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在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时间:2022-10-24 01:51:59

PICC在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摘 要 目的:探讨PICC在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避免因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并发症。方法:对36例白血病患者采用PICC进行输液,观察患者因输液引起的并发症情况。结果:36例白血病患者全部置管成功,无1例因药物外渗引起的脉管炎或组织坏死。结论:PICC能有效提高静脉留置时间,减少患者脉管炎或组织坏死的发生率,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关键词 PICC 白血病 护理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lCC)是通过外周静脉穿刺插管,使其固定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为患者提供长期、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是保证白血病患者化疗顺利完成的前提。近年来对36例白血病患者采用PICC置管进行化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白血病患者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12~65岁,平均33.5岁。全部病例都是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8例,36例患者均采用PICC进行输液化疗。

方法:①材料:采用PICC导管,均为单腔导管。②术前准备:向患者及家属术前告知使用PICC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需要配备PICC配套盒、无菌敷贴、肝素生理盐水等。③置管方法:患者取平卧位,穿刺侧手臂外展90°,选取贵要静脉为穿刺静脉,预测插管长度,穿刺点消毒,预冲导管。扎止血带后静脉穿刺,见回血后撤出针芯,送导引鞘,置PICC管,15~20cm后移去导引鞘,再缓慢将导管全部置入静脉,移去引导钢丝,修剪导管长度,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并用肝素生理盐水正压封管,固定导管并覆盖无菌敷贴。X线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结 果

36例患者中1次置管成功31例,两次置管成功5例。有7例并发症发生,发生率19.4%。主要并发症有机械性静脉炎2例、导管相关性感染2例、堵管2例、局部糜烂1例,均采取相应护理措施顺利完成化疗。

护 理

更换敷料及肝素帽:PICC采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固定24小时,期间随时评估敷料情况,24小时后采用无菌透明贴膜。保持穿刺点皮膜干燥无污染,贴膜每周更换1次,肝素帽也每周更换1次,更换肝素帽时导管要低于患者心脏水平。

封管:患者输液完毕后,用10ml肝素生理盐水脉冲冲管后正压封管,化疗间歇期未输液的患者,每周正压封管1次即可。封管时,为降低血液反流,剩余1ml肝素生理盐水边推注边撤注射器,以防血液反流堵塞导管。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①机械性静脉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导管方向的静脉发红、疼痛、皮温升高、静脉呈条索状。因患者处于粒细胞减少状态,发现机械性静脉炎要及时处理,一般发生在置管后1周内。早期置管能大大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1]。置管时首选贵要静脉,送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内膜。一旦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嘱患者抬高患肢,50%硫酸镁局部热敷,3次/日,必要是红外线照射,2次/日。②导管相关性感染:主要表现在导管入口周围红、肿、痛、有脓性分泌物,面积通常

讨 论

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静脉用药多且多半具有高刺激性,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因静脉纤细,穿刺时易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及药物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且保留时间较短[3]。PICC是直接将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避免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伤,且保留时间长,易于固定,减少了因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有36例患者采用PICC置入,有7例并发症发生,发生率仅19.4%,但术后均采取相应护理措施顺利完成化疗,无1例因药物外渗引起的脉管炎或组织坏死,说明PICC置入能有效减轻白血病患者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伤,减少了因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春妹.护理操作对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4,18(6):1099.

2 庄艳云,谌朝辉,邱惠仙.白血病患者PICC应用的对照研究和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5-7.

3 闻锦琼,周永红.PICC置管术在白血病患儿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8):19-20.

上一篇:精神科年轻护士护理风险与措施 下一篇:物理图像功能在高中物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