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岸上也会被淹死吗

时间:2022-10-23 02:05:54

干性溺水和湿性溺水

干性溺水是相对湿性溺水的概念。溺水医学上称为淹溺。大部分人在淹溺的早期喉头会发生痉挛,使声门关闭,此时肺里的水并不多,被称为干性淹溺。其病理本质是由于喉头痉挛导致人体缺氧窒息。这时,如果能及时被抢救上岸,成功的概率非常大。但如果溺水时间很长,喉部肌肉松弛了,水大量进入肺内,就成了湿性淹溺。干性淹溺和湿性淹溺都可能直接导致死亡。对溺水导致直接死亡的病人进行尸解,发现处于干性淹溺状态的概率在15%左右。其他85%处于湿性淹溺状态。

不管是干性淹溺还是湿性淹溺,都是特指人在水中淹溺时的两种状态。溺水者被救上岸以后,抢救人员并不能从某些特定症状中判断患者是处于干性淹溺还是湿性淹溺状态。但不管是哪种状态,其抢救的方法是一样的。临床中也不存在上岸之后出现的所谓“二次溺水”,所有的症状都是患者在当初水中淹溺后导致的继发性病理改变造成的。

淹溺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溺水直接造成呼吸心跳骤停,另一种是继发于淹溺出现的人体各种综合病理反应。如淹溺导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急性过敏。

为什么上岸后还会溺亡

对于男童游泳回家1小时后在床上死亡,专家解释说,其死亡原因并不是传闻所说的“干性溺水”,而是淹溺后导致的继发性病理改变造成的。最常见的有两种原因:一种情况是淹溺本身引发的一种恶性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造成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一种由各种原因导致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引发的致命性急性呼吸衰竭。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其临床特征。具体机制上不清楚,可能与溺水时水进入肺部出现的“病理性盥洗”,损伤肺部血管,破坏肺表面活性物质,引发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造成的。

另外一种情况可能与过敏有关。自然界中的水含有各种杂质,进入人体后如果机体对其中某种物质致敏,即可能发生急性过敏现象。最危险的情况就是过敏引发的急性喉头水肿造成的气道梗阻窒息。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对游泳池中的消毒剂氯过敏,所以这类人不能到人工游泳池中游泳。

所以,人们认为的“离开游泳池后人就安全”的观点是不全面的,即使溺水者被救上岸,还有可能会发生危险。

如何识别和预防溺水

多数溺水者在早期并不是象人们想象的那样会大声呼救或摇动手臂示意。而是静静的在水中漂浮然后慢慢下沉,临床上称为“寂静淹溺”。此时,需要周围的人具备丰富的经验,早期识别,及时反应。

不管是否会游泳,每一个人都应该接受淹溺防护知识的培训,成为生存必备技能。不要到无人看管的野生水域中游泳,游泳时要量力而行,做好准备活动,预防水中意外。不建议为了延长水下时间,在水面上进行过度换气的尝试。预防家庭淹溺,常见于老人洗浴时突发疾病,婴儿洗浴时监护人大意离开造成的意外。洗浴前不能饱腹或饥饿,预防突然起身造成的性低血压引发晕厥。成人或儿童在水中出现的轻微呛水引发的一过性不适和短暂呛咳,如果症状不重,或很快消失,并不会出现严重问题,家长不必过度恐慌。

上一篇:足球要出嫁了 下一篇:初中英语作业分层设计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