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含水对正压原稳装置的影响

时间:2022-09-30 12:17:08

摘要:随着油田开采力度的增加,目前世界油田都已经进入中后期,原油中的含水量逐年的增加。研究发现,油田中的脱水装置在脱水运行效果不稳定时会严重的影响正压原稳装置的安全运行,但是原油中出现水汽化的现象时,又有利于增加装置的产量。本文所要探讨的主旨就是分析原油含水对正压原稳装置的影响。

关键词:原油含水 正压原稳装置 影响

一般情况下,油田中都会设置一定的脱水装置,这是由于石油在开采的过程中会含有一定的水份,油质的稳定必须控制水分的含量。据油田中相关人员的表述,油田中的脱水装置在脱水运行效果不稳定时会严重的影响正压原稳装置的安全运行,但是原油中出现水汽化的现象时,又有利于增加装置的产量,这就说明原油含水对正压原稳装置的影响是双方面的,本文以下就从不良影响和有利影响着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原油含水对正压原稳装置产生的不良影响

1.对设备的影响

在原油中含有的水分重还具有一定的盐分,其一般都是悬浮在原油的表面,主要的成分为钙、镁、纳氯化物,其中纳的含量是最多的。盐在加热炉加热过程中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沉积形成盐垢,其不仅增加了流动的压降痛同时还降低了热传的效率,严重情况下还会堵塞管路[1]。原油中盐类的存在不仅会导致设备的结垢,同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化学作用,造成设备的腐蚀,对后期原油的加工过程产生着很大的危害。

2.对操作的影响

原油中如果含水量过高就会导致正压原稳装置内的稳压塔产生气相负荷,这种负荷会瞬间超过稳压塔额分离能力,造成原油的泛滥,影响了装置的连续运行。在这个瞬间分离的过程中,稳压塔的压力就会超高,顶部气体的放空不仅造成了产品的流失,同时还污染着环境,严重情况下还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发现经过一定的改造是可以回收利用的。装置运行状态的不稳定很容易引起加热炉在燃烧过程中位置的不稳,这就增加了对装置的控制度,操作状态的不稳定就影响了轻烃的产量。

3.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由于操作的不稳定,在原油含水量较高时就会影响轻烃的密度,根据轻烃组分化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对于C7以上的产品含量是增加的过程中,但严重状态下会产生淹塔的情况,污染轻烃产品。

二、原油含水对正压原稳装置产生的有利影响

正压原稳装置在操作的过程中,想要增加轻端组的分拔出率可以通过采用汽提技术来实施。也就是说在这个体现中通过加入一些气体来减少原油上部烃蒸汽的分压,这样脱出的气体就很容易分离。但是,实施的过程中却发现其不仅会对加热蒸汽的耗能比较大,同时还会造成很大的浪费。一般正压原稳稳定塔的温度都保持在210度以上,这个温度下原油含水就汽化成了水蒸汽,对装置在拔出率和能耗中都有一定的有利影响。

1.对拔出率的影响

加热炉出口和塔顶的温度在达到215和110度以及塔顶的压力在130kPa时,如果原油的含水量在0.1%~0.5%之间时,装置中比较轻的部位的拔出率的增长就比较快,一般情况下原油的含水量每增加0.5%,其拔出率就增加0.12%,在原油含水量大于0.5%时,其拔出率增长的速度就会变得缓慢。从这个角度出发,原油含水量对于装置的拔出率所产生的作用是有利的[2]。

2.对能耗的影响

在加热炉出口和塔顶的温度在达到219和135度以及塔顶的压力在0.12MPa时,如果原油中的含水量超过0.5%,拔出率在已经超过4%的设计值时,此条件下的操作在适当调整参数的过程中可以使正压原稳装置更加经济稳定的运行。

在拔出率位于3.5%~4%的情况下,加热炉的负荷会随着原油含水处于0.5%的变化状态时出现拐点,这就说明在原油的含水量大于0.5%时,在操作参数稳定的状态下,加热炉可以通过适当的降低温度来减少炉内的耗气量,这样就降低了正压原稳装置的能耗[3]。但是,加热炉在加热的过程中,其水的蒸发会成为水蒸汽,这样就消耗了很多的热量,造成加热炉负荷的增大,这个时候原油含水量的对于能耗所产生的影响是负面的,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三、结语

从上述的探讨中可以看出,原油含水量过高不仅会导致设备的结垢,同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化学作用腐蚀设备,对后期原油的加工过程产生着很大的危害,在原油含水量突然增加时直接导致这原油质量在开采中的不合格,同时对于拔出率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从提高油品质量的角度出发,不论原油含水对正压原稳装置有着怎样的影响,工作人员都要继续探索原油含水量对正压原稳装置所产生的影响,最大化的提高油田开采过程中石油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波,李天罡,魏讯.高含水O/W型油田聚驱采出液破乳特性及其破乳效能研究[J].北方环境.2012(03):135-137.

[2]高静乐,王克义,邢爱全.FSH—K型原油含水率自动监测仪现场应用及效果分析[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0(07):69.

[3]王丽娜,刘翠玲.基于CPN网络井口计量原油含水率预测模型[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06):69-71.

上一篇:RIPP炼油技术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浅析井下压裂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