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强化治疗改善活动平板运动试验ST段抬高患者TIMI血流分级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时间:2022-10-24 06:22:11

抗血小板强化治疗改善活动平板运动试验ST段抬高患者TIMI血流分级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抗血小板强化治疗对患者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检查时ST段抬高时TIMI血流分级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55例平板运动试验ST段抬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肝素等进行基础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盐酸替罗非班行抗血小板强化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TIMI血流情况。结果 观察组行抗血小板强化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提高,达2级血流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活动平板运动试验;ST段抬高;血小板;盐酸替罗非班;

临床上ST段上抬是冠状动脉内存在不稳定的活动斑块或存在继发血栓形成的主要表现,由于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患者在试验过程中多出现ST-T 的动态变化,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应加强针对血小板的抗栓治疗[1-2]。为此我们自院2009.06-2010.12期间对27例平板运动试验ST段抬高患者抗血小板强化治疗以探讨其对TIMI血流分级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5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09.06-2010.12期间平板运动试验ST段抬高患者,男性36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3.1±3.6岁。所有患者临床上均具有典型心绞痛发作症状;患者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检查阳性且在试验过程包括试验结束后的恢复期出现心电图上的ST 段上抬。所有患者均无抗凝禁忌及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27),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危险指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采用Case15平板仪,试验过程中及结束后3分钟连续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测,确保连续显示Ⅱ、V1及V5及ST段压低最明显的导联。记录运动前、 运动中每级运动的第1min及运动后的每1min患者的ECG。患者ECG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J点后0.08s缺血性ST段压低≥0.1mV即为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

1.3研究方法:①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抗血小板治疗,具体如下:阿司匹林肠溶片150mg/天;氯吡格雷片300mg顿服后75mg/天维持疗程结束;肝素钠注射液首次500U静注, 1000U/h静滴维持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正常水平的1.5~2.0倍至疗程结束。②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抗血小板治疗上盐酸替罗非班干预,入组后前30min给予微量泵持续泵入负荷量4μg/ (kgmin)而后予以维持量0.1μg/ (kgmin)至疗程结束。患者在48 h~ 4.5天疗程结束后行SCA 检查。

1.4 观察指标 依据心肌梗塞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在临床试验中的方法在治疗结束后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SCA)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TIMI血流情况。其中TIMI血流分级标准为0级:冠状动脉无灌注;1级:冠状动脉渗透而无灌注;2级:冠状动脉部分灌注;3级:冠状动脉完全灌注。其中0级和1级表明冠状动脉未再通,2级和3级表明冠状动脉再通。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检验,其中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SCA检查TIMI血流情况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出血等并发症。观察组应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提高,达2级血流者比例高于对照组(37.04%VS1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TET利用适量运动增加心脏负荷的方式增加心肌耗氧量, 对存在病变的冠状动脉由于无法增加其血流量满足心肌代谢而诱发心肌缺血,导致心电图上的异常改变。文献报道[3]CAG和TMT诊断冠心病平均敏感性结果相差较大。但TET诊断冠心病具有简便易行且准确度高的优点。目前血小板的活化、粘附及聚集作为动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其中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为凝血因子Ⅰ和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的结合[4]。活化的血小板诱导GPⅡb/Ⅲa受体的构象变化进而增加凝血因子Ⅰ与GPⅡb/Ⅲa受体的亲和力,进而引起血小板的聚集[5]。研究证实特异性的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非肽类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可以通过精氨酸-甘氨酸-门冬氨酸序列占据血小板GPⅡb/Ⅲa交联位点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上[6],通过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原或血管假血友病相关因子(vWF)介导的血小板聚集来有效地防止血小板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7]。

患者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时出现ST段的上抬表明冠状动脉内存在不稳定斑块活动或存在继发血栓形成的可能。临床上针对此类患者早期应用对血小板功能有抑制作用的抗血栓形成药物可有效的防止血小板血栓的形成[8]。考虑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是基于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 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行抗栓治疗[9]。

对于在平板运动试验中出现ST 段抬高的患者可出现ST-T的动态变化, 提示此类患者具有应用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指征。本研究平衡由危险指标差异等混杂因素对治疗结果产生的影响后, 结果显示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检查时ST段抬高患者行抗血小板强化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TIMI血流分级。研究结果表明联用特异性的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非肽类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可进一步强化抑制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血小板聚集、防止血小板血栓形成,对改善冠脉血流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囿于本实验样本量较小无法对每级TIMI血流作出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评价, 其结论的确切性及最佳使用范围尚需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盐酸替罗非班多中心临床研究协作组.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6,22:220-222.

[2]Boersma E,etal.Platelet glycoprotein Ⅱb/Ⅲa inhibitor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Lancet,

2002,359:189-198.

[3]刘卓梅227例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4(3):222.

[4]陈赟,曾小菁.血小板膜糖蛋白与血栓性疾病[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03):221-223.

[5]The CAPTURE investigators.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abciximab before and during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refractory unstable angina:the CAPTURE study[J].Lancet,2007,349:1429- 1436.

[6]姜玉蓉,冯彩琴,卢振华,等.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合理应用[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0,31(6):911.

[7]郭照军,陈 武,黄茂芹,等.替罗非班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干预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0,29(3):203.

[8]梁茂锦,梁伦昌.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J].河北医学,2010(06):33-34.

[9]王鸿懿.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选择[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0,15(4):255.

上一篇:做好干休所“双高期”老干部心理保健工作 下一篇:探讨新生儿结膜炎的诊断及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