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和我有点拘谨

时间:2022-10-23 05:44:34

名人简介:姚滨,1957年4月出生,哈尔滨市人。1986年起担任国家队双人滑教练,先后培养出20余名取得国内外各级比赛冠军的一大批优秀双人滑、单人滑选手,在国际花样滑冰界产生了巨大影响。2004年,姚滨获得美国权威杂志《国际花样滑冰》评选的代表最佳教练荣誉的2004年学院奖,同年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花样滑冰年度最佳教练员。2006年,姚滨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我儿子叫姚远。他妈妈进医院产房时,我还远在北京,带着队员们训练。等我坐火车赶回哈尔滨时,儿子已在医院育儿房里待了三天了,于是我给他取了这个“远”字。

“远”,正是这么多年来我跟家人的写照。从1986年首次建立花样滑冰国家队,我任教练以来,我与家人就处在两地分居的状态,赡养老人、抚养孩子、主持家务都是我爱人曹桂凤一人忙活。

对于一个负责任的男人来说,我不是不知道一个女人照顾一家老小的苦,但我实在顾不上。从当上双人滑教练那天起,我心里就埋藏着一个愿望:亲手培养出中国的世界冠军。这愿望,来自我当运动员时的挫败经历。我曾作为国内最好的选手,五次参加世锦赛,两次参加奥运会,都是最后一名!这深深也刺激了我。

申雪/赵宏博是我培养的第六对选手。1999年3月,在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上,申雪和赵宏博获得了银牌,这是中国选手在世锦赛历史上取得的最好成绩。

那一年,也是我跟家^两地分居的第10个年头。儿子都13岁了。这一年春天,我和儿子在北京团聚了。儿子考上了清华附中。然而,我生活的主要内容依然是比赛和连续不断的训练。他的到来,只是给我的生活旋律里加了一个小小的变奏――如果没有出国比赛任务,周五晚上我会开车把他接到首体我的宿舍,然后他忙他的,我忙我的,周日再把他送回去。我们彼此依然没有走入对方的生活。

十年天各一方造成的距离感不是短时间能消除的。父子相处,我能感受到儿子身上那种拘束感。我也一样,跟儿子交流远没有跟队员交流来得顺畅――我带宏博已经18年,带小雪也15年了,我对他们的了解和默契远远超过我对我儿子。

我和儿子独处的时间更多的是在车里,―般都是我主动找话题。我们之间的对话经常是这样的:“最近学习怎么样?”“挺好。”“生活方面呢?”“挺好”“别的呢?”“也挺好”。

儿子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曾经接受过一次采访,他说长这么大,印象中全家在一起吃饭不超过五次。他还说了一个数字,让我沉思良久。他说他还记得我一共拍过三次他的肩。但让我欣慰的是,在儿子心目中,我的形象是相当高大的。他上初中二年级时,语文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我眼里的他》,要求写身边的人,儿子写了我。

没有一个父亲愿意和家人分开,他也一样。每次从北京打来电话,嘱咐的都是那句话:‘要听话,别惹妈妈、姥姥生气,好好学习……’虽然我有些埋怨他,可是最终还是理解了他,因为他承受着比我大几十倍的痛苦。

10岁时,我撞倒了班里的某位同学,结果那小于捧着膝盖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就为这事,老师找来了我爸(那天他恰好放假),他先领着那个哭哭啼啼的同学去了医院,让我胆战心惊地在学校收发室等着。一个多小时后他回来了,只是平淡地过来弹了我一个脑瓜崩,说:‘你怎么净惹事,撞坏了人就得负责,就得领人去看病!你以后可别像他那样,疼点儿就嗷嗷喊叫。’虽然是短短的几句话,却告诉了我做人的原则:要负责任、要坚强。

“任何人都会想家,他也不例外。在一次电视节目上,他讲了几句话,最后一句是:‘我想我儿子。’他平静的表情,沉重的语调,让我再也抑制不住感情,流下了眼泪。如果每个人都有弱点,那他的弱点就是我,再钢的男人也有柔的一面。”

这篇文章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里展览。我也把它扫描下来,永久地保存在我的电脑里,带在身边。我觉得这是一个父亲能得到的最好的评语。

我爱人也是滑冰运动员出身,她非常理解我对事业的那种热爱和执著。但越是这样,我越觉得亏欠她太多。今年4月我过了50岁生日,五十知天命,我所求无多。―是希望自己的身体好点,能再给中国的双人滑多出把力;二就是弥补家人了,年纪越大,这种亲情的需求就越强烈。我希望退休了能跟妻子去旅游,满世界走走,弥补我对她这么多年来的亏欠。

上一篇:公共场所病菌最多地方排名等九则 下一篇:安徽出了个高考镇,遭遇变故的儿子考上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