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善先行 第2期

时间:2022-10-24 01:51:15

首善,意味着做得最好,那是时代赋予的至高目标。朴方同志说:“国家好了,残疾人才能好;残疾人好了,才能显得国家更好。”首都的经济实力与政治地位,决定了要把北京残疾人的事情做到最好,无论收入差距的缩小还是人格尊重的价值取向都契合全球意识。只有残疾人好了,才是真正的首善。

先行,意味着冲在前面,那是事业发展的绝佳机遇。机制趋于融合,素质利于服务,管理愈加精细,体系日益完善。全力向前冲,冲进那扇高速旋转的机遇之门,残疾人将彻底跨越历史藩篱,迈向物质与精神的大同!

首善先行,首都残疾人更加幸福的明天还会远吗?

东城平实之中见新意

■ 文/杨乐 图/冯实 杨乐

故宫、太庙、国子监……提起东城区,人们总会联想到北京的这些历史标记。然而,东城的光环并不仅是因为这里的古迹而已,从政治到经济,从教育到科技,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显示出不凡的实力,而东城的残疾人事业也同样让人欣喜不已。

未到东城之前,已经对这里取得的成绩有所耳闻:一是全国基层组织建设的示范区,从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到专门协会的管理,东城在基层组织规范化方面取得的经验已经被全国各地所借鉴;二是文体工作的先进区,鸟巢 “千台万人”乒乓球赛、全民健身日万人太极拳表演等多种活动,让东城的文体工作红红火火,难怪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都对这里赞赏有加。然而,东城的潜力还远不止这些,这里有更多的新鲜与精彩等待我们去观赏和领略。

温馨家园:精细之中有创新

来到东直门街道温馨家园,如果你稍加留意,会发现各个房间门前的扶手上有一个红色的小按钮,轻轻一按就可以听到语音提示,告诉你所在房间的名称与功能。“这个按钮主要是为了方便盲人朋友,同时也能方便所有初次来到温馨家园的残疾人朋友更好地了解每个房间的使用功能”,温馨家园主任付永胜介绍道。舒心,是对这里的最贴切描述。因为在这个700平方米的宽大空间里,除了明亮的屋舍与齐全的设备之外,更多感受到的,就是在细节中体现出的那份舒适。

舒心来自于精细。从2008年开始,东城区残联就着手温馨家园的创建。东城区是寸土寸金,要想在这里争取到一块土地兴建温馨家园谈何容易。即便如此,区残联依然做出了这样的要求:必须有不小于50平米的职业康复站、30平米的医疗康复站和15平米的辅助器具租赁室,要有较为完善的无障碍设施。“我们的设想是,让残疾人不出街道和社区,就得到全方位的服务。”谈到创建温馨家园的初衷,东城区残联理事长从艳梅这样对记者说。细致的硬件建设顿时让温馨家园有了底气。

硬件稳定下来,就要抓服务。为了能让残疾人体会到温馨家园的乐趣,区残联组织了一系列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团体活动,目前已经形成了轮椅舞蹈队、柔力球队、太极拳队等10个活动社团,规模在300人左右。特别是轮椅舞蹈队创全市先例,填补了全国空白。舞蹈队成立3个月就参加了亚洲国际标准舞轮椅舞蹈大赛并获得佳绩,并作为嘉宾参加各种演出等,引起了社会和各界媒体的广泛关注,成为东城区一个残疾人文体项目的品牌。活动是载体,素质是关键。区残联在举办活动的同时不忘残疾人的素质提升。“老北京过年习俗”、“北京的满族”、“端午节面面观”、“老北京胡同风情”等等,区残联与区图书馆合作每月推出一期残疾人朋友喜闻乐见又能与时代相结合的讲座,让残疾人朋友在娱乐的同时得到了知识的熏陶。还有红展映、家园杯歌曲大赛、残疾人比赛……在温馨家园里,残疾人不仅快乐,而且充实。

而当基础工作都到位之后,区残联对温馨家园的建设又有了新的打算。“在我们这里,每个温馨家园都要有创新。”区残联的一位同志微笑着说。在东城区采访期间,记者发现各个温馨家园确实都各具特色。

例如东直门街道,由于街道温馨家园与区精神卫生院相邻,街道残联就邀请卫生院的心理医生在温馨家园里成立了一个心理工作室,借助先进的心理评估设备为本街道的残疾人朋友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以精神残疾人帮助肢体残疾人生活、肢体残疾人疏导精神残疾人心理的方式,为残疾人回归社会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而当来到安定门街道的温馨家园,情形又截然不同。安定门街道的温馨家园与国子监仅一墙之隔。朱门、大院、高墙、古树,这一切都让温馨家园里别具老北京的文化韵味。因为与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相连,这里的温馨家园也就更加注重旅游优势的发掘。“前店后厂是我们这里的特色”,在此活动的一位残疾人告诉记者。原来除了必需的功能设施,在临街的房屋还设有一间名叫“德贤阁”的小店,陈列残疾人制作的各种古香古色的工艺品。而在店面背后则是一个精致的手工作坊,每天总会有10多位残疾人朋友在这里跟街道聘请的老师学习制作技巧。在康复活动之余,残疾人朋友还能学到一份手艺。当有游客走进商店时,温馨家园的工作人员则会建议他们来到作坊当中亲身观看残疾人朋友的制作过程。这样的形式不仅让工艺品得到了推广,更让来到这里的游客亲身了解了残疾人的生活。还有和平里街道、东华门街道……不同的特色让这一个个“家”显得温暖而鲜活。

精细之中有创新、扎实之中见特色,东城区就是这样把温馨家园一步步建设起来。而在这一个个温馨的“家”中,残疾人朋友也得到了真切的快乐。

居家助残:锐意鲜活信息化

“只要按下一个键,就能订到想要的东西。”家住在北新桥街道的金师傅双眼都已看不清东西,加上身体不好,孩子不在身边,一要出去买点啥,金师傅就会犯难。现在,北新桥街道残联为像他这样的重度残疾人安装了外形像电话机一样的“安康宝”,金师傅只需按一下电话机上的按键,就能在家里享受服务人员上门提供的配餐、保洁、代购物品等多项服务,再也不必为出行难、办事难而发愁。

