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建材机械行业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23 03:21:48

面向建材机械行业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研究面向建材机械行业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有利于构建更加全面、系统和规范的本科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环境,完善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的本科生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本文从如何发挥行业优势与特色,进一步推进过控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出发,在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建设、校企合作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关键词:建材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217-02

一、引言

武汉理工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以下简称为过控)专业是在原建材机械行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专业依托武汉理工大学浓厚的建材机械行业背景,专门培养建材装备设计、过程控制系统开发的专业型人才。由于拥有众多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过控专业自2010年起开始招收卓越工程师试点班,在近几年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践过程中,该专业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创新模式,积极推进理论课程教学、企业课程教学、实验实训教学方式的革新,以确保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提升、能够适应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创新的教学实践,青年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水平得到了增强。

二、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综合汇总过控专业卓越工程师班的培养方案,在目前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中,除大类必修课外,可以将课程划分为三大课程群:装备设计类课程群,物理&力学类课程群和过程控制类课程群。在专业学习的第1―6学期,主要实施物理&力学类课程群教学;在专业学习的第2―6学期,主要实施装备设计类课程群;在专业学习的第1―6学期,主要实施过程控制类课程群。此外,第1学期主要实施基础课程教学,第6学期主要实施企业实践课程,在第8学期的毕业设计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依托三大课程群的毕设题目完成设计工作。

三、实践创新平台建设

1.依托课程的实验教学平台。近年来,学院加大了过控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建设了过程控制综合实验室,包括THPLC-C实验台、控制理论实验台、THJ-2型高级过程控制系统实验台、三菱过程控制系统实验台、三菱运动控制系统实验台以及三菱数控机床实验台。这些实验台可用于专业课程实验,比如,THPLC-C实验台可用于《机电传动控制》、《可编程序控制器》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利用该实验台进行基本指令的编程练习、LED数码显示控制、十字路通灯控制的模拟以及四节传送带的模拟等实验。这些实验台除了用于课内的专业实验外,更为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从2012年起,本实验室开设了课外开放项目,包括“基于三菱PLC的水箱液位控制实验”、“基于以太网通信的可编程控制器远程控制实验”、“基于总线传输与触摸屏控制的变频器群控实验”、“基于工业以太网的PLC系统监控实验”等项目。参加这些项目的学生不仅扩大了知识面,也增强了动手能力。

2.创新实践平台。基础课程的实验和专业课程的实验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打下了基础,而“本科自主创新基金”和“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则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平台。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实验室原设备的基础上,对实验装置进行改造,自主开展创新项目。从方案的设定、器材的选型、模型的搭建到项目的完成都积极参与。这种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专业教师牵头研制的实验教学设备源于工程、与科研项目紧密结合,直观性强、学生参与度高,其中的“汽车驾驶室电器检测实验装置”在2015年度首届湖北省高等学校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评选活动中,因其功能模块丰富、灵活性强、适应课程知识点广等优点,获得了一等奖。

3.开放实验实训平台。卓越工程师需具备实践能力,不仅要有完善的知识体系,也要能灵活应用最新科技。将最新技术应用到实际问题上,借助“三菱FA综合自动化开放实验室”的设备进行自动化创新,并参加各类竞赛,比如“过控大赛”、“三菱杯自动化创新大赛”、“机械创新大赛”、“节能减排大赛”。在参赛期间,学生分工明确,交流互助,将多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不仅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先进领域探索的热情,为以后的科研实践打下基础。历经五年的发展,三菱FA综合自动化开放实验室积极争取学校资助、拓展实验室资源,已承担了6项实验室课外开放项目,2项自制实验设备开发项目和1项开放实验室建设项目,此外,依托本实验室优越的软硬件条件,专业教师指导完成了5项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本科生自主创新基金项目、5篇省级优秀学士论文。

四、校企合作

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为此,在充分利用了校内教学资源的同时,过控系与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成立了省级实习基地和国家工程实践中心。联合校内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的各自优势,以实际工程问题为载体,深入企业实践,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质,也为企业提供了大批复合型工程人才。近年来,一些企业开始在学校设立企业奖学金,激励学生的同时也鼓励优秀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企业在财力、物力上的帮助,对人才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以“人才强企”的策略吸引优秀毕业生加入,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这种模式加深了校企的合作关系,保证了卓越工程师培B体系的稳定。

五、结束语

自2011年开始,过控系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上已经开始不断地探索、改革。为了检验这种培养模式能否适应社会需求,已连续三年从毕业生调查数据、学生座谈反馈和企业反馈三个方面展开了调研。从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来看,平均就业率达98%以上,约25%同学保研或者考研。从就业选择的行业来看,机械、建材、化工等相关行业占75%。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主要集中在机械、建材、化工等相关企业,从收到的反馈意见中,得知绝大多数的学生在进企业后学习能力强、工作能快速上手,富有创新力和团队精神。通过开展学生座谈会,了解到学生当前阶段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对培养模式进行完善。从毕业生和企业的反馈来看,这种培养模式已初见成效。人才的培养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必须根据社会需求的改变而调整培养策略,并沿着这种培养模式探索更创新的途径。

上一篇:中高职路桥专业“3+3”分段培养研究 下一篇:高职印刷色彩课程教学体系的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