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坐轿不如切药

时间:2022-10-23 07:26:21

上世纪40年代,天津中药业出现一个新行当――切药。其实切药这一行当在祁州庙会古已有之,药材批发商在庙会采购的中草药,枝、梗、根、叶、皮居多,不好打包发运,于是就地找人切成片、段、丝状,体积大为减小,装入麻袋,旅途中也减少伤耗。切药作坊都很简陋,当地人称之为片子棚或刀坊。干切药这一行,不需多少本钱,两三人能干,一个人也能干。只要有切药刀、磨刀石,知道什么切片、什么切段,就能揽活挣钱。农闲时出来切药,不须奔波,不遭风吹日晒,切下的边角余料还能卖钱,这活儿多自在!所以切药工有一句得意的口头禅:骑马坐轿,不如切药。

上世纪40年代各地药商云集津门,天津中药交易市场取代安国市场,刀坊也随之在天津现身。据统计,当时天津登记注册的刀坊有数十家,未登记注册的,当是此数的两三倍。

药材为什么要切成片或段呢?因为药材在炮炙过程中,要经米醋、黄酒、盐水、蜂蜜、姜汁等液体浸泡,药材不切难以润透。另外煎汤药,药材块大也不易煎透。

切药是有讲究的。先要把药材挑拣干净,再用不同方法把它软润。不软润不好切,而且掉渣伤耗大。软润之法有泡、有淋、有蒸煮,药材不同,其法不一。药效易溶失的天花粉、枇杷叶等忌泡,质地坚硬的何首乌、鸡血藤等淋而不润,经不得热处理的药材不能蒸煮,总之软润之法须细加斟酌。药材软润以后,该切薄片的不能切厚片,该切丝的不能切块,羚角、鹿角不用刀而用镑,用镑镑成很薄的片。

在天津开刀坊的刀工,大都是来自安国的切药行家。他们代客切药,承揽加工,业务不足则趸些药材,制成切片,批量卖给中小型药铺。40年代,天津城厢、针市街、小伙巷一带的小胡同里,有不少切药刀坊,河北关上、关下,刀坊更多。

开业较早的刀坊,是尤家、张家、永兴、轩记和荣记,数荣记营业年头最久。

荣记药庄在关上准提,1937年开业,经理是张荣生。张荣生,安国人,1904年出生,19岁在天津宝心堂切药,后来曾在南皮县某药庄当过一年切药工,1926年至1937年在安国药市当经纪人,1937年来天津开办荣记。张荣生是老切药工,技术水平高,做生意规矩本分,经营荣记近20年,颇受业内称道。

尤家切药作坊在关上孙家胡同,经理是安国人尤炳章。张家刀坊在王家胡同,经理是安国人张春林。永兴号在关上杨公祠,经理是安国人刘汉云。

轩记药庄比荣记开业晚一年,一直经营到解放后,也有将近20年的历史。轩记经理是安国人王芝轩。王芝轩也是老切药工,曾先后在天津大仁堂、万全堂、松茂堂、永利堂、万育堂刀坊干切药达16年之久。

40年代陆续开业的刀坊,有单家、齐家、贺家、福兴厚、永和增、义生祥等数十家,寿命都不长。因为开刀坊的刀工都懂药,那时候药行风行“倒倒”,“倒一倒吃不了”,“倒倒蛋吃顿面”,于是不少刀工下海经商。有的刀工干“倒倒”没赚反赔,最后只好回过头重干老本行。这一时期天津刀坊像走马灯一样,开业的,歇业的,换字号重新开业的,变幻无常。

北门里财神殿有个刀坊,叫恒茂昌,鼓楼北福益隆货栈内有个刀坊,叫杜盛兴,没干几年都歇业了。关下韩家胡同有个刀坊,是安国人单云俊于1940年开办的。1942年单云俊把刀坊迁到西头鱼市大街,改字号为同和堂俊记。单云俊迁出后,博野人郑顺卿在韩家胡同与人合伙开刀坊,字号叫聚顺兴。后来聚顺兴合伙人散伙,郑顺卿独资接办刀坊,把字号改为聚顺成。1942年安国人田瑞昌、许德成合伙,在关上杨公祠开办刀坊福兴厚。1946年许德成撤出,自己在关上杨家大院开刀坊广生恒,田瑞昌遂把福兴厚改名叫福兴昌。长兴胡同有个刀坊叫义生祥,自营切片批发,容城人李有信1943年出任该号经理。1947年李有信连东带掌,义生祥遂改名为信昌祥。

刀坊没有多少设备,有一把药刀就能开业,提刀走人,就算散伙。40年代刀坊开业、歇业、合并、另立,像吃家常便饭一样简单。

旧时天津刀坊留给人们回忆的东西很少,值得一书的,仅有两位“药刀王”而已。

1937年日寇发动侵华战争,祁州庙会停办,天津成为北方中药交易中心,祁州庙会十三帮药商云集津门,其中有不少身怀绝技的能人,他们大都陆续定居在天津,“药刀王”就是其中的两位。

一位叫张兰坡,人称羚羊张,以镑羚羊角驰名全国药业。羚羊角质地坚硬,且有韧性,很难加工。张兰坡能把羚羊角镑成很薄的角片,而且伤耗极小。他还能替客户鉴别羚羊角真伪优劣,各药铺买来羚羊角无不送到他的刀坊委托加工。

另一位叫王云龙,是药刀制造大王。刀工切药,用一种小铡刀,这种小铡刀天津所有刀剪铺无一家能制做。王云龙有家传绝技,他做的药刀不仅刀锋快,钢口好,而且经久耐用,切出的药片又薄又均匀。王云龙的绝招,一是淬火,二是刀片、刀床、刀鼻组装在一起时的“搬堂合口”,王云龙淬火和“搬堂合口”恰到好处的绝技,天下无人能比。1938年冬王云龙来到天津,在赵家场开设忠福盛药刀炉。他制造的每一把药刀,都錾有"药刀王"三个字。

以上讲的天津刀坊、刀工和药刀,在行业内统称“北刀”,此外还有“南刀”一说。“南刀”切药,工艺与工具与“北刀”有别。上世纪40年代,在天津长泰兴有家宏大贸易行,就是一家南刀坊,经理是广东人,叫罗宗强。天津达仁堂制药厂设有南刀房,引入南方切药工艺。据老药工夏殿勋讲,达仁堂南刀房切的元胡,虽然只有莲子一般大小,但是能切出几十片。晾干的元胡片,薄而透明,状如鱼鳞,轻吹一口气,药片翻飞如落英缤纷。“南刀”切的饮片,易煎,最宜茶饮,可惜这一工艺已经失传。

上一篇:平平静静度晚年 下一篇:因人取名何首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