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译法探索

时间:2022-10-23 07:09:57

“脏腑”译法探索

摘要:“脏腑”一词近几十年来出现过直译、音译、意译、音译加借用等各类译法。文章收集并归纳总结了80年代以来国内外出版的数种字典及书籍中关于“脏腑”的英译,借鉴目前美国中医医生操作的实际情况,认为该类术语宜采用音译或音译加借用的方法。

关键词:脏腑,中医,翻译

中图分类号:N04;H059;R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5-0031-04

“脏腑”按其字面意义,即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脏腑”包括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西医与中医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及发展演变不同,因而对“脏腑”的理解相去甚远。对此类中医独有的重要术语应如何翻译,一直是中医翻译讨论的焦点。

一“脏腑”的概念

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学术体现,对机体的生理、病理认识不一致。这点在“脏腑”的认识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1,中医关于“脏腑”的概念

脏腑,在《内经》时代,写作“藏府”。在《中国医学大辞典》中,五脏的解释为心、肝、脾、肺、肾也。以其藏精气而不外泄,故名。六府,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灵枢・本脏篇》: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素问・五脏别论》: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中医的“脏腑”概念并不仅仅指解剖意义上的内脏。

2,中西医定义的差别

中医对于“脏腑”功能的认识就是以一定的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通过长期以来对人们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以及反复的医疗实践,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主要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和“取象比类”的观察研究方法形成的。因此,“脏腑”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被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从而形成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而西医采用显微镜观察、生化检测等物质工具,研究的内脏是实质性器官,是通过解剖定义的,位置明确、功能具体。例如,西医的同名术语“五脏”是人体脏腑中比较重要的五个独立脏器,他们在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病理病机上相对独立,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体液的调节作用,与全身各处联系成一个整体。

二关于“脏腑”术语的翻译发展

由于资料所限,笔者考察了近30年来“脏腑”一词的翻译情况。

1,20世纪80年代

从1977-1989年,中医对外翻译工作广泛地开展起来了,几部颇具影响力的汉英中医词典先后在大陆和台湾出版。

笔者在查阅这一时期出版的几本较权威的词典后发现,“脏腑”一词的英译主要有四类:1)音译,如zang and fu;2)意译,即直接借用西方医学概念,如viscera;3)音译加借用,如zang and fuviscera;4)直译,如the solid and hollow or-gans。

2,20世纪90年代

进入90年代,各类中医汉英英汉工具书的数量明显增加,但质量良莠不齐。仅音译这种方式就有斜体、首字母大写或两者兼有等多种形式。翻译既不统一也不规范,不仅削弱中医作为一门医学的权威性,也阻碍了中医的传播和中西医交流。

在笔者收集的数十本该时期出版的汉英字典中,脏腑的翻译有所发展,仍可以分为四种:1)音译,如zang and fu;2)借用,如internal organs,viscera,organ systems ;3)音译加借用,如zangand fu organs,zang-organs and fu-organs,zangand fu viscera;4)直译,如treasures and hou-ses。

还有如the parenchymotous and hollow organs这类译法,但并不多见。值得注意的是,80年代盛行的译文the solid and hollow organs,在90年代几乎销声匿迹。更多人选择音译与借用西医概念的翻译方法。

3,21世纪

进入21世纪,中医名词术语翻译标准化的工作日见成效。世界卫生组织经过四年的努力,于2007年完成了《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从2003年起,组织各国专家着手研究制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草案》,最终于2007年,在其召开的审定会议中通过该项标准。虽然两部标准术语在选定和翻译上还有些许出入有待斟酌,但这两部标准的推出无疑为“建立一个有权威性的国际化的中医语言”这一宏伟目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于“脏腑”一词的翻译,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将其译为viscera and bowels,这种译法在国内的字典中并不多见。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中联”)则采用国内外更为通用的译法zang-fu organs。

国内出版的工具书中,“脏腑”一词的翻译集中在以下几种:1)音译加借用,如zang and fu or-gans,zang-fu organs;2)音译,如Zang fu,Zang and Fu;3)借用,如viscera。直译的方法似乎并不多见。

