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轨迹”启发“思维”

时间:2022-10-24 05:35:50

触摸“轨迹”启发“思维”

【摘 要】学生的审题、答题能力就是他语文读、写功底的最好体现。如今课堂内外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然而真到做题或检测时,不少学生的答案却总是不知所云,不尽人意。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在阅读时的审题、答题能力?本文试图从读题的习惯、审题的思路、答题的技巧三个维度寻找突破口,以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审题、答题能力。

【关键词】三维提升;审题;答题

一直担任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和众多同行一样,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课堂内外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真到做题或检测时,不少学生的答案却总是不知所云,答非所问。面对这些情况,很多老师遇到阅读题讲评就容易大动肝火,深入分析更是恨铁不成钢,总觉得那么容易的题目学生怎么就答错呢?那么明显的地方怎么就漏题了呢?

显然,学生的审题、答题能力就是他的语文读、写功底的显现。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在阅读时的审题、答题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拟从读题的习惯、审题的思路、答题的表达技巧这三个维度进行粗浅的尝试。

一、读题,别被忽悠了

读题是答题的第一步,学生通过读题,明确题意,然后开始酝酿如何下笔。如何培养学生读好题呢?

1.别赶着读题

首先,要求学生读完文本后快速完整地浏览一遍这个片段的题目,做到心中有数。第二遍读题,就要求他(她)们尽量迫使自己放慢速度,默读题目时字字入目,边读边想,读懂语句中的意思,用笔圈出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加以强调。

这样做,主要是让这类孩子(审题马虎的孩子)适应“慢”的审题方法,一旦习惯,那么仔细审题也就做到了。

2.别急于动笔

“慢”很关键,“思考”更重要。很多学生看题漫不经心,一目十行,事实上题目里设置了一些“坑”,为了避免犯错,我们要求学生做题时要三思而后行:平时在做这类题时的方法,切入点以及老师的要求。并进行回读,针对答题时容易出现一些词语运用的不恰当或错别字,知识点没答全面,都可以进行补充更正。

二、审题,挖掘隐性条件

阅读课堂教学中,关注点、线、面的论述很多,而我想谈的,是审题过程中的面、线、点这三条轨迹。具体表述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要从题目细读、文本细读入手,抓住板块、主线、切入点、细节等要素,把文本和题目读“透”、读“厚”。

1.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要审好题,必须兼顾全面。任何题目,都有面做为背景。对阅读片段的解读亦不能就段学段,应该贯穿全文来审题,其中包括举一反三,理解思考作者写作的背景、联系上下文等。如:人教版六上《穷人》第自然段写到桑娜家里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文章为什么设置这样一个温馨的画面?安排这样的画面有什么道理?学生经过分析,明白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2.主线:理顺文脉顺藤摸瓜

清晰的文脉,是作者的思路。体现在一篇课文中是行文思考的“线”,假如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够正确地理清文章的思路,那么就能了解作者观察、认识和表达事物的顺序和方法,就能迅速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就能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如:《詹天佑》一课,中的“1905年,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片段

问:研读片段,然后运用有关词句填空。

詹天佑面临两大困难:工程确实艰巨:

精神压力很大:

文章思路一旦理清,我们还愁不能分段、写段意、不能理解文章的主题吗?

3.重点:咬文嚼字,紧扣题眼

阅读题中的题眼,是题目的核心,是寓意的关键性字眼。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中心,吃透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比如于永正老师在执教的《秋天的雨》一文中,有一个词“五彩缤纷”就值得细细琢磨:“五彩缤纷”能换成什么词?为什么不用“五颜六色”?……通过这些文字推敲,我们才会明白“五彩缤纷”不但含有颜色多,更含有这些颜色都是动态的,这样一解读,文本内容就丰富了!

三、答题,掌握规律技巧

答题是有规律和技巧的。要点和关键词句的出现,就可以让阅读问题迎刃而解。

1.找近、反义词三步曲

在我们的阅读题中找近、反词是最常见的练习,它是考查学生对词意的理解,词汇量是否丰富的一种手段。如何让学生很快地找到较贴切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一般分三步走:

案例:《草x的村落》“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一段

联系短文,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俏丽――投机――劳倦――

第一步:锁定。找到词语所在句子,读懂意思。“俏丽”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本没有理解的难度;“投机”需要联系句子明白是“投缘”的意思。

第二步:搜索。根据平时的积累和运用,想想可能合适的词语。“劳倦”的近义词学生可能从“劳”字去找:“疲劳、辛劳”;也可能从“倦”去找:“厌倦、疲倦”等。

第三步:替换。将脑海中的词代入原句,读读是否适用。如有学生把“厌倦”代入原句,就会发现用在这儿不合适。

2.人物评价,学弹二重奏

通过阅读短文,赏析一个人物,是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方式。我们常看到有的学生回答时惜字如金:好人。令老师啼笑皆非。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人物赏析呢?

如学习《景阳冈》武松小店喝酒这一片断,让学生赏析一下“店家”是个怎样的人?

生1:我觉得店家是个很善良的人。因为当武松喝完酒要上景阳冈时,他好心劝说。

生2:我觉得店家是个诚心经营的人、不贪一已之利。因为当武松喝下三碗酒,再向他要酒喝时。店家就不给他喝,还跟他说原因。

……

不能看出,学生在回答时都采用先评价“武松”是个怎样的人,而后根据文本中的内容来说明自己这样评价的理由。

3.体验感悟,多层解读

在阅读文章谈感悟时,我们的学生往往停在浅表层次,有一点感悟就急于表达,教师如何引领深入体悟呢?

如阅读《天路》的歌词,让学生谈谈:作者为什么把歌词中的那条铁路称为“天路”?大部分的学生从歌词的层面来谈:把祖国的温暖送到边疆;把各族儿女带进人间天堂;让藏族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教师此时调动背景资料:同学们,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中,我们知道,这一条铁路修在什么地方?此问一出,学生们恍然大悟: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铁路通到这雪域高原,就好像通到了天上,而且在这儿修筑铁路困难重重,仿佛登天一般的难,所以称之为“天路”。

类似的多层次解读文本,是中高段学生阅读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四周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少年闰土》中的“四角的天空”等等都是引导学生走向深入思维的好题材。

总之,学生的审题、答题能力,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最好检验。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养学生审题、答题能力的职责,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答题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年.

[2]姚秋香.想说爱“你”也容易――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审题与增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

上一篇:以少先队阵地为依托,让队员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下一篇:婚姻依恋心理探讨及其对婚姻心理咨询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