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0期临床诊断标准的建立和临床应用探讨

时间:2022-10-24 06:36:00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0期临床诊断标准的建立和临床应用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0期临床诊断标准的建立和临床应用,分析其临床价值和准确性。 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70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数字法分为非干预对照组和干预观察组,每组85例患者,建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0期临床诊断标准,并在此诊断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 非干预对照组的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为91.8%,干预观察组的股骨头坏死发病率为52.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0期临床诊断标准;临床应用;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是近年来临床髋关节疾病发病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类型,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临床发病并没有良好的救治措施,是骨科尚待解决的难题。股骨头坏死的早期发现、诊断与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临床价值较高[1]。本文随机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70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研究结果作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70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前期相关症状、生命体征以及检查结果、存在的相关因素等条件确诊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排除外伤史和手术史;其中男性患者95例,女性患者75例,患者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38.7±2.5)岁。按照数字法分为非干预对照组和干预观察组,每组85例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全部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本次试验,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非干预对照组 非干预对照组并没有进行任何特殊治疗,医护人员只是指导其避免做剧烈运动。

1.2.2干预观察组 干预观察组接受预防性综合治疗,具体包括中医药治疗,即:口服促骨塑料颗粒或外敷促骨塑膏药,还包括内服和理疗等。嘱其避免进行剧烈运动。

两组患者均在6个月后进行复查,并综合应用Ficata和Hungerfor的诊断标准予以评价患者是否出现股骨头坏死情况,确定应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0期临床诊断标准诊断股骨头坏死的准确率和价值。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试验研究采用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需要进行x2检验,若P

2结果

2.1病例资料分析结果 对1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后,可知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确诊之前出现的相关症状包括髋关节活动受限、髋关节疼痛、坐位变位启动困难;经辅助检查确诊的阳性结果中包括、骨密度减低、血脂增高、X线改变、MRI改变;通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包括、激素应用史、饮酒史以及其他诸如创伤、代谢异常、结缔组织疾病等。

根据以上临床症状分析得到的结果,将0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疑似病例诊断标准进行了确定:①采集相关病史。具体包括?曾有过明确的饮酒史或激素使用史;?因不明诱因导致的髋关节和膝关节疼痛病史;?确诊的骨质疏松病史;②专科体检。具体包括:?患者的髋关节存在一定内旋、外展、后伸的活动受限情况,伴有明显疼痛感;?患者的髋部以及患侧肌力明显弱于健侧;?保持站立姿势存在困难;③辅助检查。具体包括:?经股骨头以及股骨密度测定可见骨量明显丢失,但腰椎和其他部分正常;?经磁共振检查未发现异常或只是存在少量积液;?对肌爆发力进行等速运动测试,肌力仅为健侧或常人的1/2。

2.2临床应用研究结果 6个月后的复查结果显示,170例患者之中,共123例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其中非干预对照组发生股骨头坏死者发78例,发病率为91.8%,干预观察组发生股骨头坏死者45例,发病率为52.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注:*表示与非干预对照组相比,P

3讨论

股骨头坏死由于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一直以来备受医学界关注,然而绝大多数的患者都是在中晚期才能得到确诊,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2]。目前,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水平的发展,如何尽早诊断出股骨头坏死、争取最适宜治疗时间,已经成为临床研究重要课题之一。

股骨头坏死的传统诊断方法除了需要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变化外,还需要依赖病理学和影像学,如CT、X线、MRI等,但诊断出的结果存在差异,若不能确诊,临床治疗则无法顺利进行[3]。

股骨头坏死的分期标准最早是在1973年由Marcus提出,之后Ficat才提出了以X线作为主要基础结合骨功能的四期分法。近年来,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相关学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分期标准。虽然从软组织变化的磁共振信号之中可以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方法进行证实,但缺少与之相对应的特征性描述,临床操作性不强。参照目前的诊断标准,在给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诊断时,病情多以发展至晚期,同样错失最佳治疗时间[4]。

股骨头坏死应该尽早诊断和做好早期预防工作,若能针对潜在因素及时做好防治措施,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或避免股骨头坏死情况的发生,显著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5]。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0期临床诊断标准应用预防股骨头坏死的中药治疗,效果非常明显,足以说明0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符合率较高[6]。

本组6个月后的复查结果显示,170例患者之中,共123例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其中非干预对照组发生股骨头坏死者发78例,发病率为91.8%,干预观察组发生股骨头坏死者45例,发病率为52.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黄昌林,高旺,黄涛等.中药对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分期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J].医学杂志,2009,34(5):504-505.

[2]黄昌林,侯文根,常祺等.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0期临床诊断标准的建立及相关临床研究[J].医学杂志,2007,32(12):1224-1225.

[3]康鹏德,王浩洋,杨静等.282例患者住院治疗股骨头坏死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7(5):591-596.

[4]黄耀.打压植骨带缝匠肌蒂髂骨瓣移植治疗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评价[J].当代医学,2013,(35):124-124.

[5]刘铁钢,陈卫衡.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流行病学研究[J].当代医学,2008,14(24):64-65.

[6]王智耀,万晓旭,陈卫衡等.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23):2150-2153.

上一篇:单采血小板保存期内聚集功能的变化研究 下一篇:破窗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