“这个安康宝只是我们街道居家助残服务的一部分”,北新桥街道的副主任边林告诉记者。北新桥街道共有各类残疾人近2400人,其中重度残疾人就有800多人,如何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一直以来是北新桥街道残联工作的重点。2008年初,北新桥街道提出了从居家助残的角度服务残疾人的设想。“我们街道有不同类型的残疾人,他们因为行动不便,因在家里接触不到咱们残联和街道的政策,这就需要搭建一个渠道让我们与残疾人之间能信息互通。同时在北新桥,我们的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有政府资源,像康复站、卫生站;也有社会资源,像很多的志愿者服务机构,如何把他们整合起来合理地协调调度,以便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也就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边主任这样对记者说。在对本街道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北新桥街道残联决定与本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打造一个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平台,以此为基础,将信息化居家助残建立起来。

为了能够对北新桥的居家助残服务有更深入了解,记者来到万家安康服务中心,正是通过这里的信息服务平台,残疾人、街道以及服务机构才连成了一体。在这一平台下共设有居家生活、康复医疗、精神慰藉、法律服务、事务办理5大类服务内容,而在每大类中又将服务类别进一步细化,例如居家生活一类中,就又分出了送餐、理发、洗衣、配送蔬菜等12个子项的服务内容。经过细分的5大类服务项目基本上涵盖了残疾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多种需求,残疾人朋友只需拨打呼叫电话或者通过发送手机短信,就可以将服务需求发送到这个24小时提供接线服务的信息中心,并由此及时将服务内容派发到对应的服务商或志愿者,从而得到有效的服务。同时,为了使重度残疾人朋友能享受更加便捷的服务,街道残联又在本地区79名重度残疾人家中免费安装了“安康宝”,像金师傅一样,他们只要按动“安康宝”上的呼叫键就能与信息中心直接联系。

其实,定制服务仅仅是街道信息化服务平台的作用之一,通过这一平台,街道残联还可以对残疾人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为他们建立动态的助残档案,像享受政府居家助残补贴情况、服务情况、残疾情况、生活情况、助残补贴消费情况等,都可以借助系统进行查询。此外,信息平台也帮助街道残联对居家助残的整个过程进行透明化的监督,如服务机构派工单的进展情况、服务记录、投诉记录、服务回访等等,街道残联的工作人员只要通过登录系统,就可查看每个服务环节的进展情况,并针对服务事件的进展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保障每一项居家助残服务需求不会石沉大海。还有数据汇总、统计分析……信息化服务平台的使用不仅为残疾人带来了方便,也为残联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帮助。

高效、严谨、创新,这就是北新桥街道的居家助残服务。虽然还在探索,但已经让人感到了那份鲜活的锐意与活力。

家庭无障碍:有爱无碍家路通

从卧室到大厅,从厨房到前院……在东城区景山街道的肖大爷家,有序衔接的无障碍设施将这里的各个房间贯通起来。别看只是一个扶手、一条坡道,就是这些看似简单的设计却让肖大爷一家的生活便捷了不少。原来肖大爷的老伴因病长年瘫痪在床,为了康复训练需要经常到户外活动。肖大爷已经70多岁,加之楼梯上下不便,每次陪老伴出门,老人的心里总会紧张不已。无障碍设施的安装着实让肖大爷松了一口气,现在他每天总会顺着家中的无障碍坡道,推着轮椅陪老伴出去两次,用老人的话说“这可真是一路畅通啊”。

肖大爷的情形仅仅是东城区家庭无障碍改造的一个缩影。从2009年初,东城区残联就开始为本区560户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设施的改造。万事开头难,没想到工作一起步,就让区残联的同志犯了难。给谁改,怎么改?由于过去没有这样的经验,虽然提出了无障碍改造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不知从哪着手。讨论、协调、决策……几经研究,区残联最终找准了着力点,那就是特困特需的残疾人家庭。先在社区登记,然后集中公示,继而街道审核。好钢用在刀刃上,层层的把关让残疾人朋友把最迫切的需求表达出来,也让区残联把有限的资源用在了最需要的地方。

有了目标还要行动。“我们讲的是,个性化的需求应该有个性化的服务”,区残联的同志这样向记者介绍道。在北京市的18个区县中,东城虽说面积不大,但是人口密集,各个社区的情况各有不同。要想把无障碍改造落到实处,就需要深入到残疾人的家里因地制宜地设计各种改造方案,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而实施起来谈何容易,为了达到个性化服务的要求,区残联着实费了一番心思。区残联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出最优秀的施工队伍,并与规划、建委和施工单位组成评估小组,同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深入残疾人家庭,进行实地勘查掌握有关信息,最终采取了“先易后难与合标准、保基本、广覆盖”的原则,真正做到了“改造一户,温暖一片”。像给肖大爷施工时,仅为调查地形,街道残联与施工队就来了两三次,在想出了多套设计方案后才确定了一条最适合老人出行的坡道路线。

在采访中,残联的同志总会提到“大队”这样一个词,这让记者不由得好奇起来。这个大队是指什么呢?几经追问,才发现“大队”其实指的是东城区的“无障碍监督大队”。原来为了能让残疾人对无障碍改造工作真正满意,区残联从10个街道邀请残疾人朋友组成监督大队,检查本区无障碍设施的损坏情况,并深入家中,切实了解施工家庭的无障碍设施是否达到工程标准。由于监督大队中的成员多是残疾人,他们的意见也最为中肯,这不查不要紧,一查还真管用,像抓杆、折叠浴凳安装位置有缺陷,扶手安装后有松动等问题,在监督大队检查之后都立即得到了纠正。东城区的家庭无障碍改造让残疾人朋友真正得到了实惠,而残疾人朋友也没有忘记区残联的这份心意,区残联会议室中那一面面送来的锦旗就成了最好的证明。

“我们做的还不够”,区残联的一位同志这样说。但就是这“不够”的背后,却饱含着一份对残疾人沉甸甸的感情。

采访东城,时间不长,但所见所闻却让人回味良久。温馨家园、无障碍改造、居家助残……平实,构成了记者对东城区残疾人工作的印象,也就是这份平实让人的心里舒适不已。因为这平实中流淌的是对残疾人的关爱,因为这平实间蕴含的是对残疾人的深情。

海淀N多创新促融合

■ 文/吴兰荪 图/冯实 杨乐

来海淀区采访,发现这里的残疾人工作处处闪光!“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全国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全国‘两刊’宣传工作先进单位”……N多荣誉称号。

