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时间:2022-10-24 05:53:05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摘 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指出当前我国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概括了流域生态补偿实施时存在的难点。

关键词: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现状;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和依据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042-01

1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与方法

生态补偿机制是建立在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环境经济学与循环经济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合理的制度模式。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是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内容,即把自然资源当作一种特殊商品,让自然资源使用人、生态受益人在合法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所有权者、对生态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相应费用,即使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内部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就是用计划、立法、市场等手段解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的利益补偿。即把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责任和利益进行分割,获益方对为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做出牺牲的一方进行补偿协调,以维持“义务与权益”的平衡。其目的是促进流域共同发展,体现生态保护的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环境问题之所以产生并日趋突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环境存在着强烈的外部性环境污染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污染者所承担的成本远小于社会承担的成本,所以仅受自身成本约束的污染者将会使环境污染超出社会最优量,即超过环境的耐受值。而环境保护则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保护者所获得的利益小于社会的收益,所以仅受自身利益激励的保护者也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环境保护。由此可见,外部性的存在导致了环境资源无法实现优化配置。国内许多污染现象的存在,如太湖蓝藻事件就是一种负外部性的典型例证。

多年来,为了保障流域的生态安全、保证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多数河流上游地区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然而,我国大多数河流的上游地区往往是经济相对贫困、生态相对脆弱的区域,这些区域很难独自承担建设和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同时这些地区摆脱贫困的需求又十分强烈,导致流域上游区域发展经济与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而如何协调好这种关系,就需要下游受益区和中央政府来帮助流域上游地区分担生态建设的重任。即实施中央及下游受益区对流域上游地区的补偿机制。

上世纪50年代以来,鉴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资源耗竭和生态破坏问题,一些国家和地区尝试采用经济手段予以解决。这种利用经济手段调整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思想,在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及《二十一世纪议程》中是这样表述的“:在环境政策制定上,价格、市场和政府财政及经济政策应发挥补充性作用;环境费用应该体现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上;价格应反映出资源的稀缺性和全部价值,并有助于防止环境恶化。”由此,生态环境补偿问题开始被更多国家认识并付诸实践。

Savy et al.(2002), Pagiola et al.(2004)认为,流域水生态补偿专指对水资源生态功能或生态价值保护和恢复或损害的补偿,Tognetti等(2004)认为流域水生态补偿应该是流域下游对流域上游保持水质、水量的生态服务所给予相应的补偿。ognetti等(2004)认为,流域水生态补偿应该是流域下游对流域上游保持水质、水量的生态服务所给予相应补偿。Rosa etal(2004),Pagiola(2005)等认为流域水生态补偿应与促进生态保护与投资、减少贫困和改善流域内的民生联系起来。

现在国外对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已逐步制度化、法律化。如日本建立了水源林资金,由河川下游的受益部门采取联合集资方式补贴上游的林业,用于上游的水源涵养林建设;法国建有国家森林基金,以由政府主持受益团体直接投资、建立特别用途税及发行债券三种方式开辟林业资金来源渠道。还有一些国家通过对污染者和受益者收费来积累资金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管理。

我国国内的许多学者都十分重视流域生态补偿的研究,我国学者王金龙等(2002)对流域生态补偿问题进行了研究;秦丽杰等(2005)对松辽流域水资源区域补偿对策进行了研究。金蓉等(2005)从生态补偿效应评估入手,对内陆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作了探讨。孙莉宁对安徽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探索;张惠远等(2006)从对不同尺度流域选择不同补偿方式设计的角度上进行了研究;李磊(2007)则从对流域生态补偿的运作机制及其法制完善问题上做了探讨;而刘晓红(2007)则尝试利用“成本恢复法”对太湖流域的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实证分析。国内学者关于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研究,大都注意到现有的流域管理体制的缺陷,横向管理体制不健全,尤其是缺少跨省市、跨流域、跨部门的协调体制,无法解决跨省市之间、上下游和行业间生态环境补偿问题。补偿资金的筹措和运作缺乏相应体制和法律政策支持,生态补偿量化技术难度高等问题。对于生态补偿补偿前提产权分配问题、补偿方式的多样性、生态法制化等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3 流域生态补偿实施中存在的难点

3.1 流域生态补偿实施前提――明确流域生态补偿的补偿主体与补偿对象

流域水生态补偿的范围有两层含义,一是生态补偿的区域,二是生态补偿的服务类型,即对哪些生态服务进行补偿。流域水生态补偿应该遵循保护者受益、损害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的原则。双方应建立 “环境责任协议”,如果上游地区污染下游就要对下游地区赔偿;反之,如果上游地区提供给下游的是得到有效保护的、优于标准的水质,下游地区就应该对上游地区所做的贡献给予适当的补偿。流域水生态补偿的受益者应该是流域水生态的保护者或流域水生服务的提供者,以及流域水生态破坏的受害者,流域水生态补偿的支付者应该是流域水生态服务的受益者流域水生态的破坏者。

3.2 流域生态补偿评估依据与补偿标准的确定

生态补偿政策的根本目的是调节生态保护背后相关利益者的经济利益关系,对于一个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的政策,要保证公平和合理,就必须让利益相关各方公平参与。但我国目前的现状是部门立法,强势群体立法,博弈和谈判地位极不均衡,立法者本能地会为本部门谋取利益,一些利益相关者的话语权和参与权被剥夺,一些政策从诞生那天起就有失公平和合理。生态补偿标准普遍过低。在补偿标准的制定上,补偿评估过于单一化没能充分考虑农民、企业团体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意愿和希望,也没有充分考虑他们的成本和损失,使补偿产生抵触情绪。

正确评估最优流域生态补偿数量是保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持续性,理顺流域各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关键。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确定的依据:

(1)提供流域生态服务的成本。包括建设成本和机会成本,主要包括上游地区涵养水源、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修建水利设施,以及进一步改善流域水质和水量而新建流域水环境保护设施、水利设施、新上环境污染综合整治项目等方面投资和节水的投入、移民安置的投入;以及上游地区为水质水量达标所丧失的发展机会的损失以及限制产业发展的损失等。

(2)流域生态服务的价值。其反映了生态服务对于某一社会所具有的全部潜在的经济价值。但此计量还很困难。关于生态服务价值的计量方法有三种: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价值法、意愿调查法。目前生态补偿的计量还是以市场价值法为主,后两种作为参考做定性判断。如上下游流域之间的补偿数量可根据上游污水流进下游的量和治理这些污水下游用的总成本来制定,而污水量、治污所用的材料、人力物力成本都是可以得到数据的,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王金南,张惠远等.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2]张惠远,刘桂环.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计[J].环境保护,2006,(10).

上一篇:原产地效应与中国品牌市场国际化战略选择 下一篇:人口预测方法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