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蓓莉:内心纯粹的诗人

时间:2022-10-23 03:48:38

2004年,丁蓓莉凭水墨画《在另一个季节》斩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成为上海画界历史上获得此奖最年轻的画家。她的骨子里有童真,也许画家和诗人的心里永远住着一个小孩。她热爱“远方”,喜欢各种新鲜和不同。喜欢义无反顾的冒险,在路上,或者在纸面上。她愿意听从内心不羁的召唤,喜欢画面的不可控效果,由适当的陌生感产生的那种兴奋和紧张,可以产生加倍的快乐和焦虑,带来很多不期而遇的惊喜。

“丁蓓莉真是个诗人,那种眼神干净内心纯粹的诗人。”很多见过丁蓓莉和她作品的人都对这句评价有着深深的同感,在她弱小的身躯下包含着一股强大的感性和理性,从而将这种纯粹和干净融入了她的创作题材中。她说:“永远不知道该怎么画,也但愿不要知道,不要画顺手。”是的,陌生之路,它大概是唯一激发活力的途径,像童年的很多梦幻般的际遇,那时我们都无所畏惧。

她喜欢观察大自然,正如她画室中靠窗附近摆满了各种植物,高高的三层架子上摆满了龟背竹、吊兰、滴水观音、芦苇以及各种叫不上名字的绿色植物。正如她的创作大多是围绕亲眼所见的大自然产生的,从植物再慢慢转移到画风景。“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层出不穷可供拍摄和描画的东西,不同湿度下的屋顶、栖鸟、野猫、云、树,对面的窗户、门洞、地面……”丁蓓莉说:“每一次旅行,每一个过夜的客房,它的窗口风景是我特别的收藏品,偶尔可以入画。已经拥有很多可入画的素材,以致于现在只有出远门才带相机。”

没有什么是不可画的东西

从小到大,丁蓓莉就是父辈们眼中的好孩子,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没有遇到过太大的波澜。作为启蒙老师的父亲是上海老美专的“素描大王”,色彩也有很多独到之处,在父亲的指导下她的工笔画突飞猛进,也为日后打下了非常扎实的传统功底。得益于父亲的工作,她的儿时有很多画册和外国时尚杂志相伴,少年丁蓓莉的业余时间便沉浸在了用铅笔不断描绘《Vogue》上的美人头像上。自发的兴趣和天赋再加上父亲的辅导与期许,画画对丁蓓莉来说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1988年考入上大美院中专部,练得辛苦;后直升美院国画系,战战兢兢学习了四年的陌生的国画;本科毕业又读了研究生。父辈给的东西就是扎实的基本功,它是我创作的技术支撑。”丁蓓莉对成长历程的描述简单而又直率,“生活中的事是会影响创作的,在工作之余看看书、看看电影、出去旅游,很多时候这些元素都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我的创作。比如早在1993年我就在泰山的黑夜里跟友人比肩望向对面的山林。朋友说:‘看山。’2006年我第一次画山,《看山》系列延续至今,这个系列也是我最满意的作品系列之一。”

对她而言似乎没有不可画的东西。她喜欢坐在任何交通工具的靠窗位置,喜欢有很多明亮窗户的房子,像是被放大的眼睛,可以看到无穷的风景和万象,那都是她的素材。她喜欢亲近自然,觉得人在枝繁叶茂的林间呼吸,才算对得起自己的身体和性灵。诚如她的其他作品,通过拼凑在上下班途中班车上所望到的景物的零散记忆,于是乎一幅斩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的作品——《在另一个季节》——诞生了;有一次阴天,她从自家窗口看见隐约似有一串“蜈蚣”直直地爬向高空,倍感神奇,就有了《空中》系列。“不是你去找它们,而是这些画面找到了你。”这句从她的口中说出似乎是那么的轻松自如的话,不禁让人感叹她的“好运”。

画出人所不知的丰富和精彩

丁蓓莉创作之初是以对花卉的另类描摹起步的。那一时期的作品造型洗练、用笔清秀、设色淡雅、构图疏朗,富有极简主义般的美学特征。后来,她开始把目光投向窗外,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风景。于是,那些平凡的建筑物、树木、烟囱、云彩和天空都开始在她的笔下变得诗意盎然……那种灰白迷茫的色调与她近年来的摄影试验不无关联,但画面内在的意境却又令人联想起宋元绘画的萧瑟。

她的画中,那些失水却依然明媚的花瓣,舒卷的草叶还有斑驳的树影,那些天空的痕迹和彼岸的荒坡,单调的工地和睡着的民居,似乎越来越灰调、平淡、萧瑟,让人不禁想到艾略特的“荒原”,残忍的四月,或者看不见的城市还有小径分叉的花园……在那些萧索或苍茫的背后,总有些故事在发生吧,因为她永远不是那种无动于衷的人。她每每为美的风景和故事热泪盈眶,甚至可以从那些司空见惯的平凡中,读出人所不知的丰富和精彩。即使在画像《平改坡》那样貌似无聊枯燥的物事时,她也想像在它的那边,是平静的海。

也许源于对生命和万物的那些思量,也许就那样自然而然地画着,什么都没有刻意去想去做,2006年,丁蓓莉开始了纯水墨风景的描绘

颜色消失了,伴随着对佛学日渐浓厚的兴趣。丁蓓莉说:“我的创作题材在2003年从植物转向风景,一直想要寻找一种不太拘谨的路子,不再像之前有些甜。在尺幅上我将画更大,题材上也会出现新事物在风景里。”成长中的艺术家的变化总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而不变的往往是那宣纸、毛笔、墨和色。

丁蓓莉总是喜欢剑走偏锋的,也是她的独特和聪明所在,从早期对标本花卉的描绘,那种简洁却层次丰富的画面,已经很有些与众不同。在学院派苦苦探索结构和皴法之时,丁蓓莉却在山水图式上对传统进行了当下的转换。

她的与众不同并不是投机的,那些不经意的画面,都是在时间的行进中慢慢添加生成。她喜欢半生不熟的纸或者干脆是熟纸,喜欢经得起洗刷和叠加的质感,在层层积累中可见丰富的效果和层次。她笔下那些平静的画面似乎一直叙说着画外音,在水边,在天际,在迷蒙的游走的雾气之间,都含有说不尽的隐衷和心怀,她很想一一传达给读者,但也许,连她自己都不太清楚。

上一篇:蒲公英:让会议服务也可以“堂吃” 下一篇:苏黎世亚洲举行香港拍卖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