海淀区位于北京市西北 ,人口300余万,残疾人近13万人。海淀 “集天下胜景于一地”,有全国最大的高校群体,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海淀成为当今北京最具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地区之一。

海淀区残联理事长周修富不无自豪地介绍:“目前全区创建了27个市级示范温馨家园,5万余人次残疾人享受服务。区政府出资购置专门房产,每年投入数千万元,新建的每个温馨家园都在300平米以上。区残联以团体投保形式,用就业保障金为全区每位参加职业康复和社区就业残疾人,投了意外伤害保险。全区每年缴纳保障金近3亿元,这可能是全国地级市区之最吧?近年海淀区出台10项救助政策,使全区残疾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帮,缩小了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

教育零拒绝:送教上门谱新章

顶着凛冽的寒风,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过一片断壁残垣,记者跟着小杨老师,来到了海淀区东北旺村正在拆迁中的脑瘫患者王健的家里。今天是上门授课的日子,杨老师要按照教学计划给她的17岁脑瘫学生王健讲授新课。

小杨老师叫杨铁梅,是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高级教师,今天她不但要给学生王健开新课,还要对先到一步的大学生志愿者和王健家长进行专业辅导。据王健的妈妈讲:“由于脑瘫,孩子不能独立行走,语言和认知能力很低。虽然去过很多家医院,但康复效果甚微,对此已经没有信心了。”自残联开展“送教活动”以来,在老师和志愿者精心辅导下,王健在认知、语言和康复等方面都有了可喜的进步。现在的王健认识并能用左手写许多汉字,能背几十首儿歌,掌握了简单加减法。他说话也比较清晰了,能表达自己的意思,能与人做简单的交流,能独立完成一幅绘画。王健每天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独立完成康复训练内容,康复效果明显,这大大增强了家人的自信心,使全家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他们盼望着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努力,使王健早日走入学校的大门。

近年来海淀区学龄段有学习能力且能到校学习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已达到100%,但仍有部分不能到校学习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需要特殊的帮助。为实现海淀区教育“零拒绝”(指所有残疾儿童、少年都应该接受义务教育),2005年6月,海淀区残联、教委、团委、妇联联合向辖区内各大院校发出了《扶残助学送教上门活动倡议书》,此倡议在全区各大学校园里引起了极大反响,受到了大学生们的积极响应,当年11月主题为“对中重度残障儿童少年实施送教上门活动”正式启动。

为摸清全区学龄段有学习愿望不能到校上学重度残疾儿童底数,使“送教上门”活动有针对性,区残联在全区范围内对不能到校上学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基本情况,送教需求等进行了调查摸底,确定了 “送教上门”对象。目前海淀区“送教上门”的学生有60多名,类型有自闭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大脑炎后遗症、脑瘫患儿等。这些学生绝大部分发育迟缓,智力底下,生活不能自理,家庭离学校比较远,但又非常渴望能够接受教育。面对特殊需求,区残联与区培智中心学校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送教上门”活动。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创建于1987年,学校致力于智障教育科学研究,建立了早期训练-义务教育-职业培训-辅助就业的智障教育体系,对智障儿童进行义务教育、康复训练,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是国内著名的特殊教育先进单位。

几年来,区残联与区培智中心学校共组织了10名特教老师和120多名各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坚持为全区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开展了“扶残助学 送教上门”服务。为确保“送教上门”工作顺利进行,区残联与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了送教前培训,详细介绍智障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具体的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在送教过程中,时时与志愿者保持联系,对志愿者在送教时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及时沟通,共同探讨解决办法。他们还制定了严格的志愿者送教制度,每次送教都要填写授课时间、授课内容、教学评估等内容,掌握志愿者授课及学生学习情况,并要求家长签字。对达到要求的志愿者,区残联、区教委、团区委、区妇联出具联合鉴定材料,并对表现突出者给予表彰,颁发荣誉证书,稳定了志愿者队伍,保证了“送教上门”活动的连续性。为了保证“送教上门”活动的教学质量,区残联与海淀区培智中心,根据每个残疾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是专业教师与志愿者相结合。培智中心学校专门派出了专业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作为“送教上门”活动的指导教师,开展由专业教师在日常工作时间上门辅导,志愿者在休息日上门辅导的专业教师与大学生志愿者相结合的“送教上门”活动。二是志愿者与家长相结合。送教对象大多属于重度智力残疾,且不能与人正常交流,在实施教学时,指导老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学计划,配合进行辅导、训练,保证了活动的质量。三是“送教上门”活动与参加集体活动相结合。为帮助孩子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区培智中心学校组织送教学生参观学校,了解课堂,与在校学生举办联谊活动,并让他们表演节目,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愉悦了心情,增强了自信心。四是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在教学的同时,根据年龄越小,康复的可能性越大的特点,区培智中心学校还专门增派了脑瘫康复治疗教师上门对有康复需求的学生进行康复训练,教家长掌握训练方法,布置训练内容,脑瘫学生的康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多年的“送教上门”活动中,指导老师不计得失、呕心沥血;年轻的大学生志愿者不计报酬、不畏严寒酷暑、不顾路途遥远,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不懈。他们不仅肩负对重残学生的教育和康复工作,还为“送教上门”重残学生的家庭带来了关爱与温暖。

几年来,经过指导老师、大学生志愿者、残疾学生和家长们的共同努力,这些特殊学生在认知能力和运动能力等方面均有了明显进步。送教上门活动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为使残疾人及贫困残疾人子女接受良好教育,2008年海淀区残联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市率先出台了《海淀区残疾人及贫困残疾人子女接受教育补贴暂行办法》,基本解决了残疾人及贫困残疾人子女在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海淀区的“送教上门”活动持续、扎实、有效、健康的发展,为实现海淀区教育“零拒绝”谱写了新的乐章。

精残免药费:医生送药到家庭

在区残联田副理事长的引领下,记者走访了海淀区西山脚下的苏家坨镇,在西埠头村残疾人李凤强家,遇见了定期上门免费送药的精防医生李大夫,“送药的同时也就是对病人病情的跟踪照看,随时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或更换品种,像今天带来的药是进口的,一盒100多元,可吃一星期”,李大夫讲道。在他的管片还有33个精神残疾人等着他去上门送药。