三“脏腑”各种英译优劣

比较和翻译取向

综上所述,“脏腑”一词的翻译方法主要可以分为:1)意译,即借用西方医学概念;2)直译;3)音译/音译加借用。

1,借用西方医学概念

翻译五脏“心、肝、脾、肺、肾”时,一般借用西医的解剖概念,译为“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虽然此译法一直为人所诟病,但沿用至今,已约定俗成。随着中医思想在西方的传播,这类翻译带来的误解逐渐消失。对中医文化有一定了解的西方读者能“自然地将其与中国文化和中医药理论联系在一起”。

但是,过多地借用西医概念无疑是不妥的。这不仅破坏中医理论体系,也不利于西方世界完整地了解中医。文树德就曾指出:“过于频繁地滥用现代西医专业术语来意译中医书籍,已经混淆了中医学思想的独立性。”

在西医中,脏器的英文为“organ,viscera”,内脏为“internal organ,splanchna,viscus”。WHO将“脏腑”译为“viscera and bowels”即为借用西医概念。在Dictionary of Medicine中,viscera指的是:internal organs(such as the heart,lungs,stomach,in-testines);而bowel或bowels的解释是:the intes-tine,especially the large intestine。可见,viscera一词包含“intestine”,但“脏”不包括肠。而“腑”不仅指肠,还包括胃、胆、膀胱和三焦。因此若一一对应的话,该译法并不准确。

更为重要的是,“脏腑”不仅是解剖器官,而且是机体整体功能单位。西医概念无法体现“脏腑”

除了解剖器官外的其他内涵。若没有准确的释义,借用反而容易误导那些对中医知之甚少的外国读者。

2,直译

随着中外中医药交流的不断深入,直译中医名词术语的方法逐渐占了上风。中外许多学者都提倡直译以保持中医体系的完整性。如魏杰说过:“在西传过程中,中医并不能为了配合西方人的需要而有所改变。而西方意欲学习中医的人也绝对无法经由一种‘以其本身较为熟悉的知识系统将中医学重新过滤’的学习方式获致成功,他们必须真正地进入中医的世界。”直译能够“减少对其内涵的损益”,“具有较好的回译性,便于流动”。

把“脏腑”直译为the solid and hollow organs,在国内出版的工具书及翻译的书籍中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到了90年代逐渐被其他译法取代。主要是因为该译法不够准确:心、肺均为五脏之一,但均不是solid organ;而胆为六腑之一,亦非hollow or-gan。

“脏”(“藏”)的原型是上古帝王设置的一种放置珍宝印玺、文书档案、诰命册书的库房。“藏”内的物品极其珍贵,一般只进不出。中医学中的“五脏(藏)”,“藏精气而不泻”,所以古人借用“藏”的含义和名称来表达人体的“五脏(藏)”。“府”是上古帝王设立的一种仓库,用以容纳六类生活必需品;这种机构亦称为“六府”,“六府”的特点是财物有出有入,处于不断出入之中。因此,古人借用“六府”的含义和名称形容人体的“六腑”。

许多中医汉英双语典籍中还采用“depot(s)和palace(s)”这种直译方法。在英汉大词典中,depot意为“仓库,储藏处”,palace意为“王宫,宫殿”。这种译法将“脏腑”一词的比喻含义译出,体现了中医思想中“取象类比”的特点。但由于文化背景的限制,无法找到更为精确的对应词。与之相似的是,魏杰1995年出版的词典中采用的treasuriesand houses这一译法。treasury在英汉大词典中的解释:金库;库房;国库。用“treasuries”表达“五脏”或许可以达意,但“houses”一词却无法译出“六腑”的内涵。

