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文肉瘤5例影像误诊分析

时间:2022-10-23 02:35:49

尤文肉瘤5例影像误诊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尤文肉瘤的误诊原因,以期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尤文肉瘤误诊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股骨2例,肩胛骨1例,髂骨1例,距骨1例,除1例股骨未行MRI检查,其余4例均行X线、CT、MRI检查。结果:2例股骨误诊为骨髓炎,1例距骨误诊为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肩胛骨误诊为骨淋巴瘤,1例髂骨误诊为骨肉瘤。主要征象包括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等。结论:骨尤文肉瘤随发病部位的不同,其影像学表现差异较大和无显著特征性,因而影像学误诊率较高,扩宽认识和结合临床、病理综合分析对提高诊断有帮助。

关键词 尤文肉瘤误诊X线CTMRI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年龄4~27岁;病程4个月~2年,病灶均为单发。其中股骨2例,肩胛骨1例,髂骨1例,距骨1例。

主要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进行性疼痛并伴有生长较快的肿块,软组织肿胀明显,跛行或患肢运动功能障碍,伴有低热或食欲不振、白细胞增多等。

方法:5例均摄患部X线平片和CT平扫,1例4岁股骨患者未做MRI和CT未做增强检查,其余4例均做MRI或CT平扫加增强检查。

结果

误诊的病种:2例股骨误诊为骨髓炎,1例距骨误诊为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肩胛骨误诊为淋巴瘤,1例髂骨误诊为骨肉瘤。

主要影像学表现:①股骨2例:1例股骨远干骺端发病,就诊第1个月X线未见骨质异常,CT示髓腔略膨胀,骨皮质破坏变薄,少量骨膜反应致密连续(图1a);第2个月,CT示骨皮质菲薄和断续,葱皮样骨膜反应排列不光整、塑形差并有破坏,密度尚致密(图1b);第3个月,CT示破坏的骨皮质、骨膜反应骨密度不协调性减低,骨膜反应的形态大部分消失,前后codman三角形成,并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图1c)。1例股骨干中上段发病,X线髓腔模糊、密度不均匀,骨皮质破坏中断,葱皮样骨膜反应不均匀和不连续,CT示骨皮质广泛边缘模糊的溶骨性破坏和中断缺如,密度不均匀。骨膜反应排列不规整,间隙不等宽,无增厚或融合,密度极不均匀。MRI示髓腔内T1/T2混杂信号,水肿明显并见多个子灶。STIR示软组织肿块与髓内病变范围一致,增强软组织肿块明显强化。②距骨1例:X线表现为距骨密度不均匀,关节周围软组织层次不清楚。CT示距骨界限清楚的溶骨性破坏,周围伴有多个斑片状、穿凿状界限清楚的破坏灶,骨破坏不成比例或不协调,有不完整的高密度硬化边,中心低密度钙化灶(图2)。MRI示骨破坏区内不均匀等或长T1、长T2信号,STIR高信号,增强骨破坏区肿瘤明显强化,并见肿块局限入距跟关节内。③肩胛骨1例:X线、CT显示肩胛骨体广泛溶骨性或泡沫状破坏,伴随棉絮状低密度残存骨和肿瘤骨形成。周围软组织显著肿胀,内见实性软组织肿块和片状、蜂房状坏死灶。增强肿瘤实质明显强化(图3)。MRI软组织显著肿胀,软组织肿块呈等/长T1、长T2混杂信号,实质明显强化,肿瘤骨均为低信号,STIR显示肿瘤范围较大。④髂骨1例:X线表现为左侧髂骨大片状骨密度增高。CT示髂骨边缘不规整的骨质增生硬化,内呈板障状,患骨与邻近骨质分界清楚。外侧纵行片状骨质化,与髂骨宽基底连接,且境界清楚。灶周未见有强化的软组织肿块征象。MRI患骨在T1/T2呈等或低不均匀信号,边缘肿瘤骨与正常骨质信号相近,平扫和增强亦未见软组织肿块,STIR示相邻臀肌片状高信号水肿灶(图4)。

讨论

主要影像学特征性表现:①长骨:早期受累的髓腔中心呈斑点状或斑片状、筛孔状、鼠咬状溶骨性破坏,破坏区界限不清,一般没有骨质硬化,即使有,也与骨破坏是不成比例或不协调的[1]。骨干呈梭形膨胀。后期病变沿骨之长轴广泛蔓延,并由内向外迅速溶骨破坏。随病程进展,病变区溶骨破坏逐渐增多和范围明显扩大,并逐渐出现骨膜反应。骨膜反应多呈葱皮样表现,密度低和不均匀,其塑形差、排列不规整、无融合或增厚,少数放疗后层状骨膜反应粗而致密、边缘清。骨膜反应常被肿瘤突破形成特征性的Codman三角。肿瘤早期即可侵入软组织,形成不清晰的肿块,伴软组织弥漫性肿胀。

