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WTO框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中国的策略

时间:2022-10-23 03:36:32

论WTO框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中国的策略

【摘 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伴随经济全球化而出现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新现象,WTO框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入世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也为一个国家带来了契机。本文介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对WTO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进行了解析,并提出了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策略。

【关键词】WTO;区域经济一体化;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家间联系的日益紧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正越来越强。经济全球化过程是世界范围内国家和地区间经济的融合过程,是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流动和配置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国为了占据发展优势,纷纷寻求国际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由此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自中国加入WTO成立以来,如何在WTO框架下寻求适合自身国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就成为中国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含义界定

从时间上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日益凸显的经济全球化而出现的一个概念,广义上包括一般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相对而言,后者较之前者范围要小,但也更加反映了地区间日渐紧密的经济依赖和协作。它们两者的关系是:任何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都是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一部分,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又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推动了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从概念上来看,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都是典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着眼于消除经济发展中的地理障碍,以立足经济发展为重点,消除因国境、国别限制而造成的经济发展障碍。很显然,经济一体化是其最终目的,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管理、组织机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球涌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新浪潮。这股新浪潮推进之迅速、合作之深入、内容之广泛、机制之灵活、形式之多样,都是前所未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强劲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同时也反映了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的新趋势。

从根本上来看,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国家地区间经济贸易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不平衡是促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另一个因素。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不同社会制度的矛盾,各国经济发展相当不平衡,致使贸易歧视和贸易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因此发展中国家难以发挥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也开始寻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保护。此外,地区利益的保持和追求也是促进各国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

二、WTO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关系解析

WTO和经济区域一体化都是伴随着国家间关系的日益紧密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而出现的新概念,两者都以全球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为构想,它们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对WTO体制的必要补充

自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具体而言,实现了生产、加工、经销的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程度更高、范围更广;以金融市场为代表的全球性一体化资本市场亦初步形成。然而,随着WTO成员国日渐众多,WTO体制下在推动多边合作中遇到了一系列瓶颈和障碍,主要表现在因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导致谈判中经济利益很难达成一致,面对这种情况,一些国家另辟蹊径,通过协调区域关系、建立起立足于区域发展的一体化组织,从而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增强本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同时也补充了WTO体制在处理不同区域和国家间经济合作关系的不足。

(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受到WTO的监管

“WTO的建立,标志着统一的有约束力的国际经济规则的形成。WTO认为,关税同盟是世贸组织成员之间建立一个单一的关税区,相互取消关税和其他限制性商业法规;自由贸易区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税领土所组成的集团,相互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从上述内容来看,无论是采取关税同盟,还是自由贸易区的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国家间的经济发展。通过国家、地区间自由协定的签订,发展地区经济一体化对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因此,WTO并不限制国家、地区间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必须在WTO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为此,WTO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做出了一些限制和规定,例如,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立的条件,WTO曾作出如下规定:“不论是自由贸易区还是关税同盟,任何区域经济组织的成立,都必须有利于促进成员间的贸易,同时,关税同盟成员对未参加同盟的第三方的贸易所实现的限制,大体上不得高于或严于为建立同盟时各成员间所实行的一般限制水平。自由贸易区成员对未参加同盟的第三方的贸易所实现的限制,大体上不得高于或严于为建立自由贸易区时各成员间所实行的一般限制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监管力度,WTO专门成立了区域贸易协定委员会,以便加强对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审议和系统监督。由此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WTO的监管,必须在WTO体制和框架允许的范围内活动。

三、中国在WTO框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博弈策略选择

(一)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只有顺应潮流,积极主动参与,才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获得或维护相关利益。”①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在国际经贸合作中参与程度越来越深入,中国的对外区域经济合作也有了显著进展,例如,中国于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于2001年正式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组织成立上海经济合作组织,还积极参与与拉美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从这些成果来看,

虽然我国的对外区域合作取得了一定的贡献,但仍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很多时候是国际形势所迫下的无奈选择。事实证明,在经济发展潮流不可阻挡的情势下,主动转变发展思路、顺应社会潮流,积极寻求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有利于取得经济发展主动权。因而,无论是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还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都是必然的选择。

(二)积极推动以亚洲为核心的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涉及到不同地域、国家间的利益,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因而其最终实现需要长期、复杂的谈判过程,所以,我们不应急于求成,而应按照循序渐进、求同存异、由简入繁的原则,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建立与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对我国而言,首先应该着重巩固的是立足东亚各国的经济合作组织,鉴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初见成效,而且中国与东盟各国及日、韩有着地缘优势,文化背景也极为相似,在产业结构和自然资源方面都有较大程度的互补,具有得天独厚的合作条件。因此,立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同日、韩两国的经贸磋商,促进亚洲区域经济发展应当是我国未来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方向。

(三)深化国内改革和改革开放力度,提高国际竞争力

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参与程度越高,就会相应对我国的改革开放程度提出更高要求。由于在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会有经济发达国家参与进来,其贸易自由化程度必然高于我国,这也就会造成对我国产品和企业的严重冲击。在WTO体制下,参与经济区域一体化,就必然要求我国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减小关税设置和贸易壁垒,如果我国企业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不可避免要遭受很大损失。为此,我国政府应当加快改革开放力度,并加强企业的危机意识教育,为其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引导和建议,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

21世纪仍是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体制并行发展、交互作用的世纪。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大国,对世界经济有很强的依赖性。面对新的国际贸易形势,我国无论是出于本国发展需要,还是经济发展潮流的波及,都必须转变发展思路,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尧.服务贸易自由化区域路径与中国的选择[D].厦门大学,2009:7-8.

[2]曾华群等.新型贸易自由区:“更紧密经贸关系”的法律模式[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9(3):76-77.

[3]曾磊.区域经济一体化对WTO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J].青岛大学,2010(9):43.

[4]于立新,王佳佳.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目标与模式选择[J].国际经济合作,2002(11):58-59.

上一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职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下一篇:《指环王3:王者归来》的人性特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