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难场所建筑设计论文

时间:2022-10-23 09:01:11

避难场所建筑设计论文

1设计应急避难场所建筑的几种形式

1.1露天式

露天式的应急避难场所要经过科学的规划来进行建设,依托公园、广场以及操场等露天的空旷场所,在灾害发生时,能够为人们提供基本的安全以及基本生活的场所,并且这类场所投资相对较小,可提供避难的场地大,是最为普遍的应急避难场所。

1.2隐蔽式

隐蔽式的应急避难场所大多建设在城市的地下场所,但是要求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和供电、供水以及排水等设施,但是这种避难场所的投资相对较高,并且需要承担日常维护的费用,在产权和维护工作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容易产生纠纷。

1.3场馆式

场馆式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在大型的体育馆、度假村或者大型库房等地,需要按照应急避难的要求来设置相应的生活保障设施,在灾害发生后这类场所能够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的安全保障和生活服务。然而缺点是所能容纳的人口相对较少,并且作为应急避难只能是辅助的作用,并不能承担更多的安全保障。

2应急避难场所的分类

2.1临时应急避难场所

指灾害时可供附近居民临时避难的场所,也是居民在住宅附近集合并转移到固定避难场所的过渡性场所。

2.2固定应急避难场所

指面积较大、人员容量较多的具有避难条件的开敞空间。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在灾害时可搭建临时帐篷,是供灾民较长时间避难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重要场所。

2.3中心应急避难场所

指规模较大、功能较全的固定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设有应急指挥机构、情报设施、抢险救灾部队营地、应急停机坪、应急卫生防疫站、医疗抢救中心和重伤员转运中心、应急物资供应处等。

3应急避难场所的消防安全布局

3.1设置部位

设置的部位应有较好的交通环境,较高的生命线供应保证能力以及必需的配套设施。

3.2保护半径

临时应急避难场所的保护半径不宜大于500米,附近居民步行大约10分钟之内可以到达。固定应急避难场所不宜大于3000米,步行大约1小时之内可以到达。

3.3防火间距、防火隔离带

设置应急避难场所时,应考虑周围建筑物的高度,与高大建筑物的距离宜大于建筑物高度的1/2。

3.4功能分区

固定或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应合理划分应急集结区、应急棚宿区、应急供水区、应急发电站、应急医疗区、应急停车场、应急垃圾点、应急物资供应区等区域。

4应急避难场所安全疏散

应急避难所的安全疏散要设置应急的疏散通道,疏散通道要设置呈网状。城镇的外交通干道设置为主要的疏散通道,其中宽度要保证达到标准的要求,并且要求疏散通道内不能有其他障碍物。城市中的救援和疏散通道的宽度在达到标准要求的同时,还要保证能够符合救援设备通过,并且社区的疏散通道最低要求不能够低于8米,进出口处的设置要有多个,这样能够更好的方便人员和车辆进行出入。

5应急消防设施与装备

固定及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应设有消防供水系统、设有备用发电设备,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应设有独立的供电系统。非露天式的应急避难场所应按照现行消防技术标准设置固定消防设施、配备便携式灭火器。在应急避难场所要事先选好各项后勤供给的最佳位置,即油料、灭火药剂、救援器材放置位置、充气充电位置等。灾害发生需要进行抢险救灾及紧急疏散人员时,公安消防部队应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视情调集水罐、照明、防化救援、抢险救援、后勤保障等消防车辆,以及防护、救生、起重、破拆、牵引、发电、照明、通信、后援等器材装备进行抢险救灾。

6应急避难准备

在发生灾害的时候,城市的应急避难工作必须要做好应急避难准备,针对灾害的发生,应急避难准备工作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城镇居民既是灾害应急管理的对象,又是灾害应急管理得以发挥作用的主体。居民缺少应急教育,就会缺少危机意识,进而在各种突出事件面前缺乏“抗击打能力”。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应急教育都是从娃娃抓起,把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利用各种形式对社会公众进行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宣传与教育。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全社会都要广泛开展应急避难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培训班等手段普及灾害应急处理技术,培养居民参与意识,使每个家庭、每一个居民都了解应急避难的基本常识。

7消防志愿者队伍建设

消防志愿者是社会居民减灾志愿者队伍的重要组织部分,能够很好地协助社会居民家庭了解灾害常识,制定家庭应急避难预案、做好家庭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灾害发生后,在外界救援队伍到达以前,社区居民要开展自我救援,接受过专业救灾技能训练的志愿者,将成为社区生命最有力的守护者。总之,近些年来,我国的各种灾害频发考验着我国从事建筑设计人员的临时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能力和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的组织能力。作为从事建筑相关专业的人士,我深刻体会到应急避难场所在设计和规划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这些问题还有待设计行业人士和政府相关人士的协同努力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最好。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于现代城市建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

作者:李艳丽 单位:吉林省柳河县房屋产权管理中心

上一篇:低碳概念建筑设计论文 下一篇:项目管理下的建筑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