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双关,“译”箭双雕

时间:2022-10-23 08:26:43

双关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一个词的两个含义或者两个同音词,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语话中有话、弦外有声,如能对其运用自如,则不仅能使语言表达暗藏机锋、含蓄幽默,而且也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双关语的形式主要分为两类:语音双关和语义双关。语音双关又称谐音双关,由发音相同或相近但语义不同的词构成。此类双关具有风趣、幽默、俏皮的语言风格,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印象深刻。语义双关是利用某个词的多种含义或比喻义使该词在特定的语境下形成的双关。它所表达的内容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意义,即一词有两义(表面意义和引申意义)、一词指两事。受文化、习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因而英汉两种语言的双关语也各有特色。如此一来,就造成了英汉双关语互译的困难。要想将源语言中的双关语较为传神地翻译成目标语,译者首先要正确理解两种语言中的双关语,并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在翻译的效果上达到动态的对等。本文以名著中的例句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热点词汇为例,与大家探讨如何翻译英语中的双关语。

名著中的一语双关

本文主要以世界儿童文学经典名著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英国作家Lewis Carroll的著作)及其中文译本《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赵元任译本)为例,来分析如何“传神”地翻译英语中的语音双关。赵元任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其译作《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语言生动活泼,充分还原了英语原文的诸多“语言游戏”,尤其在英语双关语的处理上巧思妙想、匠心独运,体现了其游刃有余的语言天赋。下面我们一起来体会几个例句。

例1:The Mock Turtle said: “No wise fish would go anywhere without a porpoise.”

“Wouldn’t it really?” said Alice in a tone of great surprise.

“Of course not,” said the Mock Turtle: “why, if a fish came to me, and told me he was going a journey, I should say, ‘With what porpoise?’”

“Don’t you mean ‘purpose’?” said Alice.

译文 那素甲鱼道:“凡是有点见识的黄蟹,不会没有鲤鱼就到哪儿去的。”

阿丽思听了非常诧异道:“真的没有鲤鱼就不走吗?”

那素甲鱼道:“自然不会走。你想,假如有个黄蟹来找我,对我说它要上哪儿旅行去,我第一句就要问它:‘你有什么鲤鱼?’”

阿丽思道:“你要说的不是‘理由’吗?”

分析 英文原文中的双关语由近音词“porpoise”(海豚)和“purpose”(目的)构成。素甲鱼说话含含糊糊、发音不清,常常念错词,在这里它把“purpose”念成了“porpoise”,构成了语音上的双关。但在译成中文时,“海豚”和“目的”两个词不可能造成任何误解,如果按此翻译,不仅原文中的精妙意蕴消失不见了,其译文也会让人觉得不知所云。因此,赵元任在译文中将“海豚”改译为“鲤鱼”,将“目的”改译为“理由”。由此一来,“鲤鱼”和“理由”不仅构成了语音上的双关,读起来也觉得妙趣横生,达到了与原文同等的双关效果。

例2:“You promise to tell me your history, you know,” said Alice, “and why it is you hate―C and D,” she added in a whisper, half afraid that it would be offended again.

“Mine is a long and sad tale!” said the Mouse, turning to Alice, and sighing.

“It is a long tail, certainly,” said Alice, looking down with wonder at the Mouse’s tail; “but why do you call it sad?”

译文 阿丽思说:“你不是说要谈谈你的历史吗?告诉我你为什么恨――那个。”那末两个字她轻轻儿说的,怕回来又得罪了它。

那耗子朝阿丽思叹了一口气道:“唉!我的历史说来可真是又长又苦又委屈呀。”

阿丽思听了,瞧着那耗子的尾巴说:“你这尾巴是曲啊!可为什么又叫它苦呢!”

分析 英文原文中的双关语由同音词“tail”和“tale”构成。耗子说起自己过去的故事(tale),叹息说来话长(long),令人难过(sad),阿丽思把“故事”(tale)听成了“尾巴”(tail),不免心生疑惑:尾巴可以“长”,但是怎么会“难过”呢?中文里的“故事”和“尾巴”在读音和形式上都没有相近之处,因此要在译文中同样译出双关的修辞并非易事。赵元任在处理这一译文时,对原文中的“sad”一词进行了增译,增加了“委屈”的含义。“委”和“尾”的读音一致,而“屈”和“曲”的发音相同,由此一来,译文就产生了和原文相似的认知上的混淆,达到了一语双关的效果。

例3:“I beg your pardon,” said Alice very humbly: “you had got to the fifth bend, I think?”

“I had not!” cried the Mouse, sharply and very angrily.

“A knot!” said Alice…. “Oh, do let me help to undo it!”

译文 阿丽思很谦虚地说道:“对不住,对不住。你说到第五个弯弯了,不是吗?”

