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典故源流研究

时间:2022-10-23 02:00:17

“龙门”典故源流研究

(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 长沙,410012)

中图分类号:H1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138-02

摘要: “龙门”典故源于中国古代“鲤鱼跃龙门”的民间传说,最早见于《三秦记》和《后汉书》。“龙门”典故典形多样,被后世引用颇多。“龙门”典故内涵丰富,除了拼搏进取外,还与“中国第五大发明”――科举考试关系密切,其现实意义亦十分丰富。

关键词:龙门;变体形式;使用情况;内涵;现实意义

一、“龙门”典故溯源

【龙门】Lóng Mén

【典源】《太平广记》卷四百六十六〈水族三・龙门〉:“辛氏《三秦记》: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渚川争来赴之。 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二、“龙门”典故释义

【龙门】《后汉书・卷六七・列传第五七》:“是时朝庭日乱,纲纪颓,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裁音才代反。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以鱼为喻也。龙门,河水所下之口,在今绛州龙门县。“龙门”典故是源于东汉时期广大学子以接受著名官吏李膺的接待为荣的社会现象。李膺逮捕处决了时宦官张让弟、贪残无道的野王县令张朔,张让向桓帝诉冤,桓帝诏李膺入殿,李膺据理对答,桓帝以无罪开释。李膺的名气既大,其好友陈蕃、杜密、王畅等人也备受知识分子崇拜。太学生视他们为正义和知识的化身,称他为“天下模楷李元礼(李膺)”。后世将“龙门”使用范围从声望高的人的府第扩大为借指科举会试,会试中式为登龙门。“龙门”的典故,也被用来勉励科举考生蟾宫折桂、拔得头筹,一直流传下来,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延伸出了许多典形。

三、“龙门”变体形式考察

“龙门”典故形成之初,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发展出来了一些变体形式,如晋袁宏的“登龙门”、房玄龄等的“一世龙门”和 “元礼门”等。

膺威名,莫不威服。先时略取民,男女皆送还塞下。迁河南尹、司隶校尉。膺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隋唐时期,随着语言及文学体裁的发展,“龙门”典故的使用日渐增多,使用频率远多于汉朝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并出现了“登龙”、“李膺杯”、“李膺门”、“膺门”等变体形式。

召南风更阐,丞相阁还开。觏止欣眉睫,沉沦拔草莱。坐登徐孺榻,频接李膺杯。

宋辽金元时期的“龙门”使用状况除了基本承袭隋唐的用法和变体形式外,还出现了如“过龙门”、“鱼化龙”和“鱼龙变化”等新的变体形式,它们也在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文体词及曲中出现。

姚谓人曰:“果尔,纵不魁多士,亦须在第一甲。”自叹平时滥居其先,及至鱼龙变化之地,便尔悬绝,因遍诣术士,以二人命率质之,亦访容师未见。

明清时期是“龙门”典故出现的高峰期,这期间“龙门”典故广泛用于各种文体,使用频率为历代最高,并且出现了新的变体形式,如“鲤鱼跳龙门”、“鲤鱼跃龙门”等。

民国年间某些文献也沿用了“龙门”的典故。常见的有“过龙门”、“登龙门”、 “鲤鱼跃龙门”和“李膺门”“元礼门”“登龙客”等。其中“登龙门”、“李膺门”最为常见,而“登”、“过”、“跳”和“跃”四者皆为动词,基本同义。“鲤鱼跃龙门”、“鲤鱼跳龙门”和“过龙门”可以说又是“登龙门”的其它形式,而“跃过龙门”和“跳过龙门”因出现次数较少,难以归纳为固定的变体形式。

元礼门前劳引望,句龙坛下阻欢娱。此时对局空相忆,博进何人更乐输。

因“李”与“鲤”谐音,“龙门”从民间传说与社会现象的结合中升格为固定典型。“龙门”常被后世的文人用以表明自己希冀受到声望高的名人接待的愿望和登科进士的目标,如清代中还有不少文献提及人们将科举考试的正门称作“龙门”,取其飞黄腾达、改变命运之意。

深受中国历史上主流价值观“学而优则仕”的影响,“龙门”这一典故中所蕴含着的丰富内涵亦与中国数千年的科举制度息息相关,表明了中国历代学子积极进取的上进精神。在开放的当今社会,功成名就的方式不再局限于考试的通过,而有着更多样化的道路。“龙门”这一典型仍然被广泛应用在多个领域,表达人们美好的“成龙”愿望。

四、“龙门”历代使用情况分析

(一)句法结构。

“龙门”的典故在历代文献中出现时,从句法结构来看,常做宾语,有时也做主语、定语或谓语,独立成句的情况不太常见。

得志宁相忌,无心任宛如。龙门应可度,鲛室岂常居。掉尾方穷乐,游鳞每自舒。(主语)

在冶只求金不耗,用心空学秤无私。龙门变化人皆望,莺谷飞鸣自有时。独喜至公谁是证,弥天上人与新诗。(定语)

无虚听说便道:“这也不指望,只愿你远退他方,别处利市去罢。”拂尘急急止住道:“师父说哪里话!读书人鱼龙变化。将来我们正要靠他,做大护法哩!”(谓语)

(二)近义联用。

“龙门”典故在历代文献中,或独用,或与其它典形联用。古人作诗文擅用典,因此“龙门”与其它典形联用情况也比较多。“蟾宫折桂”和“琼林宴”是与“龙门”最常联用的典故,二者与“登龙门”及科举考试也有诸多关联。这三个典故背景一致、内涵相似,它们的联用既加强了作品的形式美,又更加凸显了其积极上进的含义和应考得中的喜悦。

