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生活与主义之龃龉

时间:2022-10-23 09:21:12

《伤逝》:生活与主义之龃龉

摘要:鲁迅先生在《伤逝》中描绘了一段爱情峰值错开的情感变化坐标图。当“五四”成为历史之后,重视这场爱情悲剧,很大程度上是由涓生怀揣的诸多主义无法真正进入家庭生活导致。当生活与主义存在龃龉之时,知识分子如何进入现实生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伤逝;鲁迅;主义;启蒙

《伤逝》是鲁迅众多小说中唯一一篇爱情小说,小说通过男主人公涓生的回忆叙写一段从滋生到死灭的自由恋爱。“个性解放”与“反抗绝望”是五四文学两个重要主题,论者自然而然地将这一死循环套在五四时期的爱情上,论者从时代和客观条件出发探讨《伤逝》爱情悲剧,其间形成爱情悲剧隔膜说、爱情经济基础说、爱情新生说等观点。“五四”时代远去之后,子君与涓生之间的爱情悲剧仍留给读者数不清道不明的参悟,这又说明这的场爱情悲剧并非“五四”时特有的“个性解放”而引起。

一、情感峰值的错落

涓生用第一人称真实坦露自身在爱情中的情感变化,也间接变现出子君的情感变化。不知道鲁迅先生有意或是无意,涓生与子君的情感变化曲线较为符合普遍存在的爱情发展规律。

涓生对子君在感情在一开始便达到情感峰值,而子君的情感较为平和缓慢。恋爱之初,涓生是何等急切期盼子君的到来,涓生回忆道“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由期盼子君的到来又衍生出其他心神不宁的情感,譬如浮躁得看不下书;憎恨出现在会馆门外像子君又非子君的脚步声;担忧子君在来途中被电车撞伤了,如同一个男版的“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的痴情形象。而此时的子君情感还处在和缓期,听着涓生的高谈阔论只是点头微笑。

子君献出贞洁后,对涓生的感情达到峰值;涓生对子君的情感却开始退减。子君兴高采烈地重复两人之间论谈的文学,对涓生的言论像熟读一样滔滔背诵,以此表达对涓生的崇拜。涓生不愿意回忆甚至敷衍子君碎屑的重复。当子君凝想复习旧课时,涓生出于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高傲认为这一切是可笑可鄙的。

搬到吉兆胡同的小屋后,子君有了身为人妇的服务意识,涓生却认为子君落入了传统妇女的俗套。她为家务操劳着,给涓生做饭,喂养家里的牲畜,没有时间与涓生散步聊天擦出思想火花。涓生不再体贴温柔,时常外出图书馆逃避他不爱子君的事实。子君发现涓生的冷漠,情感并未消减,只是默默地忍受着对分离的恐惧。子君对涓生的情感居高不下,而涓生的情感在这时候极速下降。

如果用坐标轴来表示,时间流逝为横轴,爱情的浓度为纵轴,涓生的情感变化曲线呈标准的反函数曲线,子君的情感曲线呈不闭合的梯形状,涓生与子君的情感峰值恰巧是错开的。男女情感峰值错开的客观规律是涓生与子君之间难以克服的客观阻碍。

二、生活与主义的龃龉

在20年代启蒙主义思潮中,涓生与子君双方分别充当启蒙与被启蒙的角色。涓生“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鼓吹“娜拉”式的叛逆言说,如同一个社会新人般存在。子君在涓生的启蒙下也意识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但涓生很快发现子君思想中仍留有很多封建传统的成分,他无法忍受子君不求进步把全部精力建立在“川流不息”的吃饭上。对子君的失望、经济压力纠缠让涓生发现自己不爱子君的事实,这个事实也成为断送子君生命的残酷事实。

当“五四”成为历史之后,“五四”时期提倡的“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离婚自由”等观念也深入人心,新社会的爱情婚姻观可以说如五四知识分子焦灼期待般真实到来了。假若用先代眼光来评判,在这场爱情悲剧中,涓生不得不负主要责任。涓生作为一个激进的自由主义者,忠于感觉而疏于责任。他向子君宣扬婚姻自由的价值观,把她引诱进到违背家常伦理的境地,又以离婚自由、再嫁自由等荒唐的借口将现实的重担推给子君。涓生急于将自己知道的一切告诉子君,他有着知识分子那种“我要告诉你”的强烈启蒙意识,启蒙对子君意味着什么,他完全没有思考过自身能否负起这样的责任,因此在客观现实面前他只是一个随意而不负责的启蒙者。

作为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涓生心中充斥的各种主义让他无法进入现实生活。他热烈地追求着思想高度,怀揣着各种有别于传统的西方主义,试图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子君与小官太太之间的暗斗让他发出“人总该有一个独立的家庭。这样的住所是不能居住的”的感慨。屋子里散乱的碗碟,弥漫着煤烟,让他不能安心写作译稿,渴望有一间书斋。他无法面对生活琐屑的本质,只能在隔绝人烟的图书馆中找到自己的天堂。子君的浅薄,让他不屑于与子君继续交谈他习得的新知识。没有心灵的知己,涓生变得更加内心化,他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无法进入家庭生活,进入广阔的人群。当涓生的思想中的主义成分与生活发生龃龉时,他无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导致爱情悲剧的发生。主义是超前高于生活的存在,如何寻求主义与现实生活的恰接点是涓生的困惑,也是知识分子的困惑。

上一篇:浅析《家》中茜的创伤与复原 下一篇:建筑集团管理中的思想工作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