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社会学视野下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研究

时间:2022-10-24 03:22:46

微观社会学视野下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研究

摘 要 当今社会各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学校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合作意识、合作技能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随着新课改在我国的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微观社会学的视角对马街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微观社会学 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1相关概念界定

1.1微观社会学

微观社会学,表征社会学研究角度的一个范畴,又称小型社会学。与宏观社会学或巨型社会学相对而言,主要研究社会互动、社会角色、人的社会化、基本群体等社会现象,侧重于研究互动和人际关系。

1.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把小组看作基本的执行单位,围绕着共同的目标,依据团体成绩而奖励的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包含六个基本理念,即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景观和评价观。

2微观社会学视野下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2.1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小组合作学习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互动中的人构成了社会群体,个人在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并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塑造自己的行为。

2.2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指群体活动的方向,主要是研究群体活动动向的各种因素。该理论认为群体中各成员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群体动力系统包括凝聚力、驱动力、耗散力。三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抗衡。从群体动力理论来看,小组合作学习是把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靠的是群体内相互团结、相互依赖的力量。

2.3社会互赖理论

社会互赖理论理论主要研究个体间在合作性和竞争性情境中相互影响时的行动效率、内在心理过程、互动方式及结果。它通过积极互赖、消极互赖和无互赖三种形式分别产生促进性互动、反向互动和无互动,从而导致相应的结果。合作小组能够相互依赖,小组合作的品质也较高,而竞争小组不利于实现合作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要充分利用小组成员内的各种互赖因素,群体成员为共同的目标而相互依赖,他们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把团体与自己紧密相连。

3微观社会学视野下马街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分析

3.1马街小学简介

马街小学,建于清朝1773年,原名叫“石峰义学”。1957年更名为马街小学,下设马街、春雨和普坪三所分校。现有在校学生2022人,教师96人,教学班38个。各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占全校教师人数的比例是28.8%,获得了云南省教学示范学校、云南省教科研先进单位、西山区重点示范学校等称号。

3.2观察结果分析

3.2.1小组成员构成基本情况

笔者挑选出马街小学五(4)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小组,其小组成员构成基本情况如下表1:

表1:小组成员构成基本情况表

由表1可知小组成员男女构成比例不协调,第1小组和第5小组的男女比例为3:1,而第3小组的男女比例为1:3。从性格构成上看,第1小组中的小组成员的性格均为内向。第3小组学生成绩较为优秀,而第5小组全组学生学习成绩均不理想,这样的分组致使小组之间的能力水平差距较大。

3.2.2小组合作学习的物理环境

马街小学五(4)班教室的座位编排方以传统的秧田式为准,最左排和最右排的小组紧靠墙面,没有留下一定的空间,学习小组的划分以座位为标准。五(4)班座位的编排往往依据学生身高和课堂纪律情况,教师很少调整学生的座位。由此可见,由于学生的座位大多是固定的,以至于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也是固定不变的。

3.3学生行为

3.3.1学生的发言情况

案例一: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

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在10分钟内完成教师规定的的学习任务。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开始讨论。第2小组的小组长开始分配任务,小组长本人负责抛硬币,B2同学负责记录正面朝上的次数,小组长和B2同学开始抛硬币,其他的两个小组成员在一旁说起了无关主题的悄悄话。

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求代表小组上台演示,小组2出现了如下情境:

D2:“我们小组谁来汇报啊?”

B2:“让C10吧,他成绩好。”

A2:“怎么又是我,每次都是我,换其他人吧!”

C1:“就你去吧,你是小组长,成绩又好,我们三个什么都不会,就你了。”最后C10不情愿地走上了讲台代表该小组进行了展示。

案例分析: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多数小组在5-7分钟内就完成了教师规定的任务,完成之后许多同学都在做着与讨论无关的事情,可见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设置不合理。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存在着中心人物,这些中心人物在小组合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控制着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中的小组长A2在讨论时发言较多,几乎操纵了所有事务,属于中心人物。虽然该小组在讨论结束后共同推举出小组代表上台演示,但是反映出其他小组成员的个体责任感缺失,盲目依赖小组长,其他小组成员不愿意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更加依赖他人,进而阻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

