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 以法导学

时间:2022-10-23 03:16:20

在考试中,短文分析可谓是半壁江山,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重视。那么我们的短文指导应该如何进行呢?

一、发现问题

问题一:轻视学法,就题论题

在平时的短文阅读指导中,很多教师往往先做题,后交流,就题论题。说是指导,其实是纯粹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没有任何策略可言。这样的指导结果是这题会了,但换个同类型的题目,学生又茫然了,又无从下笔了。这是由于我们未能重视学法指导,未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未能实实在在地教给他们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问题二:泛化方法,不得其法

当然,也有很多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许多答题的经验与方法。在教学时,他们往往会按照阅读题目中所出现的题型进行教学,讲到哪,方法教到哪,没有重点,没有主次。于是,一堂课下来,学生似乎学了很多,但却没有一项是真真正正掌握的。而后碰到同类型的题目还是会出现盲点,无所适从。

问题三:照搬不误,缺乏创新

一般,很多教师会选择现成的阅读短文来给学生练习,这样的短文训练点多而散,针对性不强。这样做,一方面是教师自己图省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些教师从未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考虑他们的薄弱点是什么?考虑我们需要运用怎样的题型来训练学生,提高其解题能力,弥补其不足。

二、对症下药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实际来定教法、定目标,这很重要,而依据学情来定教法更不容忽视。这一切出发点的关键是我们每一位为人师者能设身处地地真能让学生得到点什么的角度去定教法。陶行知曾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剔除那些花拳绣腿,我们的教学就真真正正为学生了。

策略一:阅读有步骤

课堂上需要给学生呈现一个清晰的短文阅读的步骤,如“速读读大意、审题明题意、精读思答案、深思再动笔”。让学生明确每个步骤,指导该做到些什么。应该说,有了这一阅读步骤的指导,学生以后拿到任何一篇短文都知道了我第一步该做什么,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分别该做些什么。

策略二:审题讲方法

阅读短文时,题目要求如不审清楚的话,不按要求回答、回答问题不全面、张冠李戴的事情就会时有发生。因此,审题也是至关重要的。但如果仅仅告诉学生,你要仔细读题,你要明白题目要求是什么,那显然是纸上谈兵,没有什么实效性。所以,在短文指导教学时就要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告诉学生读题的时候要抓准关键词,以关键词来审题。有了这样的指导,再加上平时的训练,我想,上面说到的不按要求答、张冠李戴的现象就能避免了。

策略三:解题需技巧

短文指导教学时,可对学生进行题型的训练,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总结方法,让学生在尝试中掌握解题的技巧。比如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可以将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再比如,填补空白,除了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提示联系上下文来思考外,还可通过与学生交流,总结出不仅要通顺,还要恰当的要求。其实,这些都是技巧,对于学生来说是极其有用的。

策略四:难题设专训

短文指导教学课上可以只讲解一种题型,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虽解决的只是一个角,但这一角恰恰是学生平时做阅读训练时觉得难度大、失分多的类型。其实,我们在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薄弱点,设计专项的练习。这样才有针对性,一次攻克一个难点,教得到位,练得扎实。

著名科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就教学而论,所谓方法的知识,就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我们如果能围绕学法恰当地设计教法,在教中授法,以法导学,真正体现为学而教的思想,日久天长,学生的自学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用不着教”的境界也将指日可待。

三、实际操作

短文指导不是一种简单机械的训练,只有充分全面了解学生,才能确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深度和难度。教师还要认真研究分析短文,选取适合学生训练的短文进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还要进一步研究教法,只有方法得当了,才能教得生动,从而使学生学有所得。下面就以我上的一堂短文指导课为例,说说我的设计思路。

1.制定目标,心中有度

短文指导课也要制定适切的目标,目标的制定使自己的设计有了纲领。这课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1.进一步明确做短文分析的步骤。2.使学生掌握概括写事文章大意,联系上下文填写文中空缺的方法。3.提高学生短文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的教学方法为“扶——半扶半放——放”。因为目标的设定以学法指导为主,因此不会陷入就文论文的泥淖。

2.二法贯穿,学生得法

短文指导课也有清清爽爽的线。这课我设计的第一条线是阅读方法“速读读大意、审题明题意、精读思答案、深思再动笔”,它不但串起了整堂课,而且言简意赅地告诉了学生做短文分析的方法,便于记忆。第二条线是解题方法“概括写事文章大意就是把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与“联系上下文补空缺要恰当”。

3.以生为本,深入透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不应该以教师过多地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在这课上所有的设计都遵循着“生本”理念。譬如,“联系上下文”并非让学生了解这个方法就戛然而止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联系,在本文中是怎么联系的,从而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有时候联系上下文不一定是全文,而是与问题相关的段落,这就是深入。再譬如说,补白的设计,不是追求通顺就点到为止,而是让学生在众多答案中追求最佳答案。

语文课程标准,从方法到途径都给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反映出新的教学理念,即面向未来社会,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们语文教学应该把指导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提高其语文能力,增强学生语文素养。

【责编 齐秋爽】

上一篇: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之我见 下一篇:怎么样运用Excel参与学习《简单的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