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县霞山古建筑群调研报告

时间:2022-10-23 04:45:08

开化县霞山古建筑群调研报告

【摘要】:通过对开化县霞山古建筑群的深入调研,介绍了这一古建筑群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和现今保存保护情况及其历史价值。仔细分析了霞山古建筑群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霞山古建筑群今后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的建议。

【关键词】:开化县;霞山;古建筑群;保护;利用;建议

Abstract: This paper research the county Xiashan ancient buildings, introduced the ancient architectural complex in geographical locati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conservation and its historical value. Careful analyzes Xiashan ancient building protection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utilization, and the Xiashan ancient building group futur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Key words: Kaihua County; Xiashan; ancient buildings; protection; utilization;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4-0020-02

1、霞山古建筑群基本概况

1.1地理位置

霞山古建筑群位于浙江省开化县马金镇霞山村。马金镇是钱塘江源头,镇东北与淳安千岛湖接壤,西南与江西三清山相通,西北与安徽黄山毗邻,位于浙皖赣三省旅游的金三角地带。205国道、衢淳线省道及黄衢南高速公路横贯其中,是浙西通往皖赣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独特。

1.2历史背景

霞山的祖先因战乱走歙尾之道经丹山迁于此地,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发展成一个商贸兴隆、经济发达的大村落,据《汪氏会修宗谱》和《郑氏宗谱》记载,明成化年间大学士商辂回乡省亲途经霞山,举目望去“四里长街灯火通明,十里木排不见水道”。从霞田的石撞岭起步入青云庙,攀上观音岩可一览霞山及至马金镇全景,其间有叮当洞、猪母洞、石龙、石眼,风光绮丽,使人留恋忘返;越过213级石台阶,进入霞田村,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片硕大无比的古樟和雄伟古朴的槐里堂,转辗于民间古居,嬉戏于源头之水,好不快哉;不出两百米,霞山古钟楼的钟声伴着学子的书声,幽幽传来,尽目望去皆是古民居升起的缕缕炊烟,迎面而来的古街道上踩着高跷、骑着竹马的迎灯队伍;聆听商大学士“爱亲者不敢慢于人,敬亲者不敢悔于人”的谆谆教诲,领略一番清泉汩汩,小虾戏水的清净;看看济惠桥、涌莲桥下渐渐远去的江水,摸摸码头石上曾拴过多少船只、木排的铁锁石眼;在烈士墓前缅怀一番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走一走那曲径通幽、纵横交错的小巷;沿着杂草纵生的古栈道登上岩石遍布的石川、石柱,转到祝家渡、祝家桥,一路上大小岩石千奇百怪,如龟蛇把门、双柱擎天、千人朝拜、飞马抛剑、起轿掷印等,每一个自然景观都伴随着一个古老的传说,给这些秀丽的山水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2、霞山古建筑群保存保护情况及其历史价值

2.1霞山古建筑群情况

(1)全镇共有明清(包括民国初年)民居建筑361幢,总面积29342平方米,基本集中在霞山村、霞田村和石柱村。霞山村有古民居212幢,其中保存完整的有108幢;霞田村有古民居32幢,其中明代建筑3幢;石柱村有古民居18幢,多为明代建筑。霞山的古民居受徽派建筑影响,多为三合院、四合院,布局对称,进深较大,院落较小,门楼上有砖雕,房子正面很少开窗口,山墙较为突出,底下有角石,三架梁的瓜柱下截为鹰咀形,有牛腿雀替,用木料较多,断面较大,栏杆与窗棂都做得较为精致,更为突出的是,沿溪而建的40余幢民居格式皆为外店内居,下店上居,标有“花酒发兑,南货贡面”、“酒坊茶馆、南北布疋”等字样的招牌比比皆是,肉铺的木樽、米店的售货窗口、梁下雕灯笼也都历历在目,形成一条长达三百多米,风格鲜明的徽派建筑老街。码头巨石上用以拴船只木排的铁锁、眼孔还清晰可见,两条长一百多米,由7根12公分圆木并排,22块桥板组成的浮桥仍静静地跨在江面上,向人们诉说着霞山昔日的繁华。

(2)全镇现存祠堂、议事厅十二幢,皆为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其中霞山“汪氏宗祠(含启瑞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爱敬堂、永锡堂、钟楼、霞山烈士墓四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A、汪氏宗祠始建于元朝至元庚年(1280年),面积达1282平方米,重檐翘角,巍峨壮观,雕梁画栋、描金绘彩、牛腿雀替雕刻精细,每幅雕刻代表了一个戏剧场景,祠外空地植槐故又名“槐里堂”,内有戏台、大厅、后堂三进,大门外有对旗杆墩,为大清举人汪云鹤所树,槐里堂几经损毁,几经修复,最后一次重修自光绪二十九年至民国六年,历时十五年,现存的“汪氏宗祠”和“槐里堂”匾额是民国元老于右任手书。该祠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历时之悠久、保存之完整,实属罕见。

