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低,降压更应留心

时间:2022-10-23 05:45:31

低压才60,别吃降压药?

李叔发现高血压已经八年了,算是个老病号。八年来,他一边吃着降压药,一边留意与高血压相关的知识——文章提倡清淡饮食,他就少盐少油;文章说运动能降血压,他就每天绕着小区花园快步走……

但李叔最近看到一篇文章,里面轻描淡写地来了句,“舒张压较低者不宜服用降压药”,他心一惊。因为他每天自测血压,舒张压(也即人们俗称的“低压”)都在60毫米汞柱左右,是不是太低了呢?他是不是不该吃降压药?

可是,当初发现高血压时,他的收缩压曾高至180毫米汞柱,虽然服用降压药后,能控制在140毫米汞柱以下,但谁知道停药后会怎样呢。这下李叔犯难了。

同样面对这种难题的张姨,是最近才发现自己血压高的,收缩压150毫米汞柱左右,但舒张压却不到60毫米汞柱。社区医生让她赶紧到大医院看看。

张姨挺纳闷,才150毫米汞柱,不是很高啊,为什么社区医生不敢开药?一问才知,因为她的舒张压实在太低了。

血管弹性降低,低压跟着降

像李叔、张姨这样出现舒张压低的人,并不在少数。其实,一般人从65岁开始,舒张压便会开始降低。

血液在血管里流动时,会对血管壁产生回弹压力,这就是收缩压(俗称的“高压”)。力是相互作用的,血管壁也会对血液产生压力,即舒张压(俗称的“低压”),有时亦称之为血管张力。

年轻时,血管像一条有弹性的橡胶管。当给予血管压力时,由于弹性较强,血管回弹的力量也就较大,好比拉紧一条橡皮筋后松开手,橡皮筋会弹回去。随着人年纪变大,血管弹性下降,受压后回弹的力量会变弱。舒张压下降,正是表明回弹力量减弱了,即动脉发生了硬化。

除了正常发生的动脉硬化可以使舒张压降低外,非正常的动脉硬化,如血脂过高等原因造成的动脉粥样硬化,也会让舒张压降低。

这两种情况下,高血压病人的血压会表现为收缩压高,而舒张压低。

还有一些病理情况,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也会使血压计测量所得的舒张压过低,甚至测出零的结果;甲亢病人也可能舒张压降低,但病人同时还伴有进食多、消瘦等甲亢症状。

低压低,数字说的不算

那么,舒张压多低才算是过低呢?

世界卫生组织的理想血压标准是:舒张压在70~80毫米汞柱之间为佳。

但并不能简单地说,舒张压低于70毫米汞柱就是过低了。衡量舒张压是否过低,更重要的是看病人有没有相关症状。

当舒张压低到无法维持正常生理需求时,器官的血液灌注就会不足,病人会出现头晕、心绞痛、尿量减少等症状。如果置之不理,则可进展为脑卒中(中风)、心肌梗死、肾衰竭等。

一旦病人出现舒张压过低的情况(数值低且有症状),就应及早就医。

首先应当寻找舒张压过低的原因,如检查血脂、拍胸片,以及作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了解心脏情况。

头晕病人还应检查颈动脉是否存在狭窄。因为颈动脉是血液流向大脑的主干道,一旦发生狭窄,就会影响大脑的供血;若同时存在舒张压过低,大脑供血不足的情况会雪上加霜,病人出现脑卒中的危险性更大。

慎用利尿剂

舒张压过低会危害健康,然而,收缩压过高也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高,两种结果都不是人们愿意看到的。

那么,舒张压低的高血压病人,到底在治疗中该怎样做,才能取得平衡,获得对健康最有利、最能保护身体其他器官的血压?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即便是舒张压不高的高血压病人,也必须进行降压治疗。

一般来说,降压药对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影响是2∶1,即收缩压每下降2毫米汞柱,舒张压就会下降1毫米汞柱。

但舒张压低的高血压病人,要慎用利尿剂及含有利尿剂成分的降压药,如北京降压0号、罗布麻等。

因为利尿剂本身可使尿量增加,血容量减少;合并舒张压过低,则更易致脑、肾等器官血液灌注不足而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除了选择药物要小心,舒张压低的高血压病人从开始治疗时,就应选择长效降压药,力求平稳降压。

此外,降压时必须留意是否出现舒张压过低的症状。一旦病人出现头晕、心绞痛、尿量减少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告知医生,调整药物。

最后,控制好使舒张压降低的病因。比如,血脂过高者,必须接受降脂治疗。

别牺牲了收缩压

不少人害怕降低收缩压的时候,会不小心让舒张压过低,于是为保守起见,稍微牺牲一下收缩压,降到150毫米汞柱便行了。

其实,并不推荐这样做。

特别是70岁以下的病人,应该尽量让收缩压降到140毫米汞柱。而舒张压若能在正常数值自然是好,若不行,只要不出现头晕、心绞痛、尿量减少等症状,就不需要太担心。

70岁以上的病人,可以略微放宽一下标准。如果没有出现舒张压过低的症状,也可以尽量让收缩压达标(即140毫米汞柱)。

毕竟收缩压过高带来的心脑血管意外,通常发生得很迅速,让人没有太多的反应时间;而舒张压过低,则会先发出“警报”(即上述头晕等症状),病人还有时间就医、处理。

另外,必须提醒,对于舒张压低的高血压病人,降压药的剂型、剂量等,得由有经验的心血管专科医生根据病人的整体情况决定,病人切勿自行选择或增减药物。

上一篇:当鼻涕虫遇上小青龙 下一篇:甘草“毒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