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欧阳修的王道理想

时间:2022-10-24 06:15:08

摘要:欧阳修作为北宋仁宗时期重要的政治人物,他的政治生涯重在以德为先,再调和人、事、天三方面的关系。他节义昭著的君子世界,与其政治生涯紧密相关,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其一是君子的内在修持,另一个是君子的外在作为。内在修持的部分是欧阳修理想的“内圣”表现,而外在作为则是欧阳修“外王”的积极态度,他也是透过这两个进程,来实现他的王道理想的。

关键词:北宋 欧阳修 王道理想

1 欧阳修君子的内在修持

欧阳修的内在修持是一个中心所守的世界,是构建君子意识的根本。他守的是“道义”、“忠信”与名节,修持的原则是依循圣人之道。“明道”是欧阳修追求的目标,对于北宋中期的学术文化及政治生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1.1 中心有所守 欧阳修从政历程中,最惊心动魄的一段当属庆历新政时期,改革派大刀阔斧的施政,毫不顾虑守旧派或是既得利益的感受,当政绩不如预期,政敌们就会伺机而动,并以排山倒海的态势,毫不留情地挞伐新政,犀利的言词中,指以“朋党”是最迅速且可“一网打尽”的方法。此刻的欧阳修被视为“朋党”,为此他写了一篇《朋党论》上呈仁宗,他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直指反对派的卑劣之处。

在道德层次上,欧阳修兼重“德”与“业”,在曾巩落榜之后,欧阳修曾赞许他“其大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弃之,可怪也。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1]欧阳修期勉曾巩能努力进德修业,以待来日有所用,说明他对曾巩“广其学”来充实其“德”的肯定。

欧阳修中心有所守,也表现在他的文学主张上。嘉佑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针对文人习于奇险怪诞之文,决定大刀阔斧改革一番,于是凡是章棘句者,一律不录取。之后,那些落榜者甚至还挡路拦截欧阳修“聚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而场屋风气自此大变。这次贡举不只让文坛开始有复古风潮,也诞生了几位旷世文豪,比如苏轼、曾巩、苏辙等,从此一股波澜壮阔的古文复兴运动也由此展开,汉唐古文、韩愈文集又重获人们的青睐。

1.2 尊明道术 嘉佑二年(1057),仁宗赐给欧阳修“文儒”封号。曾巩曾以“儒宗”概括欧阳修,并赞美身在庙堂的他能“尊明道术”,他为了解下民疾苦,反对儒者空谈性理“务高言而鲜事实”,于是对“道”做了世俗化、实际化的解释。尊明道术其实就是“尊德性”,而尊德性之首要工作就是“畜德”,欧阳修在《答祖择之书》中也有相似的想法。

尊明道术的第二个重点是“先道后文”,内涵比外在的形式更值得称颂。此说即是欧阳修在文学史上“道胜文至”的主张。就思想层面而言,欧阳修生命中的焦点始终围绕在“切于人事”之上,冥漠不可知性理乃是存而不论。他批判那些为文而文的学者,看重如孔、孟、荀等圣贤穷其一生关怀生民、宣扬政治理念、戮力于“人事”的学者。

尊明道术的第三个重点是“严其师”,他认为,“严师”高于一切,能“严师”才能“道尊”,才能“笃敬”,而“中心有所守”的节操在这样的灌输之下才能彰显其价值。概括欧阳修一生的成就,就包括明道和为道这两个层次。“尊明道术,清净简易”是“明道”的层次,“仁民爱物,敛不烦苛,令无迫猝”是“为道”的层次,最后以“仁民爱物”作为终极关怀。

1.3 通经学古 宋初经学大多依循唐代形式,笃守古义,无取新奇,这种局势直疑经惑传风潮的到庆历期间,参与学政者,属于文化政策的制定者,他们不只怀疑官方权威的注疏,甚至直接怀疑经典本身。欧阳修是疑经惑传风潮的领导人物之一,他对儒家经典的质疑,涵盖面甚广,如《诗》、《书》、《易》、《礼》、《春秋》等,都有所涉猎。欧阳修能大胆提出问题点,进行辩驳论证,进而发展出独特的读书法,不愧是庆历革新的大将之一。

欧阳修透过“通经学古”的淬炼,构建了他的君子意识,最常采用的方式就是“疑经辨伪”。他质疑儒家经典中的怪妄之说,认为伪说足以乱经,因此屡次提出质疑。除此之外,“舍传求经”也是欧阳修在学术路途上常采用的方式。他认为毛、郑二家的训释,有的过于疏略,有的流于谬妄。宋代经学新义日增,欧阳修对宋代学术思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他采取舍传求经的路径,大胆跃过毛《传》、郑《笺》的注解,仔细诠释诗人之本意,其目的是希望能达圣人之志。何泽恒有一段话,正可说明欧阳修对宋人疑经风潮实有开路之功。他说:“宋初以还,学术之渐趋更新,固不止于文章之一端,他若说经之不守传疏、史学之归宗义理,皆可谓当时学术之崭新风貌。欧公于经,发明甚多,说《诗》摆脱毛、郑,直求经之本义,而疑《十翼》,疑《春秋》三传、疑《周礼》,尤开宋人疑经之风气。”[2]

