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堂生成演绎课堂精彩

时间:2022-10-23 11:44:12

把握课堂生成演绎课堂精彩

在教学过程中,精彩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的。但是,精彩的课堂生成从何而来呢?生成能够制造出来吗?下面,笔者结合几个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例谈几点看法。

一、精心巧妙的预设生成灵动多元的课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的预设是课堂精彩生成的奠基石。要有丰硕的“生成”果实,一定要有充分的课前谋划。

1 预设学生情况。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方面也就乐学了。”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人手。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再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

2 预设个性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可能会得出许多新颖的个性化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因此,课前教师要对文章容易产生个性解读的部分进行充分预设,要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变个十足的孩子加入到孩子们的队伍中去”,做到“从教师走向学生”,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预设学生的个性解读。

3 预设文本的情感点。文本为作者创造,其中自然也就有着作者的情感。而这蕴含在文本中的作者的情感,学生自然也能在对文本的解读中感受到,甚至形成共鸣。因此教师在预设的时候,就要关注文本的情感点,对文章的“动情点”要进行深入细致地挖掘,预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情感的进发,面对这样的情感我们又应如何对待。只有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充分的预设,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的预设方面有很多,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见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从哪个方面人手,我们都必须关注两个基本点:一个是学生,一个是文本。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要求教师要更深更细地钻研教材,要求教师眼中更要有“人”的概念,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渐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找寻自己驾驭课堂的方法。

二、宽松和谐的氛围生成激情飞扬的课堂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精彩生成,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才能产生。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教师要努力做到:

1 课伊始,情已生。在课堂热身和启动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画面、聊天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调控学生情绪,让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

请看特级教师薛法根的一段课堂前奏。薛老师的话语不乏审美的熏陶,文明交际的感染,人生态度的启迪。这样的话语交流,便奠定了整堂课宽松、安全、自由的思维状态。

师:同学们认识我吗?我姓薛。仔细看看老师,有什么特征?

生:您有两颗大门牙。

师:特征抓得非常准确。

生:您的头有点尖。

师:头比较小,可我智慧多。(生发出会心的微笑)

生:您的脖子比较长。

师:脖子长好啊!长脖子高雅,你看天鹅的脖子多好。

生:(看到薛老师说话时一只手经常靠在肚子旁边)您一直喜欢用手捂着肚子。(生大笑)

师:我肚子里都是知识,我怕它漏出来。(生大笑,鼓掌)

2 课进行,情更浓。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气息的空间,师生真情投入,围绕主题进行平等融洽的对话,彼此敞开,相互接纳,心领神会,精神舒展、愉悦,个性潜能得到了发展。这就是我们所向往的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

相信于永正的“第八次”会让许多老师深深震撼:

那一次,同样有近千人听课;那一次,于老师照例请了一个不举手的同学站起来读书。那是一个非常腼腆的女生。这样一个场合,这样一种氛围,那个女生不自然的声音发颤着,有一个句子竟然读了三遍,仍然读错了,旁边同学的轻笑声使她更加紧张,第四遍又犯了同样的错误。

于老师轻轻摸了摸她的头,鼓励她说:“别紧张,没关系,我们还有第五遍,第五遍不行,我们还有第六遍。”

在他的鼓励下,第八遍,这个小女孩终于成功了。听课的老师情不自禁地为小女孩鼓掌,为她的成功,也为于老师鼓掌,为他博大的爱心。

3 课已终,情犹存。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在课后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让师生和谐延伸到课外,做到教学相长。也许多年以后,“第八次”这个例子中的小女孩已不再记得这堂课究竟讲了什么,但这“第八次”将会永远铭记在心,并一定会影响她的人生。

可见,宽松、和谐、温馨的课堂学习氛围看似平凡却不同寻常,它需要的是积淀,凸现的是内力,映射的是教师“爱”的力量!“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奇迹。”(马卡连柯语)它看似无形却有痕,表现在教师真诚的微笑、静静的聆听、鼓励的点头、赏识的评价、平等的对话中……

三、随机应变的调控生成探索创新的课堂

课堂教学变化不定,它呈现的生成性、开放性以及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教育技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教育的技巧”主要指教师的课堂调控技能,即教师对教学进行状态的一种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能力,并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得到同步发展。

一节语文课上,师生正津津有味地品读课文。忽然,一只色彩斑斓的大蝴蝶不期而至,从窗外飞了进来。同学们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

看到同学们看着蝴蝶那好奇、惊喜的样子,教师灵机一动,随即调整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师:你们想看吗?

生:想!(全班同学异口同声)

师:好!给大家十分钟时间看,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互相说一说,再用一段话写下来,行吗?

生:好!

同学们兴致襦然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都写下来,连平时不爱动笔的几个同学也写得很投入。

一只花蝴蝶将课堂扰乱了,似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可教师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调控,灵活地调整了教学内容,培养和爱护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和热情。课堂上涌动着好奇,涌动着探究,语言文字也成了快乐的音符。这正说明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关键是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资源的眼睛。

四、机智灵活的点拨生成精彩纷呈的课堂

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中的首席,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精妙简要的点拨可以促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可用性资源。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使课堂有效“生成”,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有时一个学生有意无意的不和谐的回答,教师机智引导,适时点化,或许又是一个激励学生的兴奋点,又是一个将学习推向高潮的起点。

有位教师上《曹冲称象》,教学中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爱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品质。

在课堂推进的过程中,有个学习小组的同学提出:“老师,我们有更好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石头又要开掘,又要抬到岸,装上船,特别麻烦。曹操手下有的是兵,人站到船上方便、省力,最后只要把每个人的体重加一加,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学生的智慧、潜力真是无穷无尽,他们敢于超越古人,勇于创新,而这些不可能是课前所能预设到的。教师敢于接纳这始料未及的信息,并大加赞赏:“同学们,你们这种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古人的勇气令我感动,我为你们自豪!”

教学预设中原先只是鞭策学生学习古人曹冲爱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品质,出乎意料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今日学生胜古人,于是教学目标在学生的“一语惊人”中实现了超越―一不仅要学习曹冲爱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品质,而且还要向我们身边这些敢于挑战古人、爱动脑筋的同学学习。

细细回味这个教学环节,课堂生成由于有了学生智慧灵动的参与和教师机智灵活的点拨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异彩纷呈。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学机智需要教师经过艰苦磨炼和用心领悟才能形成。在课堂的动态生成中,教师应让自己的“思想”与“智慧”协同登场,善于察言观色,敢于因势利导,撞击“思想”火花,催生“智慧”灵光,让未曾预约的精彩带给师生惊喜与成功的情感体验,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让学生的求知过程在“动态演绎”中成为激情之旅。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实验小学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上一篇:比较中确认:合成词构词方式的辨别 下一篇:“写出自己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