儿点豆豆,继续游戏。游戏进行3~4次。

四、游戏“豆豆钻兜兜”

1.配班教师面对面、手拉手搭成一个“大兜兜”,几位客人老师也变成“豆豆”和所有“小豆豆们”拉着衣服变成“一长串豆豆”,大家一起边唱歌边用脚踏节拍从“大兜兜”下面钻过,唱完最后一句时,两名配班教师放下手“装豆豆”,大家数数一共装了几颗“豆豆”,说说装的是谁。

2.客人老师当“大兜兜”,所有幼儿和客人老师一起唱歌玩游戏。

五、结束活动:跳个“豆豆舞”

播放歌曲原唱,幼儿在跟唱的同时,教师可引导幼儿加入动作表现歌曲内容,在间奏部分教师可通过“豆豆拉拉手”“豆豆转个圈”等提示,让幼儿互相配合拉拉手、转个圈等,最后一句可互相抱一抱,进一步欣赏、感受、表现歌曲。

点评:

音乐教学游戏化的关键在于“化”,即“转变”,也就是要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将诸多“游戏形式”转变为能够让幼儿乐此不疲、流连忘返的“游戏状态”。而凡是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好胜心、爱美之心,吸引、激励幼儿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手段都可以算是游戏化的手段,关键在于让幼儿获得认知欣喜、审美感动和社交温情。我试从这三方面对该活动进行分析。

一、认知欣喜

认知欣喜即认知主体经由一定的努力获得自我实现之后的愉悦感受,获得这种感受既需要接受挑战,也需要成功体验。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因为需要挑战而设置幼儿怎么努力也完成不了的任务,以免挫败幼儿接受挑战和自我挑战的能动性;也不能因为要给幼儿成功体验而设置幼儿不需做出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以防丢失“好奇心”与“好胜心”所能引发的主体性和主体性智慧以及来自挑战成功的“高峰体验”。可见,认知欣喜是对幼儿主体性和愉悦性的双重关照。因此,挑战难度适宜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我们可从该活动的三处最重要的认知挑战来品味这些任务设置的精妙。

1.猜测—验证。“猜测—验证”贯穿活动始终。从装进教师(或幼儿)真实裤兜的“木珠豆豆”有几颗,到装进教师(或幼儿)“手臂兜兜”的“幼儿豆豆”有几颗,都是谁,再到装进“大手臂兜兜”的“豆豆串”里有几颗“豆豆”,结果的不确定性不断激发着幼儿的好奇心和正确猜出答案的好胜心。到底有多少呢,到底又是谁呢?唯一的办法就是验证。谁来验证呢?幼儿自己。而他们的小手所能抓握和手臂所能拥抱的“豆豆”数,也正是他们点数能力可以胜任的。

2.迁移游戏规则。如果只是单纯猜测和验证,难以维持幼儿的游戏性体验。该活动的巧妙之处在于整个活动由相互联系的三个小游戏衔接而成。基于已有的游戏经验和对“猜测—验证”的感性把握,再加上观察教师的游戏示范,幼儿的认知欣喜还来源于对游戏规则的两次成功迁移。

3.演唱歌曲。这首歌曲虽然短小、简单,与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特点相适宜,但要在短短十多分钟内学会演唱并能创造性地表达,并非易事。但在活动最后,我们发现幼儿能够进行创造性地表达,他们非常享受歌曲艺术带来的自由与愉悦,是层层深入的音乐游戏引发他们投入地进行观察、模仿、迁移学习。

二、审美感动

审美感动是审美主体在自主、自由、自我享用的操作中获得的体验。一方面需要享受循序渐进的操作带来的“流畅体验”,另一方面需要享受由生活经验的唤起和超越所引起的“流畅体验”。

操作的“流畅”感来自于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首先,教师直接以符合歌词内容的数豆豆、装豆豆动作导入活动,让幼儿对歌曲及词、情、意形成初步而感性的认识;进而,教师固定了装“裤兜”这一元素,引起幼儿对到底装了几颗“豆豆”的好奇心。在猜测与验证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着幼儿的参与性(随音乐点数以及让幼儿抓一把“豆豆”藏起来);在幼儿熟悉了猜测、验证的游戏规则之后,教师改变了猜测与验证的内容,把原来的实物“豆豆”变成了幼儿扮演的“豆豆”。但游戏的形式基本没有变化,“豆豆”从物到人的转变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紧接着教师退位,请幼儿来“装”“数”“请”;最后“豆豆钻兜兜”的游戏则是固定了幼儿当“豆豆”的角色,变化了猜的内容:不但要猜出“装”的有几个,还要说出“装”的是谁。三个游戏的递进其实蕴含了两条线索:一条是微妙的游戏规则变化对幼儿形成了不断的兴奋刺激;另一条是教师适时地提出“高级玩法”,又适时地退位为幼儿的普通“玩伴”。幼儿在每一遍游戏时都投入而欢愉,并在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演唱。最后的歌表演环节则更是把活动推向了高潮。

“流畅体验”还需要幼儿能够享受生活经验的唤起和超越。该活动始终围绕着幼儿熟悉的豆豆进行,将豆豆“装进裤兜”既能表达幼儿对豆儿的喜爱之情又能展现他们的天真之趣。这些元素紧密地渗透在歌曲、游戏和情境中,使得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被不断唤起,可感知又可理解。对生活经验的超越感更是激动人心,真实的豆豆变成幼儿扮演的“豆豆”,真实的裤兜变成用手来“装”,又变成两个老师来“捕”豆豆串。大家在一起用“豆豆”来游戏,这是幼儿丰富的想象力构建出来的,他们需要的正是这种全情投入的生活与生长方式。

三、社交温情

社交温情是社会的基本需要,在集体活动中,社交温情更能带给人际间情感上的满足。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社交温情有教师给予幼儿的:教师是幼儿的高级榜样,提供风趣幽默的游戏玩法;教师又是幼儿的游戏伙伴,随着幼儿逐渐掌握游戏玩法,教师便循序地退位;教师还是幼儿的坚实力量,既能随时肯定和接纳幼儿的想象与表达,又能随时扩充他们自由享受的空间。

整个活动中,更多的社交温情也是幼儿在愉悦、温馨的游戏情境中自发寻求和自愿传递的。“豆豆”愿意被他人点数、愿意被“裤兜”装起来,“裤兜”愿意点数他人、愿意去装“豆豆”,“豆豆”连成长长的一串,一个接一个地穿过“大兜兜”,这无不使游戏中的幼儿自然陶醉于同伴相处的浓浓情意之中,享受娱人娱己的快乐。更值得提出的是,对小班幼儿来说,身体接触是他们感受爱的重要途径,他们期待被他人拥抱,也同样需要通过拥抱他人来学会去爱。

上一篇:让动机穿行于活动之中 下一篇:理清思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