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相济扬起理想的风帆

时间:2022-10-23 04:45:06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能否正确把握师生关系,是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重大问题。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太刚或太柔,也许会暂时地侥幸取得成功,但是从长远来看,必败无疑。只有做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才能在班级管理中游刃有余,有所成就。

刚是一种威仪,一种自信,一种力量,一种不可侵犯的气概;柔是一种收敛,一种风度,一种魅力人不可无刚,无刚则不能自立自强,不能自强则不能成功;人也不能无柔,无柔则没有亲和力,没有亲和力则陷入孤立。至刚,产生暴虐,便会折断;至柔,显得卑弱,便会靡软。因此,班主任必须准确理解、细心体会、恰到好处地运用刚与柔的辩证关系。用得好,许多棘手的矛盾便能迎刃而解;用得不好,则会使矛盾积累、扩散和激化,最终不可收拾。那么,刚柔如何相济呢?

一、先柔后刚

班主任接一个新班,可以先以柔弱示人,不必轻举妄动,而是要先细心观察。学生会来试探老师,让他试探,不必理睬,不要让他感觉到你的刚强。学生很可能会欺你软弱,而无所忌惮,以至得意忘形。班主任只需冷眼旁观,待到所有情况了然于胸,胸有成竹之际,令旗一挥,露出刚强本色,“三把火”烧起来。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刚强自然收到实效,学生自然对你心生敬意。我班有一个叫徐XX的学生,个儿挺大的,一做值日就蹲厕所,后来有几个学生反映了这个情况,我叫他到跟前,我看他衣袖常垂,手干干净净的,就问他打扫哪儿,他说清洁区,我就表扬他干劳动又快又好,衣袖、手一点都没弄脏,就叫他再打扫一组教室卫生,等他扫了2桌,我问“怎么才扫了2桌就挽袖,手脏了呢?”他支支吾吾地承认了错误,后来就再也不敢了。

二、先刚后柔

班主任建立威信之后,在班级管理中也当以柔为主,以慈悲为怀。要善于宽学生之短,容学生之错。学生所犯的错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班主任以柔软的方式处理为佳。因为学生很多错误都是成长中的错误,是阶段性的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逐渐意识到以往的幼稚可笑之处,以前不懂事时所犯的错误,班主任若能以发展的眼光宽以待之,他们必会对教师心存感激,而有所回报的。男生都比较皮,玩耍时弄坏一些公共财物是常有的事。我班有几个学生在课间嬉戏的时候弄倒了班上的饮水机,几个同学都不敢承认,后来,我经了解得出真象,就严厉地批评教育了他们,特别是那个撞着饮水机的同学,令他要买新饮水机安上。可到第二天下午放学了他还没有买来,我以为他耍赖不想买,就上他家准备兴师问罪。可没想到到他家却了个闭门羹。后来才打听到他家很穷,父母靠打煤维持生计,对他来说一个饮水机是他家一个月的生活费,我本想不再追究了,没想到第二天早上他却旷课了,中午我敢紧到他家去看个究竟,却看到他傻坐在门前,说昨天晚上到他姑姑家想再借钱买饮水机,可还是不敢开口,没买到饮水机不敢去学校。我批评他没有买到饮水机是小错,而旷课却是一个大错,就以班级的名义“借”给他钱买饮水机,既改了小错,也不会有大错发生了。那天中午我跟他一起像朋友一样交谈了很久。从此,他有什么事都会跟我讲,学习成绩也是直线上升。

三、外柔内刚

学生犯了严重的错误,触犯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必须予以处罚之时,班主任要恪守外柔内刚之道。对于学生的原则性错误,比如说考试作弊,偷东西,恃强凌弱等行为,要坚决地予以处罚。但是这种坚决,也要以柔和的方式体现出来:与学生谈话时,态度不必非常强硬,而要循循善诱,在告诉学生处罚决定时,要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解释,让学生理解;要告诉他自己既然违反纪律,就应当有勇气承担后果,把这次的处罚转变成自己上进的动力等等;还要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失望和期望。有的班主任,学生即使严重违纪,也往往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该处罚的不处罚,结果让学生生出侥幸心理,不吸取教训,及至将来犯了更大的错误,这是太柔的表现。

四、外刚内柔

班主任也有外刚内柔的。有的班主任,对学生很严厉,但学生不但不忌恨他,反而很喜欢他。这是因为,他的内心是柔弱的,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心让学生感觉到他内在的柔,而这种柔又是通过严格的管理体现出来。学生虽然感受到班主任的严厉,但是知道班主任是为他们好,因此不会有怨言。多年以后,他们有成就之时,还会对班主任心存感激。有的班主任,在学生严重违纪之时,火冒三丈,恶语相加,并不惜用最严厉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处罚,导致与学生情绪对立,结果学生索性一错再错,这是太刚的表现。

总之,随着新课程的深入,越来越强调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探究。即“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出现的问题的数量和类型不断增加。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尽量使自己的性格更和谐,刚柔互补。努力做到刚柔相济,使班级全面和谐发展,让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

(作者单位:贵州省兴义市云南路小学)

上一篇:高校学生晚归现象及对策解析 下一篇:网络种菜带给我的教学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