病人家属动情地对记者说:“自从精防医生定期上门免费送药并跟踪观察病情,病人病情一直很稳定效果很好,全家人就像放下了一个大包袱,不用像以前那样整天提心吊胆担心病情复发了。”

由于社会变革、竞争压力增大、社会矛盾增多,精神残疾人呈上升趋势,精神残疾人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目前海淀区已建立档案的精神残疾人有5000多人,其中相当一部分特困的和农村地区的精神残疾人存在着服药难的问题。为解决精神残疾人实际困难,建立精神残疾人康复的长效机制,海淀区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在全市率先制定颁布了《海淀区精神残疾人免费服用精神类药品补助暂行办法》。此举解除了残疾人家庭的后顾之忧,也实现了海淀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全区精神残疾人全部可享受免费服药,为此每年投入药费500多万元。

近年来,海淀区残联组织贫困精神残疾人入住康复机构,组织稳定期精神残疾人到职业康复站劳动康复,利用社区岗位安排精神残疾人就业等,较好地满足了精神残疾人及家庭的实际需求。

康复新模式:玫瑰园里自由篇

在海淀的西北群山怀抱之中,有两坐相对而立的巍峨山峰,宛如一只振翅欲飞的鹫鸟,栩栩如生,鹫峰因此得名。鹫峰脚下葱绿之中坐落着一栋别墅,它有一个浪漫的名字――玫瑰园。

记者在这里看到了许多种花卉,它们有的种在花园里,有的放在窗台上,还有的镶在画框中,它们有真的、绢的、塑料的,还有的是绘画的。虽然颜色不同材质不同,却都为生活平添了一道光彩。看得出这些花的主人是多么地热爱生活,虽然他们都是些精神残疾人。

目前这里居住着8位本区的患者。这里不是医院,也不是病房,而是家园,是每一位来康复的残疾朋友的家,是特别给精神残疾人准备的康复空间。这里有家的自由、家的温馨与家的责任。

2009年9月,海淀区残联、海淀区精防院与意大利“爱心与服务”协会共同开办了玫瑰园康复病房,即在医院外病人自助居住的康复场所。这里共能容纳20名康复病人,引用的是意大利精神康复模式。意大利在精神病康复模式上有先进的理念,他们已关闭精神病院30年了。他们的精神卫生工作者在政府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各种机构,开发各种资源帮助病人康复和回归社会。在意大利,只有少数急性病人住进综合医院精神科,时间不超过15天,其他病人全部在社区中康复。

开办玫瑰园的目的,就是让病人在医院和家庭之间的机构里重新找回自己,找回自己的生活和梦想。玫瑰园就像它好听的名字,在爱和尊重的基础上去发掘每个人身上不同的资源,激发病人的生活热情,用家的自由和温馨帮助病人康复。在这个大家庭里,在工作人员陪伴下,饭要自己做,衣服要自己洗,家务要大家一起干,他们甚至还可以自由地外出购物、旅游,病人间互相帮助、照顾、沟通,共同康复。

一位病人在住进玫瑰园后写了这样的一篇日记“玫瑰园里有树:石榴树、柿子树、樱桃树,有花:扶桑、月季花、仙人掌,有菜:白菜、香菜、西红柿。在庭院里散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心旷神怡之际,不禁想起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这里我们可以过一种回归自然的生活,回想在医院的日子,有恍如隔世的感觉。”从日记中不难看出,精神残疾患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玫瑰园真的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青山秀水,孕育了海淀丰厚的历史文化;政策机遇,开创了海淀崭新的发展空间。未来的海淀,将是一个更加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新海淀。

房山开心你就拍拍手

■ 文/冯实 图/冯实 杨乐

房山是北京人的发祥地,又是北京城的发源地,山奇水秀,别有洞天。在“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建设产业友好、生态宜居新房山”思路指导下,房山残疾人事业在低起点上突飞猛进,屡有创新,残疾人受益颇多,心情舒畅。

赵理调残联:动力源自聋大哥

房山区残联理事长赵国先经常说:“对残疾人首先是尊重,人格的尊重,不光是送点米面,搞点救济。”他在工作中,甭管残疾人来找他,坐半天也好,都真诚相待,掰开揉碎了说,不拍桌子不瞪眼,能解决问题千方百计解决,解决不了也解释清楚,让残疾人心情舒畅地离开。

赵理对残疾人发自内心的深情源于他的聋哑大哥。大哥今年69岁,两岁时患重感冒致聋哑。他大哥极聪明,农活儿一看就会,人又极善良,常把种的菜送给村里人,村里帮工盖房也不收钱。赵理排行老四,他和大哥感情很深,村里孩子喊“大哑巴”,赵理听了非常不舒服。他当时就有个想法:“将来要是有这么个组织,点这个活儿,能为像大哥这样的残疾人服务该有多好。”

2001年10月底,赵理真的把这个想法诉诸行动,他主动向区委书记要求调到残联。此前,他当过两个乡镇农工商公司总经理、一个镇的镇长、两个镇的党委书记,最后一站是担任区城管大队大队长,既有职又有权。之所以执意要到残联,主要动力之一就是大哥给他的切身感受,他要为房山区3.8万残疾人做点什么。

2001年,房山区残联工作已连续几年在全市18个区县残联年底排分中,竟排末座,倒数第一。

赵理不愧是员干将,到任第一件事就抓调查摸底,把底数弄清,并且很快提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思路,几把火下来,收效明显。

首先在组织建设上加大力度。当时乡镇有残联,但和民政科混在一块。2003年市里颁发1号文件,赵理开始抓乡镇残联单列,成立残联组织,设立残联办公室,配一名专职理事长。他找区人事局、组织部联合下发1号文件,全区24个乡镇残联,配备了15个公务员(山区兼职)。2004年配备残疾人专职委员,是全市第一家。2005年配备农村专职委员,村村成立残协。现在全区462个村,配备了488名专职委员,100名残疾人以上大村配备两人,有1人专抓康复。

如此一来,房山区残联形成了完整组织体系,达到横到边竖到底。有了一支队伍,干起工作得心应手。2009年全区开展专职委员“进万家,访需求,办实事,促和谐”活动,充分发挥专职委员作用,基层残疾人工作变得有声有色。

