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感悟

时间:2022-10-23 10:01:54

授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感悟

摘 要: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真正理解了数学知识,感悟了数学的理性精神,才能使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数学活动经验内化为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观察;探究;总结;数学活动经验

“加法运算定律”一课是学生学习运算定律单元的起始课,知识点并不是很难,但为什么可以花15分钟让学生明白的定律需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探究呢?课堂之后,要让学生内心留下些什么?笔者在执教“加法运算定律”一课时的研究,会很好地说明这些问题。课堂中,笔者并没有在学生观察几组算式后直接给出运算定律的结论,也就是“鱼”。而是通过学生经历一系列探究活动之后自己发现了运算定律的规律和结论,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今后探究这类问题的活动经验及思想方法。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常说的“渔”。

一、授“渔”过程中的精彩片段

授渔之一:联系生活,思考生活

课堂的导入,用古代“狙公养猴”的故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思考:“养猴的老人为什么偷着乐?”巧妙直入知识的本质,得到4+3=3+4的等式。接着,出示“李叔叔骑车”的问题,通过不同算式的计算得到56+40=40+56。这两个情境虽然一古一今,但都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授渔之二:联想迁移,应用经验

通过探究“加法交换律”,学生积累并总结了研究经验:“观察发现―举例验证―总结规律”,教师将这些重要经验及时板书。并问:“这些方法还可以探究其他运算定律吗?”再次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后段探究“加法结合律”时,学生联想到研究“加法交换律”时的一系列活动经验,并将研究的方法和思想迁移到研究“加法结合律”中,通过翻书自学顺利地发现规律,总结出完整的定律。

授渔之三:比较鉴别,灵活运用

在得到两种加法运算定律之后,老师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学生提出这两个定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容易找到事物的变化规律。学生通过表格形式对比了两种定律的异同,此教学环节的设置进一步为学生积累了研究经验,认识到在研究同类事物规律后通过比较,来鉴别它们的本质特征,并更好地区分和应用。

在最后的练习活动中,教师设计的各星级题,考虑了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和综合性,同时还考虑了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以利于因材施教。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选择做题,尤其是最后两题考查学生知识灵活运用的程度,充分体现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实践活动中,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授“渔”过程的美中不足

从整节课的教学来看,课堂的学习效果是不错的。但“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对于此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

1.不要为讨论而讨论

课堂小组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课堂教学。本人在学生探究完“加法交换律”之后,问:“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索出加法交换律的?”接着学生相互讨论。到这里,其实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反而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如果将小组讨论交流放在学生探究完“加法结合律”,但还未得到真正的结论时,学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小组内取长补短。

2.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学完两个“加法定律”后,可以让学生回忆这些定律,在以前的学习中出现过吗?如:低年级时的一图多式、加法验算等等,都出现过两个定律的身影,只是今天为它正名而已。并让学生想想学了定律有什么作用,为后面的简便运算做个铺垫。

3.整合教材热荩创新设计

整合教材内容,便于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在以往教学中,都是按照教材的编排程序,按部就班,首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再教加法结合律,最后对比两个运算定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虽然感觉教学有条不紊,但是总感觉缺失点什么,好像这样一双手在禁锢着教师的思想。如何让教学更能适应新形势下课改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本,顺应学生认识发展需求,我想本课会更有生命的活力。如,学完“加法交换律”后,教师问:“刚才我们研究了加法中有交换律,你们还想研究什么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可以用先前积累的活动经验自行研究“减法、乘法、除法”中有没有交换律。这样尝试另一种教学思路,可能会有更多惊喜!

通过对本课的教学,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子》书中一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本课最好地诠释了此话的精髓。作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教给学生基本思想和基本的活动经验,这些对于学生今后研究更多更广的知识意义重大。

上一篇:构建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 下一篇:浅析围绕学生教育开展的育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