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联免疫检测结果假阳性原因分析

时间:2022-10-24 12:12:15

酶联免疫检测结果假阳性原因分析

关键词:酶联免疫;检测;全自动仪器

中图分类号: R446.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8)03-0545-02

本站在使用全自动仪器检测血液标本后,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和精确性,降低了临床经 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但笔者在检测过程中发现,由于加样器钢针的污染、酶免分析仪清洗 单元的堵孔以及试剂盒灵敏度的不同,会造成样本检测结果的假阳性,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加样仪和酶免分析仪分别为Microlab STAR和Microlab FAME(瑞士HAMILTON 公司)。

1.2 试剂

HBsAg、TP检测采用北京万泰和厦门新创有限公司试剂;抗-HCV检测采用 北京金豪 和珠海丽珠有限公司试剂;抗-HIV检测采用珠海丽珠和荷兰生物梅里埃有限公司试剂。 均按试剂说明书严格操作。

1.3 标本与方法

2007年1~10月的血站初复检标本由STAR同时加样,检测时使用1台FAME 处 理系统。对其中12例检测有阳性或弱阳性且存在于强阳性间隔2排后的同行孔位的标本,均 采用手工和全自动仪器重新检测。

2 结果

初检结果中为假阳性的是1的A9、2的B8、3的D7、5的D9、6的E12、7的A8、8的E6、9的D1 1、10的A6和A9、11的H11、12的A7和A10;复检结果为假阳性的是4的H11、5的D9、6的E12、 7的A8和A11、9的D11、10的A6、11的H11、12的A7和A10。详见表1。

3 讨论

以上假阳性结果存在于强阳性间隔2排至5排后的同行孔位的现象,主要与仪器有关。 首先,Microlab STAR加样器是由3组加样钢针通过采用轮换每组钢针模式而实现样本的批处 理,当STAR的一组加样钢针中的1根被强阳性标本污染后,经洗站洗涤、烘干,在随后吸取 正常样本时发生了污染[1],造成表1中第5例的D9、第6例的E12、第7例的A8、第9 例的D11、第10例的A6、第11例的H11以及第12例的A7和A10初复检都是阳性。 针对永久性钢针的STAR 加样仪所引起的拖带现象应调整相关系数[1],加大洗站洗涤时间和洗涤量,把残 留在加 样钢针中的标本量降到最低水平;每周把加样钢针拆下用75%酒精浸泡,再用蒸馏水冲洗干 净;每周用55℃左右的蒸馏水冲洗管道。

其次,FAME酶免分析仪的清洗系统是3排24通道洗板。从表1可见,有5例是单次检测结果 呈假阳性,可能是FAME酶免分析仪清洗单元清洗强阳性孔后的针头被堵塞[2](例 如标本 处理不好,酶标板中有极小的血凝块或经孵育后有纤维蛋白析出或洗涤液中有结晶都会引起 针头被堵),从而使其清洗间隔2排后的同行酶标孔也洗得不干净而造成假阳性。因此,有 必要每天做好FAME的日维护,每次在进板前仔细检查酶标板上有无纤维蛋白、血凝块、血细 胞或杂物,以免堵塞针孔;每周用55℃左右的蒸馏水进行周维护,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 干扰因素的影响。

另外,由表1可以看出,这种假阳性现象主要存在于抗-HCV和抗-HIV检测中,而HBsAg 和T P检测结果中很少或无。笔者认为,首先HBV检测假阳性少见的原因可能是,我国是乙肝高发 地区,由于存在“窗口期”、基因变异及低水平携带等原因,使血液筛查有一定漏检,另外 由 于计划免疫、被动免疫人数众多,存在HBsAg的人数众多,易将微量可能有拖带的HBsAg中 和;其次TP检测采用的双抗原夹心法是以特异性的抗原作为标记基础,故假阳性相对少些; 而常用的抗-HCV检测试剂一般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法,该方法中包被Ag的组成和质量是关键 , 目前虽然开发了第三代抗-HCV检测试剂,其特异性和灵敏度达99%[3],但仍不 能避免由 于Ag的制备及工艺带来的少数假阳性和极少数的漏检。而且,抗-HCV检测中使用的酶标 兔/羊抗人IgG抗体,还易受人体内蛋白等非特异因素影响,从而使抗-HCV间接酶联免 疫试 剂存在一定假阳性[3]。另外,检测抗-HCV所用标本量仅10μl,一般是检测HBV 所用标本 量的1/5,微量的污染就相对更易使其检测出现假阳性现象。同时,由表1可见抗-HIV检 测引起假阳性的都是强阳性标本,主要是受污染的加样针清洗不干净所致。

因此,要解决由全自动加样仪引起酶联免疫检测结果的拖带现象,使用一次性加样针或 吸嘴是最好的方法。而对FAME酶免仪的清洗系统要做好每日和每周的维护,把它的影响因素 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钱惠忠,李林.全自动加样系统出现样本交叉污染原因分析[J].中国输 血杂志,2005,18(6):490.

[2] 赵乃胜,邢培清,刘玉振.血站系统自动化检测仪器的选择[J].中国输血 杂志,2005,18(2):142-143.

[3] 张贺秋,王国华,陈坤,等.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双抗原夹心法酶联免疫试剂的 初步临床评价[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6,8(1):13.

(收稿日期: 2007-12-13)

上一篇:经颅多普勒联合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脑梗死中... 下一篇:胆囊息肉病变诊断及手术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