残疾人康复工作也颇具亮点。在全区建立了15个温馨家园,占地面积65871平方米,投资995万元,辐射服务对象15075人。还建立了25个乡镇职业康复站、120个村级康复站、31个辅具站。依托卫生医疗机构,成立6个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聘请了24名专家,发挥专家作用,使残疾人康复工作运转良好。

房山区残疾人工作快速发展,得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委书记聂玉藻在2006年一次讲话中说:“对待残疾人事业,有多重视不为过,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再多,不为多。”聂书记特别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每年要有两次专门研究残疾人工作。如果不研究,不具体安排残疾人工作,就不是合格的领导班子,不重视、不解决残疾人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就不是称职的领导者。”

把对待残疾人事业的态度上升到“领导者称职与否”的高度,充分反映出房山区残疾人工作的地位。从2002年到现在,区政府每年发文在全区为民办30件实事,每年都有关系残疾人的实事1至3件。如此已经连续8年,总共为残疾人办了16件实事,总共投入2084.1万元,残疾人受益达15300人。

家庭无障碍:京城首创第一家

房山地处远郊,不是无障碍建设重点区域。赵理在残疾人家庭走访了解到,农村肢残人在家,有轮椅的在屋里转圈,要出院上街,必须靠家人抬,残疾人有自尊,不到万不得已不愿让人抬,出行很不方便。经调查论证,区残联决定在全市农村率先开展农村重残人家庭无障碍改造,2006年底,向区政府提出建议,此事被列入2007年区政府为民办实事计划,当年改造了180户。由区财政出资,每户7000元,改建了家庭坡道、扶手和厕所扶手。

残疾人为此兴高采烈,180户有150户要给区委区政府送锦旗,最后去了五六名代表,坐轮椅到区委。区委聂书记和祁区长接受锦旗。在会议室,聂书记问赵理还有多少户需改造无障碍?赵理说还有2000户。聂书记问需多长时间,赵理说按每年180户,需10年。聂书记指示要加快速度。截至2009年,仅3年时间,全区累计改造了1780户,涉及14个乡镇、街道,300多个村,反响很大。

记者采访了房山区家庭无障碍改造第一户,城关街道顾册村一级肢残人彭德家。彭德2001年出车祸致残,出行极为不便。2005年残联配发了轮椅,仍无法上下台阶。彭德想出门上当街,就得麻烦邻居抬,回家还得抬,心里着实过意不去,一个月能出去两三回就很不易了。总在屋里躺着又憋闷得慌,成年累月不见阳光,人脸像死人一样惨白惨白的。媳妇为推轮椅推不出门,哭过无数次。2004年夏天,媳妇推车不稳,轮椅整个翻倒,把体重150斤的彭德扔了出去,正好撞在台阶上,把大胯摔坏了,又得上医院。本来家里就困难,又遭灾祸,媳妇一个人挪也挪不动,急得只有哭。

区残联了解到彭德家的惨状,把他家列为无障碍改造首户,门前做了坡道和扶手,厕所也做了扶手。从此彭德家翻天覆地,如今再不用别人,彭德自己就能转动轮椅出院上当街,只要天气暖和,他就能高高兴兴出门去。他原来是木匠,在院里和床上做了锻炼杠杆,身体比过去康复了许多,主要是心情舒畅多了。彭德当场为记者示范坐轮椅上街,回来时他自己用两手抓着扶手退着上坡道,谈笑风生。

服务个性化:专职委员进万家

房山区残联在全市第一家配备残疾人专职委员,全区462个村残协,配备了488名专职委员。这么多人的一支队伍,如何充分发挥专职委员作用是个薄弱环节。2009年,区残联开展了“进万家,访需求,办实事,促和谐”活动,创造了专职委员发挥作用的新载体。

残疾类别、程度、家庭情况不同,残疾人服务内容也千差万别,只有个性化服务,才是服务残疾人的最有效手段。“进万家”活动要求,村残协专职委员实施个性化服务,要对本村(社区)所有残疾人家庭普遍走访一次以上。

村残协在乡镇残联指导下,针对入户调查摸底情况,为每个残疾人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并将需求分类汇总,填写《残疾人联系卡》和《个性化服务手册》。

《个性化服务手册》中填写了残疾人本人关于康复、教育、就业、扶贫、安居、维权、文体等需求,填写了残联帮扶方案和帮扶后残疾人的评价。根据手册中填写的服务方案,街道乡镇残联牵头,镇、村两级共同落实,使残疾人得到了切实个性化服务。

城关街道顾册村是持证残疾人超过200人的大村,有两名专职委员。村专职委员王华介绍说,开展“进万家、访需求”活动后,我们经常入户访问,轻度残疾人就打电话联系了解需求,每一季度填写一次服务卡,然后协调落实。

45岁的一级肢残人谷军,全家5口人,上有老母,下有两个孩子上学,全家没经济来源。2008年2月因脑出血致瘫痪,出院后,他家属找专职委员王华办了重残手续,残联给予了170元重残补助,又为谷军申请了街道爱心基金大病救助金4000元,还给他家办了低保,为他大儿子上大专办理了1000元助学补助,还为他家建造了无障碍坡道和扶手。

谷军在床上坐着,说话还不利索,只能重复两个字,但身体已有所康复。天暖时,他每天去村康复站按摩、扎针,现在已能站起来拄拐慢走。谷军从床上站起来,没用媳妇搀扶,自己拄着助行器走了五六米,一直走到沙发旁。谷军媳妇笑着说,感谢残联的帮助,补助、康复,还有无障碍,我们家对个性化服务很满意。

个性化服务使顾册村残疾人受益很多:与村健身广场联建的温馨家园,占地7亩,建有康复室、爱心超市、多功能厅、辅具中心;残疾人免费进康复站康复;2009年15户完成家庭无障碍改造;办理了辅具发放换新和重残无业补助;全年组织了4次白内障筛查。记者采访的第二天,村残协专职委员还要带领22人去医院筛查一次。

记者见到的另一位专职委员是长沟镇南正村57岁的隗合水,他是2007年6月经招聘上任的。当生产队长时,他被氨水烧伤双眼,一只眼是假的,另一只是低视力。南正村有67名持证残疾人。隗合水说,做专职委员,就是起纽带作用,上边有优惠政策及时宣传给残疾人,残疾人有需求,每月填报表报给镇残联。

