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3D》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应用

时间:2022-10-23 09:46:56

《玲珑3D》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应用

【摘要】在初中的《人教版》教材中,尽管只在七(上)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九(下)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涉及立体几何一些粗浅的知识。但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空间直观感知能力还远未形成。而立体几何需要抽象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使得部分学生可能会在立体几何的启蒙教学中产生恐惧感,影响高中阶段的进一步学习。而新的课程体系一再强调基础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以生为本。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应以此为核心。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对于立体几何知识的掌握、难点和重点的突破是难以完成的。

【关键词】玲珑3D 初中数学 课题 应用

如今,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一线教师的重视与青睐,也引起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一线教师普遍在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特别是计算机操作及软件使用水平以适应新的形势。对于初中数学教师,主流的课件制作软件是《几何画板》。但《几何画板》在空间表现力上显得捉襟见肘。而《玲珑3D》同样具有容易学习、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等特点,并因在3D方面见长已成为广大中学数学教师进行立体几何教学的首选软件。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玲珑3D》在初中数学中立体几何教学的应用体会。

一、利用《玲珑3D》实时呈现立体图形,学生“心想事成”

常见的一些立体图形,学生在小学可能已略有认识。而利用《玲珑3D》可以非常简单方便地画出常见的立体图形及底面为N边的棱柱与棱锥。尽管初中的教学不需要对棱柱与棱锥根据底面的边数进行分类,也不需要将下列图形一一画出。但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实时地画出学生所想描述的立体图形(如下图),使学生“心想事成”,无疑会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参与度。

棱柱:

二、利用《玲珑3D》动感旋转平面图形,学生感触图形的“蜕变与进化”

在“认识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教学时,需要从运动的角度来看点成线、线成面、面成体。过去我们借助于静态的图形或教具,试图通过生动的讲解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从而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画面(这种画面是潜在的)。但结果只有少数感性知识丰富的学生才能做到。

《玲珑3D》的动画功能可直观地演示出平面图形生成立体图形的全过程,不仅结果一目了然,而且对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利用《玲珑3D》三维展开立体图形,学生“身临其境”

几何体与展开图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培养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后续学习相关计算的重要基础。

例如:蚂蚁从正方体对角线一端点爬到另一端点(从表面爬过,不得穿越内部。)所需的最短路线长问题。这个题目主要考查的是正方体的展开图问题。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剪粉笔盒的过程,或者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板做成正方体都不失为好方法。然而正方体十一种展开图需要十一只空粉笔盒略显夸张。学生的裁剪、粘贴也难以将所有展开图考虑完整。这时就可以用《玲珑3D》三维展开那些学生未发现的展开图了。

事实上这种3D的动态演示是非常深刻的,三维想象的建立也就不再是无源之水了。其他几种展开图往往就能触类旁通,这也是教学的目的与根本。

四、利用《玲珑3D》全息透视,三视图学生得心应手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几何中三视图学习是机械制造基础中既打又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也是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又一知识途径,更渗透着辩证思想,可以让学生学会多侧面思考事物。然而纸上或黑板上那些平面化了的立体图无法让学生真正从三个方向“感同身受”。

当然《玲珑3D》的应用也不能走入误区。它与初中数学整合,其主体还是数学教学,而不是《玲珑3D》。不能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应以实现数学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恰当合理地使用《玲珑3D》。特别切忌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却生硬地使用《玲珑3D》。如果在设计上我们仅限于把课程内容转换成精美的课件并以良好的传递方式直接播放给学生,那这种整合只是表面层次上的整合,是封闭的,学生的学习仍是接受性的,并不利于学生对深层次知识的探讨,也不会引发学生高水平的思维。如何在教育教学中适当地使用《玲珑3D》这种教育手段,使之充分发挥作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和难点,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如何让学生学好、学活、学深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是《玲珑3D》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核心。

上一篇:通过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下一篇: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