3,音译/音译加借用

除了直译外,音译或音译加借用的译法近年来出现越来越多。如“世中联”即采用“zang-fuorgans”为其标准术语。究其原因,“脏腑”与“气”“阴阳”等术语一样,具有以下特征:1)西医中对应概念缺失,属中医独有;2)往往是中医理论中基础关键的概念;3)概念一般内涵丰富,外延甚广。这类词语采用直译和意译均难达意或表达不够简洁。“一般来说这类词语反映着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及辨证论治的要旨,无论直译还是意译,均无法准确揭示其实际内涵。”此类术语在中医中并不多,大多已采用音译。“脏腑”一词采用音译加借用译为“zang-fu organs”,能够相对完整保留中医里脏腑的概念,表里结合,合情合理,“可谓顺应历史潮流”。当然,就工具书而言,采用音译时应附加上详尽的释义,以帮助西方读者全面准确地掌握术语的内涵。

总结

笔者认为,中医作为一门独立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翻译首先要考虑到“完整性”,即如何将中医的精髓要义全面地呈现出来。而不能为了推广中医,一味地迁就外国读者,削足适履。根据这一原则,译者应尽量坚持“异化”原则,在兼顾可读性的同时,全面反映出中医的史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医学价值。

因此,“脏腑”作为中医独特的概念,应秉持“异化”原则。“直译”的方法能够保留其原始的比喻意义,形象生动,折射出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但有时过多的文学色彩也容易对中医作为一门科学所应有的学术性造成不好的影响。而音译的方法,虽然可读性较差,但简洁准确,避免混淆,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

笔者与在美国行医的中医师沟通,得知现在美国的中医教学与实践,均以音译或音译加借用为主。此译法尽管有其缺陷,但在美国医学界已经接受中医,不再认为中医是巫术的国际环境下,较好地保持了中医的独立性与独特性,并因其有别于西医的医理、药理与药效而得到更好地传播和壮大。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医的译法在美国不会改变,因为美国的中医学院多年来已经接受并一直使用这样一个术语体系,一旦改革就意味着伤筋动骨;而美国中医的行业操作当然也使用同样的体系。既然如此,“脏腑”的翻译可以是“zang-fuorgans”,而指代其中某一个具体器官可以用英语的通用词,比如“心”可以译为“heart”。

参考文献

[1]陈家旭,对中医英译的几点看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7):442,

[2]兰凤利,梁国庆,张苇航,中医学中“脏腑”的源流与翻译[J],中国科技术语,2010,12(5):41,

[3]谢观学,中国医学大辞典[z],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199,150,

[4]李经纬等,中医大辞典[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94,

[5]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00,

[6]张春月,五脏概念的中西医比较与中医跨文化交流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1997,

[7]李照国,中医对外翻译三百年析[J],上海科技翻译,1997(4):39-40,

[8]汉英、汉法、汉德、汉日、汉俄医学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汉英医学大辞典[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818,

[9]帅学忠,汉英双解常用中医名词术语[z],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9,

[10]欧明,汉英中医词典[z],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8:406,

[11]郑凤钦,汉英英汉中医大辞典[z],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377,

[12]谢竹藩,汉英中医药分类辞典[z],新世界出版社,1994:12,

[13]王宝祥,董雪梅,汉英双解实用中医词汇[z],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646,

[14]原一祥,汉英双解中医大辞典[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06,

[15]魏杰,汉英英汉中医词典[z],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745,3,35,745,

[16]黄欣贤,中医基本理论名词术语英译探讨(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4):240,

[17]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22,

[18]李振吉,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

[19]李照国,简明汉英中医词典[z],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41,

[20]谢竹藩,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z],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45,

[21]原一祥,汉英双解中医大辞典[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62,

[22]左言富,新世纪汉英中医词典[z],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78,

[23]李照国,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研究:理论研究、实践总结、方法探索[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4]金魁和,汉英医学大词典[z],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04,878,

[25]Collin H,Dictionary Medicine[z],Beijing:ForeignandResearch Language Teaching Press,2001:636,70,

[26]陆谷孙,英汉大词典[z],2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492,1406,2163,

上一篇:编辑出版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京成立 下一篇:海峡两岸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异同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