南正村靠着燕山,村民住得分散,往北爬山坡有4里地。“进万家”个性化服务要求一季度入户一回,67户残疾人隗合水都去过,他经常骑电动三轮车或自行车去走访。他本身是村里人,残疾人情况都在脑子里装着,什么住房、生活、家庭成员、收入情况全知道,所以服务起来恰如其分,能办到的都办了。

村里住得最远的一户残疾人是两兄弟,唐福来和唐全来,都四五十岁,都是光棍,一个肢体残疾一个精神残疾。唐家穷没有电话,隗合水去他家不下几十回,每次都骑电动三轮车去,去一趟再耽误会儿,来回需两个小时。主要是解决精神病免费服药和落实国家补助政策,为唐家兄弟办了低保和特困补助,帮他们办手续,季度开支到唐家通知领补助,有时还帮他们领药、领补助。兄弟俩在山坡上再种点地,基本生活没有问题。

隗合水说,他为残疾人个性化服务,掌握公平,不分亲疏,在村里威信高,残疾人满意,从没有上访闹事的。

康复聘专家:技术指导有依托

2009年2月,房山区通过了北京市残疾人康复达标区检查验收。区乡村三级建立康复服务机构,康复服务率由2006年的55%上升到2009年的90%,康复服务实现了全覆盖。

为落实2010年“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2007年,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挂牌成立。依托区特教中心、良乡医院、区精神卫生保健院、区第一医院、区第一医院附属康复医院,建立了智力、视力、精神、听力、肢体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加上已建立的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6个区级技术资源中心全部建齐,同时将区内24名康复技术骨干聘为区级专家。6个指导中心制定培训计划,集中培训全区技术人员,按工作表安排下基层,指导街乡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辅助器具站、职业康复站和社区康复服务站点康复工作,明显提升了技术含量。技术人员在残疾人亲友、社区志愿者、社区协管员配合下,承担起全区残疾人的康复服务任务。

设在区桥梁厂的第一医院附属康复医院门前,挂着区肢体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的牌子。康复病区大厅20多个残疾人正在治疗师指导下做康复训练。区肢体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主任别明波告诉记者,2007年1月建立的这个中心,负责全区肢残康复技术的办班集训和技术指导,两年时间,全区572个村他们去了460个村,大部分村康复站都走到了。

指导中心的7名大夫和10名治疗师,每周3次分组下乡,每次两人一名大夫一名治疗师,每月共下乡24人次,由区残联派车,下去指导乡镇康复指导中心和村康复站残疾人协调员,普及康复知识。残疾人经专业指导进行康复训练,两年时间,全区肢残人2.9万人,98%已做过指导,有明显效果的在七成以上,残疾人康复积极性越来越高。

在医院康复病区,记者见到了经治疗师指导训练的患者李大爷,他是脑血管病造成偏瘫,用轮椅推来的。训练了一个月,每天治疗两次,每次45分钟,晚上再加练一小时。现在李大爷已能够慢慢走路了,他当场演示走路,不用人搀扶,走了五六米。

2007年挂牌成立的区智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依托的是区特教中心。指导中心专业人员5人,都是特校老师,负责培训乡镇残联理事长、康复站长、康复协调员和专职委员。这5个人按计划每月头两天下去,指导19个乡镇智力职康站的80多名康复员,包括开展技术咨询和个案制定实施。两年来培训了100人次,个案训练398人。

长阳镇军留庄村的脑瘫女孩张雪玲,没上过一天学,15岁时到河北镇脑瘫中心《我的家园》做过康复训练。她酷爱读书,大姑为她买了电脑后,又迷上了电脑绘画和写作。《我的家园》志愿者帮助雪玲到良乡电脑学校学了两星期Flash制作。她的手指颤抖无法敲键盘,志愿者为她在康复中心定制了能敲击键盘的特制头套,还有大鼠标和专用座椅。

2007年,张雪玲受聘成为《我的家园》刊物《飞的梦想》主编,刊物每月一期,雪岭是主编兼设计人和投稿人。她编辑了很多脑瘫孩子的文章,自己也在刊物上写出了不少美丽的散文。大姨家表姐结婚,她应表姐请求,花一星期时间,为表姐制作了婚庆Flash,配上黄梅戏天仙配选段《树上鸟儿成双对》,优美而祥和。

张雪玲行动不便,在残联和志愿者帮助下,她的心情日见开朗,伴随着她的美文和Flash在天空飞翔,她期盼着有一天能实现心中憧憬的“飞的梦想”!

建设残疾人工作首善之区

――访北京市副市长、市政府残工委主任丁向阳

■ 文/钟灿

记者:您认为应如何认识残疾人事业在北京总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意义?

丁向阳: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分析国情国力和国际地位新变化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提出了要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人文北京”是“人文奥运”理念的转化和升华,核心是要在首都各项工作中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要求,处理好发展和民生关系问题。世界城市,是指具有世界影响力、吸引和聚集国际优质资源、展现世界先进文明水平的城市。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关心残疾人,是继承奥运遗产、建设“人文北京”的重要内容,是拓展国际视野、建设世界城市的必然要求。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状况全面改善,有利于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和谐氛围,有利于展现首都文明开放的国际形象。以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实施“人文北京”战略,要求首都残疾人事业具有全球意识,加快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全面接轨,以一流的标准、一流的工作、一流的业绩,实现跨越式发展。

记者:您多次提到残疾人工作要推进“三立”系统工程、实现“六大转变”,请您做一下具体介绍。

丁向阳:推进“三立”系统工程和实现“六大转变”,是北京市多年来探索发展残疾人事业的经验总结,体现了理念、思路、机制和方式的创新。

“三立”系统工程核心是改变过去“给、救、扶”的救济供养观念,发挥残疾人的自我价值和主体作用。这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具体讲:一是“起立”,通过医疗康复让残疾人从病床、轮椅上站起来;二是“自立”,通过创造无障碍环境,让残疾人获得平等教育和就业机会,实现自立;三是“助立”,政府和社会要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帮扶和支持。

