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面包屑”吃成“大餐”

时间:2022-10-23 10:28:25

把“面包屑”吃成“大餐”

银行、传统金融机构干的事是吃大餐,互联网金融是吃剩下的面包屑。

都说现在互联网金融很热,但在我看来,还是非常边缘的。互联网金融就是传统金融的一种补充。但给传统金融互联网工具就能补充这些空白吗?我认为不太可能。打一个比方,假设整个社会对于金融的需求是一个玻璃的瓶子,很多缝隙靠石头本身肯定不能填满,我们类金融机构――典当、担保、小贷就是沙粒。

我做互联网金融之前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非法集资。大家知道很多金融创业者就倒在非法集资上。我们可以死守住不踩红线、不做资金池。但我认为人数上的限制是不合理的。另外凭什么说4倍的银行利率就是高利贷呢?这些弹性恰恰是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者所寻找的缝隙。

那么互联网金融生存的空间在哪里?像银行、传统金融机构干的事是吃大餐,互联网金融是吃剩下的面包屑。P2P公司也是一样,80%以上的小微企业(包括70%以上在央行没有征信记录的个人)是银行一直都看不上的客户。再看一看保险。“双十一”的时候中安保险在淘宝上卖掉一个多亿的小额运货险,每一笔5角、7角。这在传统模式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就可以积少成多。把“面包屑”吃成“大餐”。

有一次跟监管层领导私下交流,领导说,其实我们一直担心那么多P2P跑了以后,会有人来闹事,但是等了大半年没人来闹,为什么呢?我们研究下来P2P的投资人50%以上是中国股市的股民。大家知道今天股市暴跌,输钱已经输习惯了。在P2P平台上,股市出来的投资人说,P2P的平台没20%的收益我不投,但你知不知道有多少的逃跑率呢?

他说我知道,我愿赌服输。

另外,P2P的投资人分散在全国各地,监管层领导说:区域性的、几个亿的P2P平台倒闭风险可控,我们可以承受。从这个角度来说,投资人也有一个成长过程。有些投资人有一种叫做“打新”的行为习惯:P2P平台出来之后。只要是新平台我就投,半年内慢慢撤,像打新股一样,认为一个新平台半年内一般不会倒。但去年这些投资人也踩雷。最短的P2P存活了2天就卷款跑了。

最近一年多来传统金融机构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非常快,我们帮助苏州银行搭建了一个P2P的平台。通过传统金融机构积极拥抱互联网,他们创新也是非常蓬勃的。我昨天看到一个新闻,有一家银行,之前因为股市暴跌,把配资的杠杆降到1:2,因为股市上去又把杠杆从1:2升到1:2.5。以前很难想象银行可以那么紧扣市场脉搏进行产品调整,在未来不排除互联网公司购买大的银行。

未来互联网金融一定是精彩纷呈的。大数据征信虽说目前还无法完全投入使用,但谁能知道十年前的支付能够像今天这样呢?我相信给大数据征信两年、三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中国八家征信牌照公司可以脚踏实地产生出好的产品来。通过两到三年来检验,相信大数据征信在互联网金融上一定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以上内容整理自作者在浦江夜话分论坛上的发言)

上一篇:临沂“休克式疗法”:趋避冲突下的尴尬 下一篇:语文学科培养思辨力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