B、爱敬堂于明正统乙丑年(1445年)始建,共三进,总面积1050平方米,后堂天井三面青石护栏,双抱鼓石,清泉汩汩,常年不断,有小虾游戏其间,令人称奇。明荣禄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商辂亲笔提名“爱敬堂”并留下一段佳话。

C、现存古钟楼二座,保存完好的一座,位于霞山村村口,五脊重檐式歇山顶,正脊中二只兽,正吻(鱼翻尾),滴水瓦当、楼回字形,上五架穿斗式、搁板井字三角形,周围栏杆檐柱和垂莲柱,三层木结构,建筑面积108平方米,三层中梁悬挂一口明弘治铭文大钟,该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一庵堂与钟楼同时建造,古诗《集书生》云“钟声包书声,女莫伴歌声”,现在庵堂的位置已改建成学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仍然存在。

霞山村一大祠堂,占地面积1840㎡,于70年代烧毁,现四周墙仍在,门面砖雕保存完好,内柱础、覆盆尚存,平面分布保存依旧。

2.2建筑特色

霞山自宋代属古徽州,建筑风格多为徽派,粉墙玄瓦,马头翘角,错落有致。门楼、门枋有砖雕并辅以壁画,花腿雀替,花格窗棂皆修饰得玲珑剔透,鬼斧神工。除大量小巧精细的民居外,较大型的建筑有爱敬堂、永锡堂、钟鼓楼、汪氏宗祠及郑宅等,其中霞田汪氏宗祠建筑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三进,各有天井,戏台牌楼式,雕刻精细,气势雄伟,另有大木材商郑松如故居(郑宅)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保存完整的有1500多平方米,分中堂、前厅、书房、后花园、水榭、落桥厅等七部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3民俗风情

全镇五大姓氏现存宗谱六部,较为完整地记录了霞山一千多年来的历史,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财富。从宗谱的记载和民间传说中可以看出,昔日的霞山商贸兴隆、经济发达、重视教育、人才辈出。逢年过节,迎龙灯舞草龙、踩高跷骑竹马的风俗也遗留至今。现全镇还保存着一支16人的高跷竹马队伍,一条由每户出一板的板龙,元宵节和农闲时村民自娱自乐,曾多次参加县元宵节、三边艺术节等大型活动。

3、霞山古建筑群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1群众保护意识不够。开化县霞山古建筑群的建筑属徽派建筑,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宏大、范围之集中、建筑之精美在浙西是十分罕见的。它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记录了一个个历史画面,是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由于岁月的侵蚀以及各种历史原因,许多文物流失了,许多古建筑改变了原貌,许多人文景观被人为地破坏。加上江南气候湿润,许多民居中的梁、柱以及雕刻精细的牛腿雀替腐烂严重。若我们不加大保护力度,不久的将来便会失去这批珍贵的历史遗产。

3.2保护资金不足。近年来,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现已投入一百多万元。但是由于我县地处浙西偏远山区,属于浙江省的省级贫困县之一,经济力量薄弱。

4、霞山古建筑群今后的保护和发展建议

4.1提高公众意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单靠文物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依靠公众参与是当务之急。必须加大对国家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和文物保护意识。

4.2创新发展模式。在统筹发展上,将古建筑群保护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在经费投入上,一是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的要求,逐年加大县级财政对文物事业和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二是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政府可考虑设立文物保护与发展基金,促进文物保护模式的多样化。三是对一些旅游观光条件成熟的古建筑进行开放,然后提取适当比例的门票收入用于古建筑群保护。

4.3坚持依法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制定出台本县文物保护和管理的相关规定、办法,使古建筑群保护更加法制化、规范化。4.4建立应急机制。为解决急需抢救性和搬迁性保护问题,使一些重点古建筑得到应急保护,应建立文物保护应急管理机制,责任分解细化落实到单位到人头,做到各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使有可能毁坏倒塌的古建筑万无一失。4.5强化行政执法。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加大文物保护的行政执法力度。二是在城镇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中依法遵循文物工作方针,确保规划建设对古建筑群不造成损害。三是加大对阻扰、破坏古建筑群保护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做到依法查处、严厉打击。

5、结束语

古建筑大多蕴藏着无数的历史故事,能陶冶人的情操,启迪、净化人的思想,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融的重要载体。应把握好主要与次要、重点与全面的关系,找准古建筑群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切入点,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开发,使古建筑群这一“国宝”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开化县霞山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项目可行性报告》吴德良等,浙江省开化县文化局

[2]《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研究》邵龙飞,规划师,2003(1)

[3]《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杨林兴、樊婴等,成都行政学院院报

上一篇:黄土地区“弹簧土"的成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下一篇:关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现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