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7631区块水井调剖效果分析

时间:2022-10-24 04:25:50

浅7631区块水井调剖效果分析

摘要:浅7631 区块IV油层组水淹水窜现象严重,高含水现象普遍存在,堵水封窜形势严峻,加上单井层数少,导致提液难度大。为了实现控水稳油的目标,更好的开发浅7631区块,在多次封堵效果欠佳的基础上,开展了水井整体调剖控水实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含水上升、产量递减的趋势,有效提高了该区块的整体开发水平。

关键词:水井调剖 封堵 控水增油

一、区块目前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非均质性导致平面矛盾突出,高含水现象突出

浅7631区块在投产三年后,非均质性导致主产层水窜现象严重,整体含水激增,含水上升率高达21%,目前的74口油井中含水超过50%的有40口,占总油井数的54.1%,含水大于80%的油井有24口,占总油井数的32.4%,整个区块的综合含水率已由开发初期的5.42%激增到目前的66%,而水淹水窜井仍然以每年12%的速度增加,开发形式不容乐观。

2.潜力层少,调整开发方式难度大且效果差

浅7631区块主产层为SIV2、SIV3,一旦主力油层发生水淹,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接替层,因此层间调整难度大,空间小[1]。对有测试数据的15口井的吸水剖面进行统计发现,SIV2、SIV3、SIV4相对吸水比例为38%、31%、31%,小层相对吸水比例接近于1:1:1,结合有产液数据的10口油井分析,显示该三个层都已见谁,平均含水71. 5%、77. 2%、68%,含水比例也接近于1:1:1。因此注水方式调整有很大难度,余地很小,如何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是摆在油田开发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2]。虽然进行过结构和开发方式调整,但是效果不理想,产量递减的形势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该方案效果不理想[3]。

二、水井调剖效果分析

2012年在浅7631区块对15口井进行调剖作业,区块日产油量由调剖前的82.4t 下降到6个月后的79.6t,折算年递减为8%,相比调剖前减少了6%,综合含水降低了2.1%,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块的开发效果。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平均注水压力上升

保持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系统注水压力由调剖前的12.1 MPa持续增加到15.6 MPa注水压力明显上升,幅度超过15%,上升值超过3 MPa的井有7口,接近调剖井的50%。压力上升井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K

2.部分井组吸水产液剖面得到改善

对有吸水剖面资料的8口水井分析,发现调剖后增加吸水层位2个,不吸水或者低吸水层位增加10%;对有产液剖面资料的6口油井分析,发现产液层位增加3个,调前不产液或者低产液的层位产液增加12.6%,说明调剖后部分井组吸水产液剖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3.部分井组含水升高、产量递减快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15个调剖区域调剖前后日产水平变化为:调前日产油66.7t,调后下降到62.7 t,下降4t,比调剖前降低3.8%;综合含水由调剖前的59.6%下降到55.8%,降低了3.8%,分析发现含水越高的井组调剖效果越好。15个调剖区域中含水超过60%的有6个,占40%,调剖前后对比日产液减少12.6t , 日产油上升0.9t , 含水下降3.8%。效果如图1所示。

图1 浅7631区块调剖前后产量变化曲线

三、阶段性认识

1.调剖堵水技术可以有效封堵大孔道,改善水流方向,有效改善浅7631区块的水驱效果。

2.调剖效果和井组渗透率有关,渗透性越好,调剖效果越好。

3.调剖效果和井组含水有关,含水超过50%时,调剖效果越佳。

参考文献

[1]王玉普. 大型砂岩油田高效开采技术[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2]王莉.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调剖技术及应用[ J] . 小型油气藏, 2006, 11( 2) : 39~42.

[3]宋欢, 张脊, 等. 大庆头台油田开发与建设文集, 2008.

作者简介:谢莹寰(1987-)女,汉,青海湟中人,助理工程师,从事勘探开发技术档案审核、管理工作。

上一篇:智能电表推动线损管理智能化 下一篇:浅析地质条件与地貌及含煤地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