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炎透皮贴对肉芽肿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研究

时间:2022-10-23 11:46:08

消炎透皮贴对肉芽肿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研究

【摘要】 目的 观察消炎透皮贴对肉芽肿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棉球肉芽实验法,建立阳证疮疡动物模型Wistar大白鼠50只,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消炎透皮贴高、中、低剂量组,扶他林组),每组10只,造成炎性动物模型。分别涂药处理,第8天处死大鼠并剥离出肉芽组织观察肉芽球的颜色、重量及病理切片变化,并取出等量肉芽组织,以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细胞因子(IL-1、IL-6、IL-10),记录其数值。结果 消炎透皮贴组肉芽肿体积小于对照组,消炎透皮贴组IL-1及IL-6含量减低,IL-10的含量增加。结论 消炎透皮贴能够抑制组织炎症反应。

【关键词】 消炎透皮贴; 肉芽肿; 炎性细胞因子

消炎透皮贴是在本院外用制剂消炎膏的基础上通过透皮技术研制而成,具有透皮吸收功能的棕黑色片状软膏贴,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其良好的抗炎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0~150 g Wistar大白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给药前在无菌条件下于大鼠两侧腹股沟皮下分别植入25 mg消毒干棉球,造成炎性动物模型,造模后分5组(空白组,消炎透皮贴高、中、低剂量组,扶他林组)。

1.2 实验方法 采用大鼠棉球肉芽实验法[1],每天涂药物0.05 ml/g,涂药后贴片覆盖,第8天处死大鼠并剥离出肉芽组织,分别观察8天后处死大鼠并称重,剥离出肉芽肿球,观察肉芽球的颜色,重量及病理切片变化并取出等量肉芽组织,组织匀浆,分离得血清,于-20 ℃保存待测。测试前将标本置室温复融,混匀后40 ℃,3000 rpm离心5 min,取上清液供测试用。以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细胞因子并记录其数值,剩余部分60 ℃烘干至恒重,计算各鼠每100 g体重之肉芽肿重量,作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肉芽球的颜色,重量及病理切片变化情况见表1。

2.2 消炎透皮贴三个剂量组与扶他林组都具有减少肉芽肿促炎性细胞因子作用,其中消炎透皮贴大剂量组为最佳。见表2。

3 讨论

3.1 中医认为阳证疮疡是各种毒邪积聚肌表,气血瘀滞,壅塞而成,局部具有红肿热痛特点。消炎透皮贴是针对阳证疮疡而创立的,其药物由生芙蓉叶、生大黄、生南星、升麻、冰片等组成。方中生芙蓉叶辛平,凉血解毒,消肿止痛为君药,适用于痈疽肿毒、丹毒、烫伤、跌打损伤等症,可使初起者消肿止痛,或者脓聚毒出。生大黄苦寒气味重浊,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之效,外用治疗痈疡肿毒、疔疮、烫伤。生南星苦辛,辛而能散,决无有守之性,专主经络风痰,能散结消肿止痛,外可治疗瘰疠、痈肿、跌打损伤等,共为臣药佐君清热解毒消肿。升麻,辛甘微寒,取其辛散之性,使雍聚于皮肤的毒邪从皮而解。冰片辛苦,微寒,功能开窍醒神、清热止痛,二者为使药能够引毒从皮而解。

3.2 消炎透皮贴透皮吸收作用 在中医早有论述,中药透皮治疗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医中药的理论指导下,经过历代医家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已日趋完善。清代吴师机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通过皮肤给药作为全身作用药物的给药途径,发挥其对全身的治疗作用的观点。其在《理渝骄文》一书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他以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为指导,创制了大量通过透皮吸收达到全身治疗作用的外用制剂,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清代名医徐泪溪说:“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这一论述明确地阐明皮肤吸收的机理。本方中的冰片为龙脑、异龙脑混合消旋体,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醇。具有芳香开窍,止痛消炎的功效,能引药由肌表直达腠理。冰片本身可作为透皮药物,又是一种很好的透皮增效剂,以氮酮为透皮促进剂,其特点是无色无臭,刺激性小,有效浓度低,对亲水亲油性药物均有促进吸收作用。它能使人表皮细胞间区域发生显著变化,细胞间隙增大。同时具有促进皮肤表面角蛋白中含氮物质与水的结合能力,影响角质的水合作用,提高药物分子的穿透力,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2]。

3.3 细胞因子的作用 在炎症介质中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发挥着重要作用[3]。炎性细胞因子既有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IL-6(其中最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又有抗炎的细胞因子IL-4(抑制单核巨噬细胞NF-kβ的核转位来抑制巨噬细胞生成,促炎细胞因子)、IL-10(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分泌IL-1,IL-12,趋化因子,抑制TH1淋巴细胞产生IL-2和IFN-γ等),因此,是很强的抗炎介质,也被称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4]。局部组织中这些细胞因子的变化能够反映局部炎症的程度,从而间接了解药物的抗炎作用。消炎透皮贴通过抑制组织中IL-6、IL-1的释放,增加IL-10的含量达到抗炎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徐叔云,卞如濂,陈修.药理实验方法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714-723.

[2] 刘毅,周冠怀,陈红专.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3,12(4):257-260.

[3] 金惠铭,卢建,殷莲华.细胞分子病理生理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420-426.

[4] 王迪浔,金惠铭.人体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50-355.

(收稿日期:2011-11-11)

上一篇:气阴两虚型胃癌前病变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及中... 下一篇:FHIT、β-Catenin在胃癌中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