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的“起承转合”与“起承开合”

时间:2022-10-23 08:20:06

武式太极拳动作简洁紧凑、小巧灵活、虚实分明、连续顺随,讲究意、气、力与拳势的相互融合,是一种集技击、健身、修身养为一体的太极拳式,尤其是它的理论研究方面,内容博大精深,与太极拳练习丝丝相扣,故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推崇。

武式太极拳鼻祖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论述了太极拳的“起、承、转、合”,而到武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郝为桢,便将拳论中的“起、承、转、合”演变为“起、承、开、合”。此后,人们也将武式太极拳称为“开合太极拳”,或称“郝式太极拳”。

武禹襄先后从杨禄禅、陈清平两位大师处学得太极拳艺后,又根据其兄武澄清所赠王宗岳《太极拳论》,创编了一套独具风格的太极拳式套路,且发展了太极拳理论研究,“起、承、转、合”就是他在太极拳研究中的一大创举,他在《十三势说略》中讲到:“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继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

“起、承、转、合”原是科举时代士子赋诗和做八股文的要求,是昔日儒生们常用的术语。词典中对“起、承、转、合”的解释是:“旧时写文章用的行文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正面反面立论,‘合’是全文的结尾,拍合起始所提出的问题。泛指文章作法,也比喻固定呆板的公式。”另外,旧时写毛笔字也讲求“起、承、转、合”,以写笔画横“一”为例:落笔为“起”,运笔为“承”,将至收笔时略顿笔为“转”,收笔藏锋为“合”。

武禹襄身出书香门第,因此,将写文章和毛笔字所用的“起、承、转、合”格式运用到太极拳的创编和太极拳理论的研究中,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创举。

继武禹襄拳谱“起、承、转、合”之后,第三代传人郝为桢又将其发展为“起、承、开、合”。

郝为桢从学于武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畲。得其衣钵后,他在精通武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又与近亲杨班侯(杨班侯继配郝氏系郝为桢近亲)学得一套自己喜爱的杨式太极拳小架。

杨式太极拳小架特点是姿势高、速度慢、动作幅度小,故称小架。其名称顺序虽然与武式太极拳拳架接近,但从中增加了六十多个“开合”动作,整个套路中两手掌始终似抱球运动,从表面看,架势较小,速度较慢,然其内涵却有质的飞跃,使太极十三势在此拳架中前后穿插练习,但主要以练十三势中的“开合”为主,一旦功力成就,技法娴熟,由此进入炼神还虚阶段。亦即由抬功、劲功进入气功阶段,真正将阴阳、刚柔、虚实、动静、蓄发、体用合为一体,乃至无形无象,全身透空,纯任自然之境。故此,该架被历代传人视为珍宝,即便是入门弟子也要严格择人而传。拳谱中歌诀日:“往用柔来弓用刚,刚柔相济阴阳彰,开是内弓合外发,背丝缠丝更生香”。通过演练体会,郝为桢就将“开合”加进了武式太极拳中,使武式太极拳又得到了一次飞跃性的发展。

郝为桢之子郝月如在《武式太极拳行功走架要言》中对“起、承、开、合”是这样叙述的:“太极拳走架,每一架式分四个动作:第一个动作是‘起’(如‘左懒扎衣’第一式);第二个动作是‘承’(如‘左懒扎衣’第二式);第三个动作是‘开’,也是即是发(如‘左懒扎衣’第三式);第四个动作是‘合’,也即是收,收是蓄的意思(如‘左懒扎衣’第四式)。但不是呆板的,有开中寓合,有合之再合,所谓不丢不顶,处处恰当也。”

郝为真之孙郝少如在《武式太极拳说明》中述“由于武式太极拳用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串始终。因此,所有的动作都是按照四个要领来编排的,以四个动作做为一个起承开合的节序,节序大都是由一个拳式构成的,如‘左懒扎衣’式有四动,成为一个节序;但也有两三个或四五个拳式结成一个节序的,如拳式中第四式‘单鞭’和第五式‘提手上势’就是合并之后,编为四动,作为一个节序的。”

武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畲对“开合”也有专门的论述:“气向下沉,由两臂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行于脊骨,布于两臂,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

“起、承、开、合”虽为四字,但不可断开来练,行功走架时要用意而不用力,一丝不苟,每一个动作的结束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整个套路演练起来自始至终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由“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身动,由内及外,以外引内,最后达到内外相合,表里一致,循此不断前进,当可越练越精,攀登上太极拳的新高峰。

上一篇:八极拳基功 下一篇:质疑“拳禅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