“六大转变”具体来说:一是医疗康复从以康复救治为主向加强前期预防和后期康复并重转变。北京市启动了全民健康十年规划,建立了一系列前期预防机制。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98%以上,向全市居民家庭倡导良好生活习惯,降低残疾风险。大力开展早期康复治疗,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服务保障全覆盖,全市基层康复网点达2300多个,2010年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和康复服务。二是教育从重点巩固发展义务教育向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转变。扶残助学范围延伸到终身教育各阶段,残疾人接受中等及中等以上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基本实现“零学费”,中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三是就业从相对单一就业方式向建立以分散按比例就业为主渠道的多层次社会就业支持系统转变。近年来,政府出台一系列专项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单位安置残疾人、残疾人个体就业和创业,就业人数逐年增长。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全市新安置就业4708人,较上年增长13.83%,应届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率达98%。四是社会保障从临时救助向适度普惠制度保障转变。在全市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下,对残疾人参保普遍给予补贴。8.3万人享受低保和重残生活补助,实现重残人基本生活保障全覆盖。五是无障碍建设从建造有形设施向创造社会整体无障碍环境转变。抓住残奥会契机,政府投入资金6亿多元,公共服务设施无障碍改造6000多项。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3万名有需求残疾人实现家庭无障碍。六是管理服务从实施个别帮扶向常态化与综合转变。全市建立300家社区示范温馨家园,383个职业康复站,提供类别化、个性化服务。搭建统一的居家养老助残服务平台,将16周岁以上重度残疾人和80周岁以上老年残疾人全部纳入居家服务范围,拓展居家照料、社区日托、社区饭桌等服务项目。

记者:北京市在贯彻中央7号文件过程中,特别强调了制度建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请谈一下您的看法。

丁向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和民生事业,着力打造“大民生、大保障”,加快建设覆盖首都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北京市按照“重制度、全覆盖、分阶段”,“先保险、后救助”的工作思路,遵循“城乡一体、适度普惠、分类施保、资源整合”的工作原则,率先建立了无社会保障老年人福利养老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一老一小”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家养老助残服务等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完善,有效覆盖到了残疾人。同时,市委、市政府也强调,残疾人的保障和服务要有专项制度安排,努力实现从临时性帮扶向制度性保障转变,从针对个体需求实施救助向全覆盖服务转变,从满足一般性需求向满足特殊性、类别化、多样化需求转变。发展残疾人事业,必须从研究落实政策措施着手,逐步明确标准,形成规范,订立制度,建立残疾人事业发展长效机制。

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建设残疾人工作首善之区的目标,对制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到2010年底,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基本制度框架,做到义务教育“零拒绝”,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康复“全覆盖”,救助“无盲点”,就业“有岗位”,贫困残疾人基本住房“有保障”;到2015年,“两个体系”更加完备,残健之间、城乡残疾人之间“两大差距”明显缩小,实现“康复有条件、在家有照料、出行无障碍”。市委、市政府文件确定的26项具体政策,目前已出台实施15项,为形成“两个体系”基本制度框架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作为北京市政府残工委主任和市残联主席,请问您认为怎样才能做好残疾人工作?

丁向阳:一是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真正把残疾人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政府残工委担负重要责任,要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加强整体研究和统筹规划。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带着深厚感情做好残疾人工作,尽心竭力办实事、解难事,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形成社会合力,共同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要用社会化工作方式开拓发展途径,积极搭建社会助残平台,开展多形式慈善公益活动,发挥市场配置服务资源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民间力量参与残疾人事业发展。

三是进一步发挥各级残联组织社会作用。这些年来,全市各级残联,依靠政府,发动社会,团结带领广大残疾人,在参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推动首都残疾人事业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希望各级残联组织和残疾人工作者,服务于首都改革发展大局,继续解放思想,围绕贯彻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抓好作风建设,始终把残疾人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为残疾人服务作为第一使命,在推动残疾人事业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建设方面取得新成绩,让残疾人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残疾人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有一种价值观叫平凡的幸福

■ 文/冯实图/冯实 杨乐 郑卫

2010年1月7日下午1点30分,北京市残联理事长办公室,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残联理事长齐静。

今年46岁的齐理,穿一身褐色西装衣裙,褐色长袜和褐色短靴,给人一种朴素温和而平实干练的感觉。

齐理不愧是学法律的,一个半小时访谈,她的感受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

最大感慨:建立残疾人事业首善之区,具备了充分条件

齐理说:“北京是首都,理应成为残疾人事业的首善之区。建立残疾人事业的首善之区,最初是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出席市残联五代会讲话时提到的,在北京市实施中央7号文件的17号文件中正式提出。文件中提出建立首善之区,并根据两个5年规划提出具体目标:到2010年十一五末,基本建立起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的制度框架;到2015年十二五末,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

齐理的最大感慨是,建立残疾人事业的首善之区,在全国打造首都先行的概念,已经具备了充分条件。首先市委市政府及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她来市残联一年多,市委市政府专题会就开了若干次,每次都有明确指示和责任分工;其次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氛围越加浓厚,特别是2008年残奥会后,首都各界对残疾人事业有了更深入理解;第三首都经济发展的支撑也已具备,每年市级财政用于残疾人事业的专项经费达8000多万元,保障金征收逐年递增,2008年12个亿,2009年达14.1亿;第四市、区(县)、街乡镇三级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市级机构有体训和职培中心、盲人按摩指导中心、康复中心、就业服务中心和文体活动中心,区县级都建立起综合服务设施,2010年全市322个街乡将全部建立温馨家园,还建立了383个社区职业康复站。

齐理感叹道,建立残疾人事业首善之区,为首都残疾人创造了极大的幸福。她如数家珍地说:

其一基本生活保障全覆盖,生活救助无盲点,5万名残疾人享受城乡统筹的低保,3万多重残无业人员享受生活救助,生活困难的享受困难补助。其二社会保障体系较健全,实现了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员享受补贴;16岁以上重残人和80岁以上老年人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助残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残疾人参保率达95%,城镇劳动年龄段无业残疾人的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另外因病、因特困造成家庭困难,还有一次性临时救助,最高可享受3万元。其三教育、康复、就业覆盖面和扶持力度走在全国前列。0至16岁残疾人康复实现全覆盖,0至6岁贫困残疾儿童康复实现全免费。2010年还要出台对成年贫困残疾人康复扶持政策,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可以免费配发基本辅助器具。2009年一年就出台了6项就业扶助政策。个体就业有资金扶持和保险补贴,集中就业、按比例分散就业有岗位补贴,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有奖励,农村残疾人转移就业和创业,有扶持资金,农村建立98个扶贫助残基地,职业培训实现全免费。通过“社区教育”、送教上门和建设农村寄宿制特教学校,实现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零拒绝,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实现零学费,大学教育贫困家庭解决基本学费。其四参与社会生活能力和素质有很大提高,34名代表在人大政协参政议政。建立了各类残协和各类趣味组织,18个区县都有文体基地。其五建立了法律援助制度,免费提供法律援助,还开展了社区心理咨询服务。

