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早期诊断视神经损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时间:2022-10-23 04:09:39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早期诊断视神经损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早期诊断视神经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46例颅脑损伤引发的视神经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23例患者使用CT诊断,实验组使用SWI技术进行诊断。比较两组的检出率,后与临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准确率。 结果 对照组的检出率为82.6%,观察组为95.7%,实验组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57.9%,实验组为95.5%,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更高(P

[关键词] 磁敏感加权成像;视神经损伤;视神经鞘膜;磁敏感

[中图分类号] R77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2(c)-0053-03

视神经损伤又可以称为外伤性视神经炎病变,是由颅脑损伤引发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对于视神经损伤的诊断临床上一般有3种方法,分别是采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CT、MRI进行早期诊断[1-2]。SWI作为近年来新开发的一种磁共振对比增强成像技术,在疾病诊断上发挥了极大的优势[3]。本研究主要探讨SWI对视神经损伤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共接收由颅脑损伤引发的视神经损伤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7~46岁,平均(32.5±4.2)岁。病程5 h~5 d,平均病程2.1 d。对患者按照致病原因进行分类:车祸:20例,坠落伤:9例,打击伤:11例,其他原因:6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实验组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7~44岁,平均(31.4±3.7)岁。对照组中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9~46岁,平均(33.1±4.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患者视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采用SWI技术,对照组患者采用CT诊断。

1.2 诊断方法

对照组术前行双侧水平+冠状位视神经管CT检查。实验组采用Siemens 3.0T TrioTim MR 扫描仪行SWI序列扫描,SWI 序列:TR/TE=30/20 ms,FOV 230 mm,矩阵 220×380,带宽 110 Hz,扫描时间为10 min。

1.3 图像处理分析

利用工作站软件对SWI 原始图像数据进行后处理,选择层厚 10 mm、层间距10 mm 行最小强度投影处理。选择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图像做专业化的分析,观察患者视神经损伤程度及其它伴随并发症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前检测结果的比较

实验组发现视神经损伤伴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眼动脉狭窄7例,视神经增粗患者3例,鞘膜下血肿7例,1例无法检出,检出率为95.7%。对照组发现视神经损伤伴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眼动脉狭窄4例,视神经增粗患者5例,鞘膜下血肿6例,4例无法检出,检出率为82.6%。患者经手术治疗后,视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两组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检出准确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后经手术证实,发现实验组22例检出患者中,视神经损伤伴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眼动脉狭窄8例,视神经增粗患者3例,鞘膜下血肿7例,误诊1例,检出准确率为95.5%。对照组19例检出患者中,视神经损伤伴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眼动脉狭窄6例,视神经增粗患者8例,鞘膜下血肿3例,误诊8例,检出准确率为57.9%,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导致视神经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患者颅脑外伤,但是对发生颅脑外伤的患者,临床上进行治疗时,一般以抢救患者生命为主,而视神经损伤作为一种常见的颅脑外伤并发症,经常被医护人员所忽视,一旦等病情稳定时才发现患者出现视力障碍,就极有可能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这时候,对视神经损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都将具有一定难度[4-7]。为了保证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必须首先确定视神经损伤情况,所以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一般来说,颅脑外伤导致的视神经损伤会引发普遍的视力下降,而视力下降的原因则在于患者本身视神经管过于狭窄,发生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后,患者会出现视神经鞘膜下出血或水肿,对视神经形成压迫,或者视神经管骨折,其碎片压迫或切断患者视神经[8-9]。另外,眼底血管痉挛或形成血栓也可以引发患者视力下降。对于这两种原因,前者的治疗以解除患者视神经压迫为有效治疗方法,后者则不能以减压来治疗[10]。

影像学上对视神经损伤的检查方法主要有3种:CT、MRI、SWI技术。CT和MRI检查存在一定缺陷,CT检查可以明确掌握患者视神经管损伤的部位和范围大小,但是对视神经水肿和视神经鞘膜下出血的诊出效果不佳,而SWI技术则可以及时发现CT和MRI无法发现的视神经鞘膜下出血,对于手术过程是否需要切开神经鞘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SWI是一种新型的成像技术,主要利用不同组织磁敏感性之间存在的差异,形成有效的图像对比。由于该项成像技术对静脉、出血和铁沉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所以被广泛地运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中。SWI技术以组织间的磁敏感度差异和BOLD效应为基础,以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作为序列基础,根据组织间的磁敏感度差异提供对比增强机制,采用3D梯度回波扫描、完全速度补偿、射频脉冲扰相等技术,体现出三维、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等特点。经过广泛的实验研究证明,对视神经损伤患者术前进行SWI序列检查,对视神经损伤伴眼动脉狭窄、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鞘膜下出血、视神经增粗等情况具有良好的检出效果,并且对是否需要进行手术及手术存在的危险性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SWI技术的病情诊断检出率为95.7%,对照组使用CT诊断,检出率仅为82.6%。后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57.9%,观察组为95.5%,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更高(P

在以往的视神经损伤治疗史上,由于常规的影像手段并不能很好地反映患者脑内的实际损伤程度,所以对于此病症的诊断过于依赖对患者临床症状的观察结果。SWI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为视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了准确、无创性的影像学依据。

虽然SWI技术具有很好的临床运用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SWI的过程对时间的要求较长,所以只要患者出现轻微动作,都有可能在成像上形成运动伪影,所以需要患者高度配合。同时,SWI的基础是磁敏感效应,所以有可能由于局部的磁场异常而导致图像质量不佳,影响因素包括血浆蛋白、血流、pH值等。患者脑组织与颅骨交接处一般存在较大的磁敏感性,这些可能的因素都增加了SWI技术信号的复杂程度,使此技术对疾病的诊断效果具有一定局限性。

综上所述,SWI技术在颅脑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影像手段的不足,但其存在的局限性也对高磁共振设备、采集速度和图像后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来看,SWI技术对视神经损伤及其他颅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对患者的预后评估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具备临床推广应用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晓阳,严福华,贾庆,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创伤性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与研究[J].浙江医学,2012,34(11):866-869.

[2] 冯振广,李牧,夏爽,等.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和扩散加权成像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和预后评价[J].中华创伤杂志,2014,30(1):33-38.

[3] 田树平,黄敏华,郑奎宏,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及增强T1WIFLAIR序列在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MR诊断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18(4):353-358.

[4] 李改峰,张晓阳,高明.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轻型脑损伤的早期诊断[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8):55-57.

[5] 石润梅,何素华,张风林.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临床诊治[J].中国综合临床,2007,23(10):951-952.

[6] 张棋.外伤性动眼神经损伤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1):19-20.

[7] 余鹏,张可帅,祁国英,等.手术治疗急性脑损伤合并视神经损伤56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9):176,178.

[8] 杨昂,张雪林,陈燕萍,等.SW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脑内出血灶的诊断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4):436-440.

[9] 赵秀芹,狄玉进,徐金法,等.3.0T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出血性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诊断价值[J].中华创伤杂志,2012,28(9):790-793.

[10] 武刚,钟叶,詹青霞,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2013,20(6):823-825.

(收稿日期:2014-09-02 本文编辑:许俊琴)

上一篇:Pre―S1、S2抗原联合检测在乙型肝炎诊断中的临... 下一篇: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效果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