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小动物 缓解宝宝情绪有妙招

时间:2022-10-23 10:21:00

害怕小动物 缓解宝宝情绪有妙招

英国剑桥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饲养动物能够有效提高宝宝的社交承受能力,同时也能带给宝宝较高的自尊感受。

宝宝和动物之间有着一种天生的联系,都是很可爱、很善良的。生活中,宝宝与动物和谐相处,不仅能激发宝宝的爱心、培养责任心,有助于宝宝对家庭、社会、自然的热爱,还能使宝宝在自言自语的沟通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完善其性格。

宝宝为何害怕小动物

宝宝与动物和谐相处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有一部分宝宝不愿意甚至害怕与动物接触,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性格内向,胆小敏感

这一类宝宝在行为上表现为对家长的依赖性较高、交往能力比较差、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异常敏感、缺乏安全感。先天的性格因素使宝宝对动物毛茸茸的外形、夸张的动作、奇怪的声音产生害怕情绪,胆怯、退缩、无所适从,躲在家长怀里不敢与之接近,一副拒之千里之外的样子,更不用说和谐相处了。

对动物缺乏了解

宝宝年龄尚小,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还很窄,对各种动物的外形、结构、习性、生活环境等也不了解,不知道哪一类动物是温顺的、可以接近的,哪一类动物是具有攻击性的、要远离的。因为不懂得如何正确地与动物相处,所以看到它们才会害怕。

受过动物的伤害

在宝宝的记忆中有被动物伤害过的经历,或是亲眼目睹过他人被动物伤害的场景,或者电视节目里播放的有关画面,会对宝宝产生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使宝宝想当然地认为动物是凶猛可怕的。久而久之,宝宝对动物的害怕情绪就增强了。

模仿大人的行为

宝宝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而家长则是他们最经常接触到的、喜欢模仿的对象。在生活中,许多妈妈见到诸如老鼠、虫子、蜘蛛一类的动物时,往往会表现出尖叫、逃窜等夸张行为,而宝宝观察到类似行为后就会认为动物是恐怖的、不能接近的。家长的“榜样”作用会刺激宝宝去模仿害怕动物的行为。

家长的负面教导

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对宝宝说这样的话:“离它远点,脏!” “不能碰,会咬人的!” “你不听话外面的小狗就会把你叼走!”家长这种略带夸张的口吻甚至警告式的言语会给宝宝造成一种心理暗示,动物非脏即猛,要远离它们。家长的这种负面教导不仅妨碍宝宝与小动物之间建立感情,还有可能扼杀宝宝对自然和科学的探索兴趣。

缓解害怕情绪有妙招

其实,大部分宝宝都认为动物跟人一样,是有思想、有灵性的,会把动物当作自己的玩伴,跟它讲话、向它倾诉。而对于那些害怕动物的宝宝来说,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帮助宝宝缓解恐惧心理。

巧用渐隐法

渐隐法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行为塑造法,用渐隐法来消除宝宝对动物的害怕情绪。简单来说,就是每次宝宝与其他小朋友玩得高兴的时候,故意给他看动物,先是远距离,然后慢慢靠近。随着这一过程的进行,宝宝的恐惧开始减弱。渐渐地,宝宝会愿意靠近并抚摸动物了。这种方法贵在坚持,对消除宝宝紧张焦虑的情绪、改变敏感的性格是有利的。

采用多种方式详细介绍动物

有些宝宝害怕动物是因为无知造成的,这时,家长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使宝宝由无知变了解、由害怕变亲近。比如,家长可以陪宝宝一起读图画书、讲故事、看动画片、游动物园,趁机给宝宝详细介绍动物的外形特征,讨论动物的喜好习性,让宝宝明白周围大部分动物都是善良温顺的,没有必要害怕。

接触或饲养安全性较高的动物

对于那些受过伤害的宝宝来说,可以在使用渐隐法之后引导他们饲养安全性较高的动物,如小白兔、荷兰鼠,试着让宝宝来承担喂养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宝宝与动物之间的感情,使宝宝喜爱动物,形成照顾动物的责任感。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消除宝宝的害怕情绪,还潜移默化地使宝宝明白要热爱自然、珍惜生命。

家长为宝宝树立榜样

家长害怕动物虽然无可厚非,但在宝宝面前就需要收起自己过激的反应,保持镇定,尽量不让自己的害怕情绪传染给宝宝。并且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不给宝宝施加负面情绪和教导,用积极、鼓励性的话语代替自己先入为主的言行。摒弃不良暗示,多为宝宝创造与动物良性接触的机会,如游览动物园、参观海洋馆,逐渐培养宝宝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宝宝害怕动物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只要我们正确引导,就能为宝宝营造一个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氛围和环境,帮助宝宝健康快乐成长。

上一篇:行万里路 多彩人生 下一篇:和谐?团结?创新?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