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农村建设中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时间:2022-10-23 11:47:30

浅议新农村建设中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对策

我国的“三农问题”是指农民、农村、农业的问题,实质是农业问题,而中国的问题根本上也是农民问题。如何看待“三农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从时间上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二是从空间上要看到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贫富差异,党和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理论,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出的全新发展理念,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特殊历史进程中存在的特殊“产物”

1.在经济发展中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形成了“三农问题”。 一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了发展工业经济,政府对农副产品实行价格剪刀差,以牺牲农业经济发展为代价,发展工业经济。二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被筑起了一道高墙,随着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 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其弊端也日益凸显。三是广泛重视重工业发展,轻视轻工业发展,在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指导下,多数地方政府重视重工业发展而轻视轻工业,重视生产性建设而轻视非生产性投入,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造成落后局面。

2.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形成了“三农问题”。一是农业内部积累机制弱化,短期行为严重;二是有些政策因素也造成了不利于粮食生产形势,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下降;三是地方财力大大增加,但地方建设投资却没有兼顾农村农业的发展建设,明显向倾斜于城市建设;四是全国工业投资大幅增加,但为农业服务的农用工业投资却不断下降;五是在城市工业经济过热增长中,投资膨胀和消费基金膨胀导致持续通货膨胀;六是农村基本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七是税费体制不合理;八是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不足日益显现。

3.农业农产品价格持续低廉及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形成了“三农问题” 。自本世纪以来,中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于求现象,导致农产品价格连年下跌。另外,农民不合理的负担过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以及深层次的体制等问题都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国内外市场的衔接脱节 ,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用科学发展观理论统筹兼顾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我国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战略全局出发,必须坚持系统和统筹的观点,必须采取经济、政治、法律、行政手段以及发挥市场经济作用等,既要坚持“持久战”,又要保证每个阶段有目标、有成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

1.以农为本,深入调查研究,热心倾听农民意见和呼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要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深入了解广大农民朋友的疾苦,倾听农民朋友的意见和呼声,调查农民朋友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党和国家指定的关于“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才能落到实处、 才能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主席曾经指出:“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这一英明论断充分说明调查研究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实践基础。 因此,调查研究是做到以农民为本位,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

2.因地制宜,开拓发展思路,减负增收,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才有了物质基础。依靠传统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思路是不能提高农民收入的 ,要增收就要打破陈规陋习,力求创新发展。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要求,开拓发展思路,更新发展观念。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农村要一切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技术、人才、资源、环境优势,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走创新型的发展模式。并且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发挥创造性, 开拓广阔的发展思路是做到以农民为本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3.勤政廉政,为农民办实事,立党为公,让农民兄弟得实惠,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立党为公,执政为“农”,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学习和宣传,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基层,躬身实践。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就必须到群众中去,解决广大农民朋友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认真解决困难农民家庭子女在升学、就业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排解农民工在进城、返乡、工资发放等诸多方面中面临的问题,为农民办实事好事,是做到以农民为本位,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4.统筹兼顾,加快城镇化,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一是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均衡,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缩小城乡差别,使城乡协调发展是“三农”问题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必须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农民离土不离乡,既可以缓解城市在就业、生活方面的压力,又可以解决农村人口的城市化问题,不断提高中国人口的城市化率,从根本解决“三农”问题,使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二是统筹贫富发展,实施“帮、带、扶”工程,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发展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要解决贫富差距问题,避免两极分化, 政府要大力推进科技扶贫、教育扶贫,从根本上使农民朋友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是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不但要使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而且要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上一篇:经济资本\监管资本与账面资本的比较分析 下一篇:股份有限公司的改制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