3.3.2学生发生争议的情况

案例二: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

在教师布置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后各个小组开始了激烈的讨论。第5小组讨论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什么要除以2时发生了争议,A5同学认为……,B5同学认为……,两个同学持有不同的意见开始争吵起来,吵得面红耳赤。很快,讨论结束了,第1小组的两位同学还在争吵,一直没有得出结论。

案例分析:第5小组发生争议时两位小组成员争吵起来,可见小组成员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小组成员内存在恶性竞争,小组成员在互动学习中产生了冲突,而冲突一直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一直持续到了讨论结束。A5和B5都是班上的班委,并且二者的数学成绩都比较优秀,经常为教师的表扬、成绩的高低而展开竞争。通过平时对A5同学和B5同学的观察,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两人的关系并不和谐,经常为一点小事争吵,甚至还有过肢体冲突。

3.3.3小组成员角色分配

笔者通过观察,对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总结出如下表:

表2:小组成员角色分配表

由表2可知,各个小组的角色分配只有小组长,小组长是由教师任命产生的。各个小组的小组长都是由班上数学成绩好的或管理能力强的人担任的,在小组内小组长的权力很大。

3.4教师行为

3.4.1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情况

笔者通过观察马街小学五(4)班60节数学课,整理出教师与各个小组的交流情况如下表:

表3:教师与各个小组的交流次数表

由表3可知教师与各个小组的交流次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与小组的交流互动是不均衡的。处于前排的1、2、3小组与教师的交流次数最多,而距讲台最近的第2小组的交流次数高达14次。与处于教室中排的4、6小组的交流次数次之,位于教室最后排的第10小组基本没有交流。

3.4.2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情况

案例三: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

当各个小组上台展示结束后,出现了如下情境:

教师:“此次小组合作学习,表现最好的是第5小组,在第5小组中A5同学表现最好,老师最喜欢他了。而我们的第7组表现一直都是不好,每次都没有认真讨论,刚才C7和D7同学又在讲小话,就是你们在影响了。”

C7和D7委屈的说道:“老师,我们没有讲小话,我们是在讨论,是A7同学和B7同学讲了。”

教师:“不用废话了,我在讲台看得清清楚楚,就是你们这两颗老鼠屎在影响了。”

案例分析: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是不全面的,在学生展示完成之后教师只针对个别小组进行了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除了成绩优异表现较好的个别学生外,几乎没有关注到那些成绩不好性格内向的学生。同时,对表现不好的小组、个人缺乏积极的评价,这种否定性的不全面评价打击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合理。

3.5访谈结果分析

3.5.1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笔者对马街小学高年级的A、B、C教师进行了一次面对面访谈。通过对这些教师的访谈,发现马街小学高年级部分数学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有自己的见解。在使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后,教师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改进,可见马街小学高年级部分数学教师文化水平较高。马街小学是具有240年历史的名校,教师需经过重重选拔才能进入该校任教,这就决定了马街小学教师本身的自身素质相对较高,而马街小学也注重对教师的培养。但是,教师没有真正接受过系统的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培训,也没有明确的指导过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合作,以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没有落到实处。

3.5.2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作为高年级的数学教师,笔者对马街小学高年级的王同学、黄同学、杨同学和陈同学进行了访谈。访谈对象王同学在班上数学成绩较好,数学老师很喜欢他,在班上也很有影响力。黄同学性格内向,数学成绩在班上倒数,经常受到数学老师的批评。杨同学属于班上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各科任课教师都很喜欢他,数学成绩也在全班前列。陈同学的数学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下水平,他是一个课堂纪律较差的男孩,有时候老师都不愿意管他。通过对不同个性,不同背景的学生进行访谈,笔者发现马街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一些问题。

4小结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在我国的实行,教师的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灌输讲授式转变为多元化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死板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学习。笔者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数学课堂常态化的教学方式,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未能正真落实到实处,仍暴露出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2] 王红宇.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3.

[3] 印灵灵.浅谈“合作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科技风,2011(6):204-205.

[4] 季秋霞.关于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J].课堂经纬,2013(3):61.

上一篇:高中物理新课标新教材的教学体会点滴 下一篇:地方师范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