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萨伏伊别墅”中的非理性因素

时间:2022-10-24 12:56:10

试析“萨伏伊别墅”中的非理性因素

摘要:萨伏伊别墅集中表现了勒・柯布西耶早期的建筑思想和理想。它所体现的机器美学一直被认为是理性主义的代表。本文试图从支撑体系、内部空间、立面、环境中来找出其非理性因素,试图呈现该建筑的另一面。

关键词:支撑体系;腿儿;抽象;秩序;空间体验;动线;机器美学;非理性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4-0040-03

收稿日期:2006-03-30

作者简介:段存贤(1980-),男(汉族),河南范县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张遴伟(1946-),男(汉族),上海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1 引言

勒・柯布西耶强调机械的美,高度赞扬飞机、汽车和轮船等新科技结晶,认为这些产品的外形设计不受任何传统式样的约束,完全是按照新的功能要求而设计成的,它们只受到经济因素的约束,因而,更加具有理性美。强调机械的重要,柯布西耶成为机械美学理论的奠基人,1929年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萨伏伊别墅充分体现了他早期对于建筑的理想。表现了他所要强调的机器美学的原则。然而勒・柯布西耶在这幢别墅的设计并非完全按照理性的逻辑进行的,虽然他想建立一种脱离历史与时代完全和拍的基于数学逻辑的、理性的建筑逻辑,但在他的早期代表作萨伏伊别墅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其留下的非理性因素的影子。

2 支撑体系

萨伏伊别墅的结构形式充分体现了勒・柯布西耶对于框架结构的理解与运用,似乎这种框架体系和结构思想独立于历史的存在,然而,它却和哥特建筑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勒・柯布西耶总是表面上否认哥特建筑的历史教益。

维奥莱特・勒・迪克曾提出来一个想法,他将一座哥特式主教堂的稳固性和人骨架的稳固性加以比较。他说,正像人体是用两个尽可能少占用空间的小点支撑在地上一样,哥特式建筑物也是用一种“腿儿”体系站立的。他的稳固性只有靠上部的结合与展开来保持,因而它是通过平衡规律来得到稳定的。

我们可以看到萨伏伊别墅是支撑在被维奥莱特・勒・迪克称为“腿儿”的上面,(柯布西耶称它为桩)因此,无论柯布西耶对哥特建筑表面批判多么严重与不屑一顾,无疑,哥特建筑的结构方式或建构方式影。向了他。

在萨伏伊别墅中外表看起来柱子是一种很有秩序的相互对齐的方式排列在一起的,然而在平面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事实并非如此,柱子并非按照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方格系统组合在一起,而是发生了一种错列,那么这种排列方式就反映了一种结构上的支撑观念,整个结构的力传递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垂直传递方式,而是混合了相互平衡和支撑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是和哥特建筑中的支撑和平衡具有同样的思想根源的。只是柯布西耶把这样一种平衡关系现出来的往往是一种被误导的错觉,因此他所要表现的框架结构逻辑,实际上是相互平衡和支撑的;昆台体,这种混合使得结构支撑变的复杂,从而失去了柱子所要呈现给人的非常理性的支撑性。

柱子被故意处理成非常细的“腿儿”来表现现代科技力量和现代美学,摆脱以前厚重的支撑体系的面貌,从其对柱子极端的瘦身表现中体现了他对历史的一种故意反叛,这种反叛使得柱子被刻意地细化,失去了柱子作为合理承重体系的一种比例上的逻辑。

3 平面功能

在柯布西耶的建筑五点中(1.圆柱;2.屋顶花园;3.自由楼面设计;4.横向长窗;5.自由立面设计)最能表现柯布西耶思想的就是自由楼面设计,在萨伏伊别墅中,这个原则反映在一系列的圆柱设计中,这些圆柱排列在一个方格系统上,风格近似哥特式建筑。不过在几个要点上,房间的安排和墙面的位置有时都偏离了方格系统,在地面楼层的圆柱间,有一大面墙自由地弯曲,强烈反映出自由楼面设计的技巧。这条弯曲的线和车道的转弯结合起来设计是理性表现概念的完美结合,然而有必要继续提出问题,车从城市中过来为什么一定要转个弯再进入车库,如果仅仅想表达自平面的概念想画一条曲线而找一条车道的逻辑来吻合的话本身就是非理性的处理。

在建筑的内部空间组织中,柯布西耶通过坡道来强调一种空间上的体验和延续,他想通过走动来展示空间。这种通过走动来组织空间的方式是英国景观建筑的处理方式,巴黎歌剧院和霍特的房子中都出现过相似的空间体验方式。然而,萨伏伊别墅走的更远,它不再拘泥于走动所带来的经验,而是将经验转化成组织房子结构时所需的元素。勒・柯布西耶把动线当作独立的构件来处理。然而,位于中心的坡道把建筑的平面从中心一刀切开,坡道两侧的空间被中心坡道隔离开来,结果把两侧的空间联系起来的方式造成了非常长的交通路线和绕来绕去的空间布局,这种为体验空间而设置的坡道带来的问题虽然得到解决,但为了使得空间获得一种体验方式而增加空间交通路线和使用的麻烦而设计的思维方式却足以引起思考,难道理性就是设置一个体验的空间然后再去处理剩下来的负空间吗?