登龙兼折桂,归去当高车。旧楚枫犹在,前隋柳已疏。

仰温树之烟,何人折桂?甘泉之水,独我登龙。

登龙曾入少年场,锡宴琼林醉御觞。争戴满头红烂熳,至今犹杂桂枝香。

(三)反义联用。

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考试会是读书人一举改变命运的方式。但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龙门”亦会成为部分学子空手而归的失意场所。对于描述未过“龙门”的落榜学子,“龙门”典故常与“点额”、“曝腮”典故联用。二者皆表达科举落第或仕途失意之意。

过不多几日,俞良入选场已毕,俱各伺候挂榜。只说举子们,元来却有这般苦处。假如俞良八千有余多路,来到临安,指望一举成名,争奈时运未至,门龙点额,金榜无名。

抵省之后,遍处打听沈西苓消息。原来告考不取,已往北都去了。既而三场毕后,竟遭点额,怏怏而归。

五、“龙门”典故内涵解析

(一)对高尚节操的尊崇与追求。

死于党锢之祸的李膺,《后汉书》评论其“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章怀太子注:“以鱼为喻也。龙门,河水所下之口,在今绛州龙门县。”陈蕃、李膺等士族,对抗宦官佞臣,形成了一股风潮,喜欢品题人物,“清议”政事。普通学子一登龙门,获得李膺的青睐,得其提拔赏识,自然就踏入名士、清流的行列。

李膺的“龙门”,也等同于品评人物的代称。李膺当时在太学生(国立大学生)中享有盛名,太学生臣服于他清流的魅力风采。《党锢列传》太学生说他:“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世说新语》也说“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能得李膺“拔识”的人,谓之登龙门。汉末以后,“李膺龙门”被用来称呼高风亮节之士或是名振一时的士流领袖,广大学子亦以受到李膺一样的节操高尚的名望者的接待和赏识为荣。

(二)龙门与“科举考试”。

从隋朝至明清的科举制度,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和否定。科举考试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们一一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成为统治阶级的栋梁之才。

这种公开举行且较为平等的考试不仅改善了用人制度,还在当时起到了改变考生命运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如同“鲤鱼跃龙门”这一民间传说一样,离奇而诱人。贫寒学子摆脱寒门出身,给自己乃至家庭的际遇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也只在朝夕之间。甚至如《红楼梦》中的豪门大户贾家在门庭没落后也将希望寄托在贾宝玉和贾兰身上,希冀二人在科考中得以高中,借此复兴家业、重振门楣。

(三)儒家“入世”思想的具象体现。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尊崇的主流思想,其中的“学而优则仕”更是被历代文人奉为圭臬,于是这也造就了天下学子对功名的追逐与渴望。

与超脱的道家思想不同,儒家学说一直讲究“入世”一说。如范仲淹一直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人生目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希望人生能达到“有为”的状态。是否“有为”、能否“治国、平天下”也是当时社会评价“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而完成这些人生理想的主要方式就是参加科举考试,跃过龙门、博得功名。

历代学子对于功名与成就的渴求来源于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内核的深层推动。自从汉代董仲舒将儒家思想的地位确定下来之后,这种思想也渐渐地制度化。其中制度化的成果之一就是科举考试制度的确立,这也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具体表现。它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参加科举考试表明意欲“入世”、实现人生价值;而金榜题名则是产生一批未来的贤臣名相,巩固了科举考试这一人才选拔制度的基础。

六、“龙门”典故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进取、催人上进的励志精神。

尽管科举考试作为一种僵化了的人才选拔方式在清末已被废除,“登龙门”也不再有中举之意,但它所包括的飞黄腾达、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催人上进的意义却没有改变。在近年来的报纸杂志等媒体对“龙门”的使用情况进行查找分析,发现多为描写起点较低的个人或集体在短时间内获得声誉的传播和成绩上的极大提升,充满正面的励志精神。

当然,龙门并非人人都能跃过,遭遇“点额”和“曝腮”的失意人更是不在少数。不过,在面对机遇和挑战时,我们正是要学习和发扬这种逆流前进、迎难而上的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

(二)不懈努力、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

近年来,随着“官二代”、“富二代”这些强势群体在社会上的频繁现身,人们不禁发问:“农二代”、“穷二代”该何去何从?诚然,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们占据了比大多数年轻人有利的社会资源,他们更容易取得成功。但这并非意味着“农二代”、“穷二代”就在社会上无立足之地。相反,作为年轻人的我们更应该如同鲤鱼一样,用不懈的努力去为自己的一片天进行奋斗。 成功固然不易,但如若不去尝试,这才是最大的遗憾。

结语

“龙门”的典故数千年来为人们所熟知和传诵,其中所蕴含的进取和奋斗精神更是任何时期都应该要保留和宣扬的。在浮躁不安、容易催生懒惰放松思想的今天,这些精神不仅是年轻人,更是全社会所共同需要的。相信“龙门”的典故必定还会继续的流传下去,激励后世。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风貌才能更加积极向上,我们的社会才能朝着更健康、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

[2] 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三版。

作者简介:王倩倩,女(1990―),湖南株洲,中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上一篇:“希声之乐” 下一篇:简述检察机关支持中的意思有限自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