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10-23 09:10:34

也谈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

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气,对于人的一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魏书生认为:“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习惯,就像冲破种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英国教育家洛克把培养习惯当做培植人生幸福的根基。特别是劳动习惯,它是人们创造财富和幸福的重要因素。1998年4月1日起实行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七条明确规定“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注意同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紧密结合”,可见德育与劳动教育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一个人如果养成了懒惰习惯,那么要想改过来不容易,现在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使得这些“小太阳”、“小公主”备受宠爱。如果不从中小学阶段就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无论对他本人,还是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后果都将是非常危险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培养良好劳动习惯作为教育教学目的之一,这是非常正确、十分必要的。针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际状况,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要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一、劳技课应从以“讲读课”为主要模式变为以“实践课”为主要模式。

劳动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情感,学会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完成。实践性是劳动课的一项基本原则,实践为主是劳动课教学的基本特点,也是“学生主体”教学思想的体现。劳动课教学实践证明,只讲不做,哪怕讲得再精彩效果也会不佳。会说不一定会做,一动手问题就暴露。劳技课以“实践课”为主要模式,有利于知识转化为劳动技能,有利于劳动技能转化为劳动习惯。每次劳动前讲明本次劳动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学生参加劳动的兴趣和自觉性。通过劳动实践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使学生热爱劳动,为养成劳动习惯奠定思想基础。在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培养坚持劳动的意志力。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劳动实践,学会劳动技能,感受劳动成功的愉悦。在劳动评议中表扬认真劳动、善于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劳动的学生,不断调动他们参加劳动的积极性。

二、劳动教育阵地从单一的课内教育变为课内与课外、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同心协力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学生养成一定的劳动习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同心协力、相互配合,改变只在教室里进行劳动教育的做法,努力使课内劳动教育向三个方面延伸,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教学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劳动知识、技能运用于课外生活中。如中年级学习“打扫卫生”一课后,要求学生会洒水、扫地、抹桌子、擦玻璃、倒垃圾,除承担本班教室内部的卫生外,还要承担班级卫生责任区的清洁卫生,实行轮流值日,坚持一日两小扫,一月一大扫,养成讲卫生的劳动习惯。还可以组织高年级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给校园里的树木花草浇水、除杂草、松土,组织课外劳动项目兴趣小组,如编织、刺绣、烹饪、种植、饲养、小木工、缝纫、科技制作和科学小实验等。二是学校与家庭结合,学生的自理生活劳动大都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家长在培养学生自理生活能力和自我服务劳动习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求家长阅读孩子的劳动课本,成为孩子校外劳动实践的指导教师,督促孩子自觉参加家务劳动,达到家务劳动“十会”要求。为使家、校一致、相互配合,可建立“劳动教育联系卡”,请家长逐周评定孩子家务劳动情况,使家、校情况相互反馈,指导和监督形成合力。三是学校与社会结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工厂企业,带领学生给农民采茶、捡茶梗,参加校办工厂劳动。开展“红领巾一条街”、“楼道小队”活动,为军烈属和五保户送温暖活动,等等。在这些劳动和活动中,学生加深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培养劳动习惯的目标要求要从笼统的单一要求变为有计划的分层要求、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既是学习的一般规律,又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必由之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短期到长期、由简单而复杂的渐进过程。那种全校“一刀切”的统一要求,全校“一锅煮”的同一内容,是不可能达到良好效果的。小学劳动课本把大纲规定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活动、简单的生产劳动等有计划地分别编进三年级以上的各册课本中,把课中的同类内容按照年级由低到高的顺序综合排列,就构成了现在比较完整的小学中高年级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系列。按照劳动课大纲和教材编排序列,循序渐进地进行劳育和习惯培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学生力能所及、乐于接受,技能容易学会,习惯易于养成。如果教师只是满足于教好一册册课本,而不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就等于隔断了构成小学生良好习惯生长的链条。如果不注意使教学内容往课外、校外延伸和巩固,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就会因断断续续而难以养成。因此,劳技课教师和班主任要系统地整体把握劳动课教学大纲,驾驭劳动课教材,按照大纲和教材训练序列进行教育教学,使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培养劳动习惯要因人而异,讲求实效,提出养成目标宁低勿高,安排训练内容宁易勿难,提出习惯要求宁少勿多,一步一个脚印,一个习惯一个习惯地培养,实现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目标。

四、学生劳动成绩由教师单独评价的办法变为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办法。

及时对学生每一次的作品、每一个阶段的劳动技能及综合素质都给予客观评价,会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欣赏、开发智力、探求创新,可以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共同进步。把学生的劳动表现写进操行评语,劳技课成绩记入学生素质评估手册,这是目前各校的普遍做法。对学生的劳动表现,特别是劳动习惯的养成情况若只凭教师的观察、判断,则很难给予准确的评价,要改革评价学生劳动习惯的办法――把对学生个体的评价置于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中和个体学生所在群体中。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家务劳动方面要学会铺床、叠被等,这些内容在本年级段应该考核。到了中年级,大纲规定在家务劳动方面要学会洗餐具、茶具等,除了对洗餐具、茶具进行考核外,对低年级学过的铺床、叠被等也应予以考核,防止出现学一样做一样,做过了就算,到头来只做最后那一样的被动局面,促使学生对有关最基本的家务劳动从始至终坚持,养成习惯。由谁评价?仅由教师对学生劳动情况进行评价很可能是不全面的。如果把学生个体放在群体之中,由学生互评,就有利于互相学习,去伪存真,提高评价的真实性和激励性。学生在家庭的劳动情况由家长评,按照学校发给的家务劳动考核表逐项填写,分出等次,反馈给老师。这样,教师可以掌握视线不及的校内外(家庭)学生劳动情况,从而做出准确的评价,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克服有些学生在校劳动积极、在家什么事都不干的弊端。

总之,我们要站在为祖国培养人才的高度重视劳技课,不断探索劳技教学方法,为实现劳技教学的总体目标而不懈努力。

上一篇:视频通信:互联网+云催生更多新商业模 下一篇:没有安全就没有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