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举人潘华珊

时间:2022-10-24 03:12:49

潘华珊(1851―1911),名建忠,字毓华,号玉池榜,后改名华珊,是广西苍梧县沙头镇(旧属东安县辖地)新村文化崛起的第一人,他的人品、学风和教德影响深远,久久地润泽着其儿孙后代。潘华珊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参加乡试中壬午科第三十二名举人。此后,他曾于光绪九年(1883年)、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3次赴京参加会试未中。虽未中进士,但其中举后所获的“文魁”匾额一直悬挂在住宅大门之上,直到1966年“破四旧立四新”时才卸下,1988年由其曾孙潘锡成重新悬挂。现在民间还流传着不少关于潘华珊的轶闻趣事。

联对警人心

潘华珊在25岁那年,曾到湖南某地当教师,当地的一些豪绅嫉妒他的才学,用出对联的形式向他发难,企图对他嘲弄和羞辱。一天,他们在教书的学校门口贴出一张白告贴,贴中给出一对首(上联),白告贴的上联是:“丢骨落咸坑,饿死粤西老狗。”指名要潘华珊对下联。潘华珊看完那张来之不善的白告贴,就毫不客气地从容对了下联:“洗犁上界岗,懈教湖广盲牛。”

潘华珊天生单眼,当地豪绅又出另一对首来羞辱他:“独眼不登龙虎榜。”潘华珊看后不露声色,却又充满自信地写出下联:“半月依旧乾坤明。”

潘华珊善联在四围乡邻中很享盛誉。1882年潘华珊在庆贺自己中举时,曾经在自家的大门口贴出一副充满幽默和讥讽的对联,上联是:

“想去年四五月间柴米乏绝赊不来借不允虽有亲戚良朋谁肯雪中送炭。”

下联是:

“幸今科二三场上文章入彀中高解夺高魁几多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全联道出了学子的无奈与辛酸,却又给那些势利者以辛辣的讽刺。

艰辛治学路

潘华珊中举的第二年(即1883年),赴京参加进士的会试。当时赴京既省钱又舒适的方式是走水路,从梧州乘民船可直达桂林,再从桂林漓江入灵渠进湘江经洞庭湖直达武昌,从武昌改乘走长江的大船到南京,从南京大运河到北京,历时约两个月。

潘华珊赴京赶考非常节俭,在船上仅靠一个咸蛋当菜。他在蛋上敲开了一个筷子大的洞,每当吃饭的时候,他吃几口饭,把一根筷子插入蛋中一下,入口中含一下算是吃菜了,每次吃完饭又用一点纸屑把蛋口封上。那蛋从上船开始吃用,直吃到抵京下船还剩一小半。

到了京城,他将剩蛋拿来偿给挑行李的随从。随从哪敢吃那个吃用了两个月的咸蛋呢,当面客气接过来,背地里却悄悄地把剩蛋丢了。

风范子孙传

潘华珊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赴任桂林灵川县训导,并兼任教谕,儒学正堂;4年后举家回迁家乡,在“草蓬别野耕读山庄”办学。潘华珊育有四男一女,长子潘彦才(1875-1903),字伯庸,天资聪明,才思敏捷,7岁随父潘华珊到桂林灵川县任职。潘彦才从小受到潘华珊严格治学的影响,刻苦学习,勤奋攻读。光绪十六年(1890年)二月考中秀才,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乙酉科拔贡生(即省学政选拔参加朝考者称拔贡),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乡试榜上有名,考中举人。后授任儒学府教授,正七品(其获得“明经”、“名垂翰苑”匾额悬挂于住宅大门之上,1966年“破四旧立四新”时卸下)。

潘彦才1894年11月路过梧州时,因早闻康有为大名,在梧州广仁书院听学后,拜见康有为,且一见如故,投其门下,追随康有为。1895年时值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即将签订《马关议和条约》。潘彦才跟随康有为联合在京赴试举人上书清廷,请求拒和签约,要求迁都并变法维新,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因慈禧太后的反对而失败,但甲午战败后,朝廷割地赔款,国人痛心疾首,1897年,康有为在桂林成立了“圣学会”,培养变法维新骨干。1898年,潘彦才由广西巡抚黄槐森举荐,在省会桂林体用学堂任职,主堂务。

1900年潘彦才赴京,8月14日在京城见证了德、日、俄、英、法、美、奥、意“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和劫掠、焚毁圆明园的经过,他痛心疾首,撰文记录。1903年,潘彦才因有官员推荐,被授任苍梧县知县,但他没有到职,而因受康有为“”牵连,遭清廷官府追杀,于12月9日晚,在桂林市郊柘木圩码头官船上遇害,年仅29岁。

惠风堪鉴世

长子潘彦才被害,令潘华珊对清廷感到心灰意冷,于1903年底辞去灵川县教谕之职,离开当时广西的政治文化中心桂林,举家迁回苍梧沙头老家,置白水山场数百亩,遍植松树、杂木百余万株,营造茶山果园,名号“草蓬别墅耕读山庄”,并从事勤工俭学、教书育人活动。

潘华珊的长孙潘孟伯是一名教师,他那待人以诚、豁达开朗的品格,刻苦勤奋、孜孜以求、学而不厌的学风,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师德教风,堪称为潘华珊的遗风,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潘孟伯书房中满满三大柜全是当年潘华珊的藏书,琳琅满目,如西方的民间故事、童话和科普读物、图文并茂描写日本火山喷发的彩色画册、水的三态小画册等。不仅有英、法、意等国的文学经典名著,而且还有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法国启蒙思想家和社会学家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政治家佩恩的小册子《常识》和《人权论》等论著。这样的书籍,在今天的书市中不难看到,但在晚清没落的朝代,参与康有为等维新思想的行动就要被砍头的年代,敢于购买、阅读并收藏这类在当时绝对的禁书,可见潘华珊当时开明与革新的思想已达一定的深度,不再与腐败的朝廷同流合污。

1911年,辛亥革命风潮汹涌,两广尤烈。潘华珊未能看到民主共和的旗帜,便于寂静乡间病故。潘华珊晚年绿化青山和创建“耕读山庄”两件事,经受住历史考验,证明是造福家乡泽被后世的大好事,至今仍被里人怀念传诵。

上一篇:杏林泰斗 医德可范 下一篇:散财护国宝 怪杰天下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