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生学习特点 亲历活动充实教学

时间:2022-10-23 11:41:51

把握学生学习特点 亲历活动充实教学

摘要:教师应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关键词:把握学生特点 亲历教学活动

新的教学理念,承认人有探究的本质,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有寻求问题答案的冲动。我们很多成人孩子般的好奇,缺乏孩子般解决不合理问题的热情。但是,时代需要我们改变自己,学生需要我们改变自己,我们没有选择,必须寻找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来达成的科学教学目标。

一、把握小学生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一)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

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他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例如,中年级学生能够在头脑中把一个压扁的塑料球复原成圆球。又如,高年级学生能够初步建立用数据来检验某种假设或某种观点的思维方法。

对儿童进行教育,我们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特点,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所谓教育,干涉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儿童本来有自己的情感或感受事物的方法,可是,社会却把成人的情感或感受方法强加于他们。这种教育现象的产生并非教育工作者有意为之,而是由于教育工作者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儿童,因此无法理解正常的儿童行为,包括儿童的错误行为。

(二)鼓励儿童动手动脑“学”科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儿童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境、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我参加新课程培训时曾有幸听了一位专家的专题讲座,他在讲座中讲了一个美国人的科学教学范例。

教学范例:《蚯蚓》

上课了,老师说这节课讲“蚯蚓”,请同学们准备一张纸,上讲台来取蚯蚓。许多蚯蚓从纸片上滑落下来,学生们推桌子、挪凳子、弯腰抓蚯蚓,整个教室顿时乱成一团。老师却一言不发,站在讲台上冷眼旁观。

过了一阵,老师说:“上一节蚯蚓课,假如连蚯蚓也抓不住,那么这节课还有什么意义?”

学生们抓到蚯蚓回到座位后,老师开始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老师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蚯蚓的外形有什么特征,看谁能把它的特点补充完整。经过片刻观察,学生们踊跃举手。

生:虽然我看不见蚯蚓有足,但它会爬动。

生:不对,蚯蚓不是爬动而是蠕动。

师:对。

生: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上是一圈一圈的。

师:对。

生:它身体贴着地面的部分是毛茸茸的。

师:对,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老师,我刚才把蚯蚓放在嘴里尝了尝,有咸味。

师:对,我很佩服你。

生:老师,我刚才把蚯蚓扎好后吞入了喉咙,过了一会儿把它拉出来,它还在蠕动,说明它的生命力很强。

此时,老师的神情变得庄重起来,激昂地说:“完全正确!同时我要赞扬你在求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勇敢行为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整堂课结束了。

这是典型的美国式课堂教学:课堂可以允许一定程度的混乱――一是不压抑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二是反映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通过观察、体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蚯蚓是环节动物,无足,运动方式是蠕动;生命力极强;身体光滑,有咸味。整堂课充满了孩子快乐的心情和大胆的尝试。当然,我并不认为这堂课非常完美,但是,我看到了它与我们传统课程教学中的差别,在美国“科学”课堂,教师重点关注的是孩子的行为和直觉。

美国教师相信孩子的直觉、推理和判断,相信孩子在新问题出现时,有时是能自己解决的。孩子亲眼看见蚯蚓从纸上滑落,亲自尝试抓蚯蚓,抓住滑落,就不会再忘记蚯蚓光滑的体表特征。孩子亲历一系列观察与实验活动,就会有更多的发现和体会。

二、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活动是以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为主。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受传统封闭式的教育理论的影响,有些教师将学生看成填装知识的容器,教师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讲个不停,学生争当模范听众,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这样做只能把学生训练成虔诚的教徒,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更不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会简单的模仿,搬用他人的经验,最终导致千人一面。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在教学目标上把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融合在一起,既有知识教育的要求,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设计在形式上因目标、内容、资源的不同而采取各种各样的模式,给学生创造多种亲历的机会。这些活动的选取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经验背景,按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编排。

三、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限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主要起组织和引导的作用,把课堂变为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表演者,学生不再是模范听众。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

作者简介:

吴成俊(1962- ),男,汉族,甘肃省嘉峪关人,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

(责编 张敬亚)

上一篇:讲解讨论与实验探索教学模式的研究 下一篇:浅析小学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和控制学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