深切感悟:残疾人事业追求目标是缩小差距和两个融合

齐理说:“我来残联一年多,岗位经历的不同,对我提出新的角色定位,经过一年多摸索,我有两点体会:

“第一个体会,这个事业确实是阳光事业,是伟大崇高的事业。正像朴方主席讲的,‘国家好,残疾人才能好;残疾人好了,才能显得国家更好’,朴方提出了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意义所在。拿北京来讲,人均GDP 达到1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是健全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8%,残疾人与健全人差距很大,农村残疾人与城市残疾人差距也很大。不缩小这两个差距,这个社会就称不上真正的和谐。

“第二个体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仅仅关注残疾人温饱是不全面的。残疾人没有实现作为人的尊严,就是吃饱穿暖,也不会有幸福指数的。一出生就残疾,就被社会当成另类,当成歧视的对象,就是不愁吃穿也不会觉得幸福。维护残疾人作为人的尊严,倡导社会尊重的价值取向,是残疾人事业追求的最高目标。”

齐理说,最近我们在研究怎么实现两个融合:

“一个是残疾人和健全人的融合。只有从观念、理念上尊重残疾人的尊严和价值,才能认识到残疾人和健全人没什么差别,只不过身体上略有不便。正像残疾人说的:‘我不是不幸,我只是不方便。’这种融合是长期努力奋斗的目标。在融合基础上,再考虑残疾人特殊需求,制定普惠加特惠的扶持政策。”

“一个是政府管理理念的融合。从政府管理角度,应贯穿残健融合的理念。比如教育,如果残疾人只能走特教一套体系,就会把残疾人排斥于主流社会之外,被边缘化。而现在由于普通教育没有接纳条件,残疾孩子只能接受特殊教育。所谓融合是说,所有学校都应实现无障碍,提供辅助设施,具备接纳残疾人的条件,残疾孩子除非跟不上普通教育,都应纳入普通教育。当然还要有特教学校作为补充,重度残疾孩子可以在这里康复,改善功能。”

齐理特别提到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的一个创意。丁市长说:“哪天咱们组织一次政府部门官员‘当一天残疾人’活动,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易。”齐理说,如果北京市政府部门人员当一天残疾人,比如当一天盲人,体验盲人怎么上街,怎么买菜,绝对有利于两个融合,这些融合体现了首都先行的高起点、高定位。

真挚感言:在我任内,为残疾人造福就是最大的成就

2008年5月,齐理从市国资委调任市残联。新角色与原来经历比,跨度很大。1963年出生在北京的她,在中国政法大学学的法律专业,1985年毕业到市政府法制办,从事18年政策立法研究,2003年到国资委从事经济工作,两个部门都相对比较宏观。

残联工作与法制办、国资委工作性质完全不同。残联的机构性质和职能定位是市委领导下的群团组织。随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残联作用得到极大提升,也面临巨大挑战。残联承担的任务,涵盖了教育、就业、康复、社会保障、服务、维权,每项工作都非常具体,政策性很强,残疾人工作者需要掌握各方面知识,熟悉各领域业务,因此首善之区的目标给残联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面对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空间和新的挑战,齐理感触良多,她说:“根据建设首善之区,创新首都先行概念的要求,残疾人事业发展有几方面差距,急需提升和改变,在我任内,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践行。”

这些提升和改变包括:第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机制。现在残疾人事业很多体制机制不能适应发展需要,是最最迫切需要改变的。第二讲求求真务实、扎实工作的作风。朴方主席说,残联不能成为官僚机构,残疾人工作者不能把自己当成官,必须成为残疾人的知心人。没有求真务实的队伍,很难为残疾人服好务。第三加强基础性、规范性工作。现在工作框架有了,但管理还是粗放型的,缺少精细化、规范化。特别在基层,基础工作还不够扎实,很难满足残疾人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第四干部队伍比较敬业,但结构趋于老化,流动性差,缺少动力和创新意识,只有改变才能调动工作者积极性。

谈到来残联一年半的感受,齐理思忖道:“原来跟残疾人接触不多,到残联后很多人问我,整天和残疾人打交道,你心理承受得了吗?不觉得压抑吗?刚开始是有点受不了,看到没有双臂的,拿着臂肘夹着筷子吃饭,包括接触很多类别残疾人,都让人觉得揪心。但接触长了,感觉优秀残疾人身上有一种精神特别感人,我最佩服他们的自强不息精神。比如我们研究室的北大哲学博士,拄双拐的小厉,他和爱人都是残疾人,家庭负担较重,但他对工作孜孜以求、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令人钦佩。还有市残联理事、盲人杨佳,能够在哈佛大学学习,胜任大学教师的岗位,付出的艰辛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齐理的另一大感受是残疾人的感激、感恩:“一些特困重度残疾人和家人,你稍微送一点温暖,包括修建无障碍、节日慰问、智障孩子日间照料和职业康复,他们真恨不得给你跪下,拉着你的手,发自内心对你感激不尽,对政府感恩,那会儿你的感受会特别充实,特别感动。所以我觉得,这个群体虽然很特殊,但特别朴实善良,也特别需要关爱,真是值得为他们做点什么,改善点什么。”

谈到人生的抱负和幸福的含义,齐理的话显得愈加平实而质朴。她充满感情地说:“有人问你,做残疾人工作具体又琐碎,会不会影响发展,其实还要看你的价值取向。我到残联,很充实,也很有成就感。开始很多人不理解,国资委是相对权力比较大的强势部门,他们问我,你从强势部门到残联来,有什么感觉?我说有个适应过程,来了以后感觉很好。为残疾人服务,很充实。你的艰辛付出能得到残疾人认可,每项工作都能给残疾人带来改善,受到残疾人欢迎,你会觉得很有意义。经过几代残疾人工作者的努力,随着首都经济的发展,首都残疾人将享受到越来越大的幸福,你能分享这些幸福,那你的人生尽管平凡也将是幸福的,不是吗?”

上一篇:就地取材 开展肢协活动 下一篇:发展.创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