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偏头痛40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24 03:23:11

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偏头痛40例疗效观察

关键词 偏头痛 川芎茶调散

关键词 偏头痛 川芎茶调散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207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207

以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偏头痛患者4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以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偏头痛患者4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与方法

2008年9月~2009年12月收治偏头痛患者40例,均符合偏头痛诊断标准[1]。40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18~65岁,平均35岁;病程6个月~20年,平均10.2年;其中无先兆偏头痛11例,有先兆偏头痛9例。对照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16~62岁,平均37岁;病程6个月~21年,平均9年;其中无先兆偏头痛12例,有先兆偏头痛8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较性。

2008年9月~2009年12月收治偏头痛患者40例,均符合偏头痛诊断标准[1]。40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18~65岁,平均35岁;病程6个月~20年,平均10.2年;其中无先兆偏头痛11例,有先兆偏头痛9例。对照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16~62岁,平均37岁;病程6个月~21年,平均9年;其中无先兆偏头痛12例,有先兆偏头痛8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较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药物组组成:川芎20g,白芷、羌活、防风、荆芥各15g,薄荷8g,细辛6g,甘草3g。辨证分型:①风寒型,遇寒冷时发热加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去薄荷,加生姜、紫苏各10g。②风热证:头痛而胀,甚者如裂,口渴喜饮,面红耳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上方去细辛,加生石膏、各10g。③风湿型: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脑闷纳呆,舌质淡,苔白腻,脉濡。上方去薄荷、荆芥,加藿香、佩兰各10g,水煎日1剂分两次服;对照组单用氟桂利嗪每晚5mg口服。两组均维持治疗2个月,治疗期间避免服用其他治疗偏头痛药物。

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药物组组成:川芎20g,白芷、羌活、防风、荆芥各15g,薄荷8g,细辛6g,甘草3g。辨证分型:①风寒型,遇寒冷时发热加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去薄荷,加生姜、紫苏各10g。②风热证:头痛而胀,甚者如裂,口渴喜饮,面红耳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上方去细辛,加生石膏、各10g。③风湿型: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脑闷纳呆,舌质淡,苔白腻,脉濡。上方去薄荷、荆芥,加藿香、佩兰各10g,水煎日1剂分两次服;对照组单用氟桂利嗪每晚5mg口服。两组均维持治疗2个月,治疗期间避免服用其他治疗偏头痛药物。

疗效判断标准:治疗2个月后评价疗效。①控制:疗程结束时及停药1个月偏头痛无发作;②显效:治疗后总积分减少50%以上;③有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1%~50%;④无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0%及以下[2]。控制、显效、有效例数的总和为总有效例数,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记录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并统计发生率。

疗效判断标准:治疗2个月后评价疗效。①控制:疗程结束时及停药1个月偏头痛无发作;②显效:治疗后总积分减少50%以上;③有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1%~50%;④无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0%及以下[2]。控制、显效、有效例数的总和为总有效例数,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记录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并统计发生率。

结 果

结 果

临床疗效:两组患者均完成疗程,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临床疗效:两组患者均完成疗程,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不良反应:氟桂利嗪组10例出现晨起头昏嗜睡,建议提前服药症状改善,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氟桂利嗪组10例出现晨起头昏嗜睡,建议提前服药症状改善,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

讨 论

讨 论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发病机制至今未明,与遗传、饮食、内分泌及精神因素等有一定关系。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太阳行头之后,少阳行头之侧,阳明行头之前,特别是太阳和少阴为气虚血少之二经。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高颠之上唯风可到。《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头部被风邪所犯脑腑清阳之气被扰,故头痛。《金匮翼》曰:偏头痛者,由风邪客于阳经,其经偏虚故也。所以头部多风是诸型头痛的一个共同病机。川芎茶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方中川芎气味辛温,能上颠顶,善祛风通经脉而止头痛,为头痛要药,善治少阳厥阴头痛;羌活发散风邪,对太阳头痛尤宜;白芷性多上行而散肺窍,对前额阳明经风邪头痛效佳;细辛辛温,长于少阴经头痛,佐薄荷、荆芥、防风疏散发汗使邪有出路,诸药合用,力专于风邪上犯头痛,体现了“头痛必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唯风药可到也”。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发病机制至今未明,与遗传、饮食、内分泌及精神因素等有一定关系。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太阳行头之后,少阳行头之侧,阳明行头之前,特别是太阳和少阴为气虚血少之二经。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高颠之上唯风可到。《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头部被风邪所犯脑腑清阳之气被扰,故头痛。《金匮翼》曰:偏头痛者,由风邪客于阳经,其经偏虚故也。所以头部多风是诸型头痛的一个共同病机。川芎茶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方中川芎气味辛温,能上颠顶,善祛风通经脉而止头痛,为头痛要药,善治少阳厥阴头痛;羌活发散风邪,对太阳头痛尤宜;白芷性多上行而散肺窍,对前额阳明经风邪头痛效佳;细辛辛温,长于少阴经头痛,佐薄荷、荆芥、防风疏散发汗使邪有出路,诸药合用,力专于风邪上犯头痛,体现了“头痛必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唯风药可到也”。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主编.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2.

1 贾建平,主编.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2.

2 孙增华,杨玉金.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12(2):110.

2 孙增华,杨玉金.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12(2):110.

存入我的阅览室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98例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5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