2 欧阳修君子的外在作为

宋代儒者关注群体的生活,关注政治议题,关注教育文化,他们以治国平天下为终极关怀。在此关怀之下,宋代儒者对于朝政、人民生活或是教化事功,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参与,在众多参与者中,欧阳修关怀生民的磅礴豪情,最受人民崇敬。在君子的外在作为方面,欧阳修是透过荐贤推善、廷议朝政以及德被生民三个方面来体现的。

2.1 荐贤推善 欧阳修乐贤好善,热衷于举荐人才,凡有才有德者,他总是不遗余力擢拔。《宋史》记载欧阳修“奖引后进,如恐不及”[3],求才若渴的胸怀伴随着他的一生。放眼北宋中期的古文大师或是赫赫有名的政治人物,很多都是得力于欧阳修的推举,比如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甚至吕夷简的儿子吕公著(1018-1089),欧阳修也不念旧恶举荐。

欧阳修举荐曾巩,曾巩也效法他举荐王安石。欧阳修处处展现出他对王安石的欣赏之情,他对王安石有伯乐之恩,而王安石也常以尊崇的态度回敬欧阳修,而二人在学术观点上,也颇多相同之处。比如主张儒生要通经学古,推原六经之本,师法孔、孟,重视礼乐教化等。

欧阳修举荐的对象还包括其他有学行有特殊长才者,比如辞学优赡,经术通明,长于诗歌,得风雅之正的梅尧臣;精通兵法,深知用兵取胜之术的姚光弼;有吏才、能施惠政的李允;应变有谋、晓达军情的张旨;学术通明的司马光等等。在欧阳修不断地荐贤推举之下,俊良贤士纷纷投向朝政,由于知识分子的汇集,对于北宋中期的学术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2 廷议朝政 欧阳修的政治生涯里,“廷议朝政”一直是核心所在,欧阳修透过公言廷诤而不私的方式,实现君子外王的理想。庆历三年(1043),欧阳修首次上奏即抛出择吏为先的建议,尤其对膏粱子弟滥居清职的现象,也直言不讳地提出批评。用人唯才,精简人事的理念,屡次出现在廷议朝政的札子中。例如对于文官的选拔,欧阳修提出于前朝的做法,那就是先策论、后诗赋,经世致用重于文辞藻丽。策论先于诗赋的措施,与欧阳修切于人事、明古今治乱之源的想法是一贯的,他将范仲淹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透过科举的力量,落实在每一个士人的思维里。

边疆事务是此时期的“廷议朝政”的重点之一,欧阳修上奏很多奏议,都表明了不可与西夏议和的立场。欧阳修所提倡的廷议朝政,是针砭国君施政的直接利器,宋代不杀言事官的政策,谏官得到了空前的廷议权,而欧阳修在这样宽阔的廷议权之下,提出了很多卓见。综观欧阳修廷议朝政的内容,有阔伟难解的边防事务,有高妙的用人之术,甚至连谣言流播及纷纭小事,欧阳修总是细大不捐,全部包罗在他的奏疏里,他那尽忠职守的态度,三两天即上呈一奏折的态度,使得他在谏官群里表现得相当不凡。

2.3 德被生民 宋儒看人,是德行的观念。这是顺先秦儒家的思想而来。他们心目中的人品人物,不是名士,不是英雄,也不是才子佳人,而是圣贤,圣贤栖栖遑遑宣扬他们的德治思想,揭示“为政以德”的原则,把保民、养民、安民、惠民等作为施政的主轴,这些也深深影响着欧阳修。

欧阳修在“德被生民”这个问题上,先修己以敬,再推及至“外王”事功上,所有政策的拟定要围绕在“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个基础上。他的德治思想萌芽得很早,景佑元年(1034),欧阳修二十八岁,在《答西京王相公书》中提及为政之术,曾言:“某闻古之为政者,必视年之丰凶。年凶则节国用,振民穷,奸盗生,争讼多,而其政繁。年丰民乐,然后休息而简安之,以复其常。此善为政之术,而礼典之所藏也。”[4]为政要以德,年丰民乐,才能推展其他政令。为官者须时时刻刻视民如伤,一切事务以简安为原则。

综上所述,欧阳修是通过君子的内在修持和君子的外在作为这两个进程,来实现他的王道理想的,从而成就了欧阳修节义昭著的君子世界,对当时北宋儒者产生了重要的政治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逸安.欧阳修全集・第四十四卷・《送曾巩秀才序》[M].北京:中华书局,2001:625.

[2]何泽恒.欧阳修之经史学[D].台北: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80:37.

[3](元)脱脱.宋史・欧阳修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10:381.

[4]李逸安.欧阳修全集・第四十四卷・《答西京王相公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1:980.

作者简介:杨敏(1979-),女,陕西三原人,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

上一篇:浅谈如何当好国企中的政工师 下一篇:关机价格预测的数学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