“我没有到!”那耗子很凶很怒地说道。

阿丽思道:“你没有刀吗?让我给你找一把!”……

分析 在该例句中,英文中的双关语由同音词“not”和“knot”构成。耗子的故事写在纸上像条小河一样呈现弯弯曲曲的规则形状,耗子一道道弯地慢慢念给阿丽思听。阿丽思听得走神,问它是否已经念到第五道弯了,耗子很生气地说“没有到”,而阿丽思却错将“没有到”(not)听成了“结”(knot)。在对这一双关语进行翻译时,赵元任巧妙地将“knot”译成了“刀”,利用“到”和“刀”的相似发音,还原了原文误听产生的双关语效果,可谓匠心独运。

例4 :“And how many hours a day did you do lessons?” said Alice, in a hurry to change the subject.

“Ten hours the first day,” said the Mock Turtle: “nine the next, and so on.”

“What a curious plan!” exclaimed Alice.

“That’s the reason they’re called lessons,” the Gryphon remarked: “because they lessen from day to day.”

译文 阿丽思连忙想别的话来打岔道:“那么你们一天上多少课?”

那素甲鱼道:“是啊!是有多少。第一天十个钟头,第二天九个钟头,第三天八个钟头,是这样下去。”

阿丽思道:“这倒是好古怪的法子!”

那格里凤说道:“所以我才说功课有‘多少’啊。因为是先多后少。”

分析 英文原文的精妙之处在于“lesson”(课程)和“lessen”(减少)两个同音词所构成的双关语。阿丽思奇怪为什么素甲鱼每一天上的lesson都比前一天少一节,格里凤则振振有词地说:“Lesson之所以称之为lesson,正是因为每天都lessen啊!”在中文中,“课程”和“减少”无论是从发音还是形式上都无任何关联,因此译者赵元任则另辟蹊径,采用汉语中的“多少”来体现双关之意,从阿丽思问及“多少”课,到最后格里凤解释功课的“多少”在于“先多后少”,译者的创造性翻译较为传神地传达出了原文中双关语的效果。

热点词汇的一语双关

双关语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可见。例如,美国最近一期的《时代周刊》(Time)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词“Lin-sanity”,指代的是纽约尼克斯队(Knicks)的篮球队球员林书豪(Jeremy Lin)。他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奇迹般地走红,从无名小卒变成了全球最令人瞩目的篮球明星。他曾是一名默默无闻的球员,在机遇到来时,他抓住了机会并闪烁出了耀眼的光芒,横扫美国篮球界,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他的姓Lin也在美国的各大媒体上衍生出了无数的新词,许多词一语双关,表达了人们对林书豪现象的关注和赞叹。美联社、路透社等纷纷用“Lin-sanity”一词来指代林书豪,取的是全国球迷为之“疯狂”(insanity)的含义。《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则用 “Linderella”一词来指代他,用“灰姑娘”(Cinderella)来比拟林书豪从默默无闻到举世关注的经历;《洛杉矶时报》 (Los Angeles Times) 采用了“Lin-plausible”一词,说明其成名经历的传奇性,令人“难以置信”(implausible);《今日美国》(USA Today)则采用了“Lin-sational”,说明了林书豪现象“轰动一时”(sensational)的盛况。此外还有“Limmense”和“thril-Lin”的说法:“Limmense”说明他的球越打越“猛”,进球越来越“多”(immense);“thril-Lin”说明林书豪的表现“激动人心”(thrilling),令人震撼。林书豪现象也由此带来了美国社会对于亚裔球员的关注,由“amazing”和“Asian”合并而成的新词“Amasian”应运而生,表达了球迷对亚裔球员神奇表现的由衷赞叹。这些由林书豪现象引起的双关语在翻译的时候也让人颇费思量,比如双关语“Lin-sanity”该如何翻译呢?“林疯狂”?“林热”?“林氏旋风”?这些说法虽然能够体现原文的意义,但读起来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最终国内各大媒体将译文定为“林来疯”,取汉语“人来疯”的谐音,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也描绘出林书豪在篮球界横空出世,令全世界为之疯狂的现象,不失为颇具匠心的双关语译文。

再比如,英国小说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在全球刮起了一股旋风,哈迷连夜排队购买系列书,观看系列电影,建立哈利・波特爱好者网站,英语中由此诞生了一个形容该现象的新词“Potterhead”,其中“head”应取“狂热爱好者”之意,因此这个词就是“波特迷”的意思。中文在翻译这一词语时,有一个非常传神的译文――“哈密瓜”。 “哈”指“哈利・波特”,“密”指的是“迷”,“瓜”和“球形头”不谋而合,可谓形意俱备,一箭双雕。

综上所述,双关语是语言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充满了谐趣。双关语的翻译需要译者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以达到两种语言表达效果的对等。英语爱好者在平时不妨多关注周围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词语,时常开动脑筋,尝试“译”箭双雕,译出双关语的神韵。

上一篇:Transtown 译言堂(9):Concert 演唱会 下一篇:学英语与学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