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优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2-10-24 06:15:22

初探优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几点建议

摘要:就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而言,它直接关系着我国农业基础地位的提高以及粮食安全方面的保障,是极为关键的环节。但是,作为各级地方政府却由于自身所存在的以现代化和城镇化为特征的发展主义思维逻辑影响,使得他们对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定位发生率不小的偏差,造成政治实践中出现政策扭曲、错配和异化的不良现象,致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变得极为不平坦。本篇文章主要从风险角度的视角出发,探讨和研究了多重样态及其治理逻辑。并提出有效防范或治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风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土地资源配置;土地风险;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D65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我们所讨论的农村土地资源指的是农业生产、农民居住和农村发展的空间载体。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农村土地资源低效配置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过度占用农业安全带的问题。为此,现如今中央政府重点关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环节,以便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缓解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压力。然而,很多地方政府并不能正确的定位目标,使得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存在诸多潜在风险。

2我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风险甄别

就调查研究发现,现如今我国的农村土地综合政治实践主要包括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和文化等多种风险。就经济风险而言,指的是由于资本主义和经济主义的影响,使得很多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被戴上“卖地工程”和“上楼工程”的标签。这就使得现如今的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升高,农民生活成本直线上升。就政治风险来说,具体指的是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的乘虚而人”、过度介入和“代民做主”现象发生的极为频繁,造成政府的信任度及公信力极大程度的下降。并且随着拆强征、强制“农民上楼”的异化行为的不断加剧,致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政治风险愈加严重。就社会风险而言,目前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要全面依靠土地权属调整和管理的机制体制。调查研究我国存在严重的地块权属模糊的问题,这就很难完成利益协调一致的目的,进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拿生态风险来说,首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生态功能包括农村土地质量的提升、空间格局的优化和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然而,由于人们“生态效益优先原则”不坚持或难以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不健全,就会造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变成了只注重土地面积增加的想法。就文化风险而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包含了村域人地关系优化、人际关系调整、人文景观保护以及农村庭院居住方式留存、语言文化资源传承等多个方面。然而,由于人们不能足够重视人文景观的保护及文化传承的延续,将直接造成很多方面的文化困境。

3优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几点建议

下面我们将主要从风险角度的视角出发,探讨和研究多重样态及其治理逻辑,并提出来了以下几个政策建议。

3.1加强农村土地整治行为主体的风险意识与能力培育

要想保证行为主体的风险意识及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就必须首先确保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风险的预防、控制与治理。由于以往的人们只注重“物”的主体性而忽略了“人”的因素,造成了目前行为主体风险的知识、意识以及能力极为匮乏。为此,我们急需加紧增强人们的“风险意识”,规范主体的“风险行为”,并在科学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拉回“农业发展优先”和“生态建设优先”上来,以便更好地把风险共识带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过程中,把风险预示、辨别以及治理的能力全部渗入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所有环节。

3.2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整治的风险沟通与分散机制

具体指的是在全面保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行为主体风险意识和风险能力的前提下,全方位的进行行为主体的风险交流,以便更好地完善风险分散机制。其中,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风险沟通机制的改革和完善主要依靠的是,能够具备行为主体的普遍参与及讨论,并建立健全的风险共识。另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风险分散机制的改革和完善主要依靠的是,完善的行为主体利益共同体、稳定的政策和结构,以及建立健全的风险行动目标。为此,行为主体必须贯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全过程,并且还要在全面了解掌握自然环境及社会发育情况的前提下时刻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就村庄整治活动过程中,要杜绝出现“运动式”农民集中居住的现象,严格遵守“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原则,避免“农民上楼”的问题发生。

3.3构建农村土地整治行为主体利益激励兼容机制

首先要注意的是分清农村土地产权主客体以及农户、村社集体、地方政府在农村土地管理中的角色,在收益分配上的比例,以便更好地协调农村土地整治多元主体利益。目前,我们的任务是逐渐转变地方政府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方式,为降低地方政府对稀缺土地资源要素的过度依赖奠定基础。为此,设计和监督管理的程度的增强是极为重要和关键的,并且还要不断寻找正确的市场化路径及机制,以便能够逐渐转变人们只注重政绩而忽视土地整治所需实际措施的想法。这就建议我们能够向着产权明晰化、产权显化的方向不断努力,为建立健全的风险分散和治理机制提供有力依据。

3.4探索农村土地整治的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机制

在参照国际经验的前提下,我们将发现,农村土地整治与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为此,我们不能单方面的只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目标,还要全面考虑到耕地资源、国家粮食安全和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以及周边的自然环境。另外,还要从资源、环境、产业、科教和政策保障等多种不同的角度,来给人们树立新的发展观及政绩观,避免人们被短期的福利或利益所蒙蔽。尤其是在村庄整治实践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杜绝出现简单的城镇模式套用到农村中去的情况。也就是说要求把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环境保护和国土空间优化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4结论

总而言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直接关系着我国农业基础地位的提高以及粮食安全方面的保障,是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急需得到我们的重点关注,以便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缓解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压力。为此,我们应该严格遵守这些有效防范或治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风险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郧文聚,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农业工程学报》[J].2011年第27卷第4期,第2—43;

[2]刘彦随.《科学推进中国农村土地整治战略》,《中国土地科学》[J].2011年第25卷第4期,第4-8页;

[3]张正峰,杨红,郭碧云,谷晓坤.《农地整治综合效应诊断指标体系及方法》,《中国土地科学》[J].2012年第26卷第11期,第80-85页;

[4]吴九兴,杨钢桥:《农地整理项目的绩效评价及其空间特征研究一一基于湖北省2001~2009年322个省级项目》,《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J].2012921卷第9期,第1046—1051页。

上一篇:阐述生态宜居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下一篇:地铁综合性监控系统可靠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