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开塞露灌肠缓解剖宫产术后便秘的观察

时间:2022-10-23 04:40:46

改良开塞露灌肠缓解剖宫产术后便秘的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改良开塞露灌肠缓解剖宫产术后便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剖宫产术后3 d未排便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使用传统开塞露纳肛法,改良组使用改良开塞露灌肠法,分别观察比较两组产妇排便率、排便时间、满意度及药液外溢率。结果:改良组较传统组排便率高,排便快、产妇满意度高、药液外溢率低(P

【关键词】 改良开塞露灌肠; 剖腹产; 便秘

中图分类号 R719.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8-0107-02

doi:10.14033/ki.cfmr.2016.8.060

剖宫产可解除孕产妇及胎儿危急情况,降低母婴病死率。但剖宫产术后并发症越来越多,便秘是剖宫产术后常见护理问题。中医理论认为剖宫产术后产妇因手术创伤,元气大伤,气血亏虚,气滞血瘀,致脏腑功能失调,肠道气机不利,气血郁闭。又因术后气血两虚,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则津液枯少,不能滋润大肠,致使术后出现不规则的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排便延迟,影响产妇睡眠、机体恢复及乳汁分泌。用传统开塞露纳肠有些产妇并不能得到解除便秘的目的,对2014年10月-2015年6月收治的50例剖宫产术后3 d未排便的产妇采取改良开塞露灌肠,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0月-2015年6月剖宫产分娩的产妇中术后3 d未解大便的产妇100例,年龄20~38岁,平均27.0岁,初产妇43例,经产妇30例,瘢痕子宫27例,术后使用镇痛泵96例,均无开塞露灌肠禁忌证,随机分为传统组及改良组,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术后6 h产妇生命体征平稳后予以半卧位,指导进食流质,忌甜、腻、产气食物,少量多餐。告知产妇尽量少,闭嘴用鼻子呼吸,以防止空气吸入。如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让产妇做适量的床上活动。给予心理支持,消除紧张情绪。

1.2.2 用物准备 开塞露40 ml,一次性50 ml注射器一支,一次性中单一张,无菌手套一付,一次性吸痰管一根,剪刀一把,石蜡油棉球2个,纱布2块,大便器一个

1.2.3 操作方法 传统组实施常规护理,按照开塞露说明书上要求进行传统开塞露纳肠法。改良组实施常规护理,采用改良开塞露灌肠法。操作前做好解释工作,讲解灌肠的方法,交代注意事项取得产妇配合。让产妇排小便,取左侧卧位,脱裤至膝盖,双腿蜷曲,臀部尽量靠近床沿,将产妇臀部抬高15~20 cm,臀下垫一次性中单,按医嘱用一次性50 ml注射器抽取开塞露药液40 ml,然后将针头丢弃,将注射器连接一次性14号吸痰管末端,用石蜡油棉球充分吸痰管前端20~25 cm,排尽吸痰管内的空气,嘱产妇放松,用纱布捏吸痰管前端,轻轻插入约20 cm,缓慢注入开塞露,然后用注射器抽取10 ml温开水,将管内存留的药液全部注入,边注边缓慢退出吸痰管,切忌快速拔出,以免药液流出。用纱布轻轻按揉肛周肌肉3~5 min,让产妇深呼吸,尽量保留15~30 min后再自行排便。

1.3 评估方法及观察指标

肠蠕动评估:术后次日起06∶00、13∶00、18∶00、22∶00分4次进行腹部听诊,首次听到肠鸣音,记录肠蠕动恢复时间;排气评估:记录产妇自觉排气的开始时间。通过调查问卷显示,满分为100分,≥85分为非常满意,≥70分为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排便及药液外溢情况比较

传统组排便率明显低于改良组,药液外溢率较改良组高,两组产妇排便率、药液外溢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产妇肠鸣音恢复时间及排气、排便时间比较

传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长于改良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产妇满意度比较

改良组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护理工作内涵在不断转变,护理人员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改变传统的护理模式,以人为本的内涵是指人文精神,体现在护理服务中是指以患者为主体,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实施各项护理操作[2]。更新服务理念,提高业务水平和满意度,减少和避免并发症发生,是我们护理人员的追求。便秘指排便频率减少,一周内排便次数少于2~3次,排便困难,大便干结[3]。由于手术过程中品的副作用,器械对腹腔脏器的无力刺激,以及患者精神紧张,产生恐惧心理,易导致胃肠功能失调,气机郁滞,水液内停,排气障碍[4]。

术后引起便秘的因素:(1)手术中对腹腔器官的干扰,虽然没有对肠道造成直接损伤,但胃肠会受到刺激,产生应激反应,导致正常胃肠功能改变。(2)手术物的应用使胃肠蠕动受到抑制,术后镇痛药物的应用进一步了延缓胃肠蠕动。(3)术后卧床,活动减少,使胃肠蠕动减慢,滞留在肠腔内的粪便,因腐败作用产生过多的气体而不能排出。(4)术前常规禁食8 h,术后6 h进食流质,进食量少,膳食中缺少粗纤维素的食物,不能刺激大肠蠕动。(5)术后由于刀口疼痛,产妇,说过多的话,有的甚至抽泣,可咽入大量不被肠黏膜吸收的气体而加重腹胀。(6)排便方式及环境的改变。蹲位排便能形成最大的腹腔压力并可利用重力排便,而床上排便只能依靠深吸气增加腹压,排便时腹腔压力小,同时排便环境的改变,产妇不适应,不习惯床上排便,导致产妇有意识地抑制便意,使整个结肠的活动受到抑制,引起排便反射的刺激减弱或消失而致便秘。

开塞露是溶液性泻剂,主要成分是甘油(55%),山梨醇(45%~55%),硫酸镁(10%),pH值为6.25,主要作用机理是,当直肠内压力>7.3 kPa时,直肠感受器兴奋。使用开塞露

40 ml,可对直肠形成足够的压力,通过神经反射,产生便意,引起排便反射[5]。开塞露还可以软化大便,肠壁,刺激肠蠕动从而促进排便。便秘患者大便多聚集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直肠的长度是12~15 cm,乙状结肠全长40 cm。传统开塞露纳肠法,由于减去开塞露顶端的开塞露制剂的导管粗糙,容易损伤肛肠黏膜,引起出血,增加感染率,增加产妇痛苦,同时开塞露导管硬且短,仅有3~4 cm,只到达直肠,药液容易溢出,特别是括约肌松驰和失控的产妇药液流失多,因此通便的效果差,有效率仅为59.38%[6]。然而,改良开塞露灌肠法插入深度达20~25 cm,使开塞露可以达到乙状结肠深部,灌肠液量少(仅仅50 ml),降低了直肠感受器刺激强度,使药液不易外溢,同时在肠腔存留时间长,能有很好的软化大便,刺激肠蠕动作用。 综上所述,改良开塞露灌肠操作简单,取材方便,护理人员容易掌握,大大减轻了产妇痛苦,易于接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灌肠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元芝.品管圈在医院优质服务质量持续改进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18):100-102.

[2]陈友红,王茹春.以人为本的护理方法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抢救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0,50(12):28.

[3]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刘春华,孙春红,马保贤.艾灸治疗术后腹胀[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3):163.

[5]海波,杜美芳,邹月珍,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开塞露预防便秘的不同给药时机与部位的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1(14):1304-1305.

[6]田轶.两种不同方法注入开塞露保留灌肠治疗卧位患者便秘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2010,12(12):115-116.

(收稿日期:2015-11-10)

上一篇:外伤性肝损伤60例非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下一篇: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中不良反应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