4 建筑的内部空间和立面

勒・柯布西耶在1918年,受立体主义画家阿梅代・奥赞方的影响开始作画,自此之后,他每天早晨作画,下午搞建筑。因此勒・柯布西耶的建筑受他的绘画影响是无可否认的,然而建筑和绘画却难以相互融为一体,因为这两种理想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因此他的建筑中往往充满了介与两者之间的雕塑感。这种雕塑感的最好例子也许是朗香教堂,但在萨伏伊别墅中同样可以感觉到这种存在。

布鲁诺・陶特在评价勒・柯布西耶时说过”伴随着勒・柯布西耶应受到的尊重,他的最大弱点在于:他不但是一位建筑师,也是一位抽象画家,结果他混淆了建筑的问题和画室里的问题。”正是这种混淆使得勒・柯布西耶在他处理自己的建筑时将抽象绘画和雕塑作为造型的工具,结果使得建筑被当作空间中的一个物体,而不是空间中的一部分。

Hugo Haring在分析勒・柯布西耶的思想时说:“他把‘几何形’不仅仅看做一个设计的工具,而是把它看做设计的全部。他把简单的几何形体作为普遍的秩序,在他出版的《模度》一书中,建立了一套普遍的比例系统,这套比例系统最终演化成一套现代主义风格的形式,”这套形式在萨伏伊别墅中得到集中体现,然而这套几何的比例系统直接导致在处理功能需求时产生矛盾,在萨伏伊别墅中这种矛盾就突现出来了,方盒子成了他表现几何审美和完美比例的方式,方盒子本身是其绘画中的一个物体而非一个空间,因此方盒子所围合成的空间并没有表达空间本身的需求,内部空间是非常复杂的功能,被方盒子框在里边的建筑空间无法延伸出去,所有的空间和功能只能在盒子内部布置。整个内部系统是建立在完整外形基础上的一种内部秩序。这种逻辑其实是在创造现代建筑理念掩盖下的古典主义设计原

则――从立面的审美出发,内部空间和立面是两个独立的物体而非空间的延续,立面和空间的独立性使得内部复杂的功能系统和简单的立面产生强烈的矛盾,两者之间无法对话和相互表达而没有关系。

连续的长条窗并非对应于每个内部空间位置的真正需要,甚至没有内部空间的地方也开了窗户,我们无法从外部的立面中看出内部的空间关系,也无法识别完整外壳包围中的内外关系。

屋顶花园的形式更难以找到理性的支撑,一条自由的线完全是基于一种绘画的立面技巧来处理建筑的构筑形式。

5 与环境的关系

萨伏伊别墅和环境关系的逻辑也并非出于基地或自然的秩序,我们可以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帕拉迪奥的作品圆厅别墅中找到古典的影子。

我们矢口道,文艺复兴并非恢复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状态中去,而是从中抽取要素来实现哪个时代价值的一种理想,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圆厅别墅在这种原则上最具代表性,而柯布西耶想建立的一种秩序是基于工业时代的精神,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两者大相径庭,但是从秩序本身来说,两者的出发点却是相同的,柯林罗就曾提到过两者的关系“萨伏伊别墅应该和圆厅别墅相比较,萨伏伊别墅那几乎是正方形的平面以及它的椭圆型底层和中央斜道,可以被视为对圆厅别墅的集中化和双轴线的平面的复杂隐喻。”

从立面看来萨伏伊别墅的组织排列仍有古典主义之风,设计上层现出和谐、对称与比例恰当的特点,所以表现出和圆厅别墅上的相似。

最具可比性的是他们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圆厅别墅四个面以同样的形式面向四面的风景,建筑独立于环境之外。萨伏伊别墅的底层架空让一层的空间平衡于环境,然而,周围的草地并没有渗透到建筑里面,而是独立于建筑领域之外,架空的柱子和环境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这和圆厅别墅对环境的态度几乎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围绕建筑各自的秩序和体系所确立的一种空间差别,这种差别并没有完全地把两个关系对立起来。所以萨伏伊别墅和圆厅别墅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萨伏伊别墅二层的设计中这种相似依然存在,建筑内部的每一个空间都能看到各自对立的外部环境,围绕建筑的内庭院建立的空间关系和圆厅别墅中的圆空间又产生一种关系,在萨伏伊别墅中所有的房间围绕内院展开,而在圆厅别墅中是围绕中心圆展开的,虽然我们在感受两种空间时不会产生两者相似的感觉,但是这种相互关系的内在逻辑却存在一种相似――独立于环境的空间创造,我们看建筑的总平面和建筑的平面布局,很难发现建筑因为周围的环境做出让步或协调,这种放在任何基地上都可以的建筑显然是和环境对抗的,如果我们站在赖特或汉斯・夏隆的角度去看这种处理方式的话,显然是对自然的一种无视。

从某种角度说柯布西耶是一个古典主义者,他推崇古希腊、古罗马和文艺复兴的建筑,这些导致他的很多建筑形式留下了许多古典的影子,这种影响使他设计的建筑并非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是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复合体,复合体的个体之间具有理性,而整体和每个个体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遵循逻辑。

其实,建筑的理性和非理性是相互包含和相互融合的,没有一幢建筑是完全理性的,同样也没有一幢建筑是完全非理性的。

参考文献:

[1][美]肯尼斯・弗兰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楠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9.

[2][荷兰]赫曼・赫茨伯格.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M].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2.

[3][荷]伯纳德・卢本等.设计与分析[M].林尹星,薛皓东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4][英]彼得・柯林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1750-1950[M].英若聪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1.

[5)[意]曼弗雷多・塔夫里,弗朗切斯科・达尔科.刘先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750-1950.英若聪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1.

[6]Peter Blundell Jones.Hans Scharon.Phardon press Ltd.18 Regents Wharf A,Sains steet London N19PA.1995.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一篇:论当代文化背景中的建筑发展 下一篇:城市广场中环境小品的地域性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