图1a为就诊第1个月:骨皮质破坏变薄,密度尚均匀,少量骨膜反应致密连续;图1b:骨皮质菲薄和断续,葱皮样骨膜反应排列不光整、塑形差并不连续,密度尚致密;图1c:骨皮质模糊、消失,以及骨膜反应性骨密度不协调性减低,其形态大部分消失,前后codman三角形成,明显软组织肿块。

软组织肿块轴向一般与破坏骨相一致,也可为分叶状较大肿块,在CT上肿块多等于骨质破坏范围,在MRI上多与髓内病变范围一致,也可表现为小破坏大肿块或超过髓内病变的范围。增强扫描显著强化并可见多而粗大的血管。②骨盆和肩胛骨:骨质破坏可呈圆形或椭圆形,可呈斑片状或泡沫状破坏区,或表现为增生硬化,或以膨胀性溶骨性破坏为主[2]。在破坏灶内可出现棉絮状瘤骨,部分病例有少量钙化斑点。骨膜反应呈分层状或放射状骨针形成,与长骨骨膜反应改变相似。常伴有软组织肿块和明显软组织水肿。③不规则骨:骨质可表现为广泛的溶骨性破坏,远较瘤骨形成和骨膜反应异常出现早且严重[3]。一般少出现骨膜反应。也可表现为边缘清晰或有硬化边的限局性骨质破坏,硬化边常不完整。病灶内可伴有瘤骨形成,但骨密度低,与骨质破坏程度不成比例。肿瘤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由内破坏骨质向外突出形成软组织肿块,因受关节等限制肿块相对较小。周围关节内可有积液。

误诊对比分析:①化脓性骨髓炎:起病急骤,多伴有寒战高热,局部红肿、热、痛较尤文肉瘤明显,疼痛持续时间短和夜间不加重。长骨以干骺端多发。髓腔内多有死骨,其密度一般较高或有骨纹理。骨膜反应规整连续、密度均匀,可有髓内骨膜增生或骨化致髓腔狭窄的特征,但尤文肉瘤放疗后具相似表现,难以鉴别。软组织肿胀出现较尤文肉瘤早和范围更广,肌肉束间脂肪层或筋膜间隙移位、模糊或消失[4]。脓肿样囊腔在MRI上有特性,DWI显著高信号。软组织瘘道、骨性窦道等具特征性。其对抗炎治疗效果明显,尤文肉瘤对放疗极敏感。

②骨肉瘤:全身情况早期较好,临床以疼痛为主、夜间重。膝关节周围骨好发。溶骨性骨肉瘤呈溶冰状骨质破,有较宽的移行带。骨质破坏区和软组织肿块内常有明显瘤骨形成或瘤软骨钙化[5],尤文肉瘤少有。骨膜反应的大小、形态常不一致,常见Codman三角及放射状骨针改变,尤文肉瘤葱皮样骨膜反应具特征性。扁骨骨肉瘤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和增生硬化并存。尤文肉瘤化疗后,骨质增生硬化难与成骨性骨肉瘤鉴别,但前者化疗后软组织肿块可明显缩小甚至消失,骨肉瘤没有。③骨淋巴瘤:发病年龄多于30岁以上,病程较长,其极不相称的影像学骨质破坏严重但临床症状较轻较具特征性。弥漫性溶骨破坏的边缘或其中散在分布的骨质增生硬化,并有较宽的移行带。骨膜反应少见。软组织肿块局限均匀,少见瘤骨形成。软组织肿胀程度轻。尤文肉瘤进行性溶骨破坏,边缘模糊无移行带,骨皮质破坏消失,无增生硬化,可见小破坏但软组织肿块明显,而且常伴坏死、出血征象。MRI显示骨髓内显著水肿和可伴随多发子灶。④嗜酸性肉芽肿:病程较长。临床亦具有骨破坏明显而临床症状较轻的特点,并具有自限自愈和病变可多发的特征。多呈囊样膨胀性骨质破坏。早中期溶骨状破坏的边缘模糊,但随病情逐渐清晰锐利,多数有完整硬化边,病灶内可见锐硬交错的骨嵴。特有的“小钻孔样骨质破坏”[6],边缘锐利清晰。破坏骨、残留骨、反应骨密度常均匀一致,骨皮质常随病程逐渐修复增厚。骨膜反应或骨化完整成熟、融合状,多层之间或与骨皮质之间有均匀透亮线,没有放射状骨针。软组织肿胀和肿块界限光整,密度较均匀,肿块薄套袖状包绕骨质破坏区。尤文肉瘤多呈进行性骨质破坏,且破坏骨和反应骨极不成熟,密度极不协调。瘤周围穿凿样骨破坏一般边缘模糊、密度较低。可伴Codman三角及垂直状骨针。肿瘤突破骨质向外形成的软组织肿块占优于一侧,界限不规整,常见坏死、出血、钙化。

参考文献

1林明祥,刘杰,姚占成,等.骨嗜酸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J].医学影像杂志,2007,17(11).

2李丹,陈伟,王健.肩关节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9):1332—1333.

3陈山川,文星,李乐宝,等.跟骨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0):90—92.

4白荣杰,程晓光,顾翔,等.不典型骨髓炎的X线、CT和MR影像比较分析.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19(7):488—492.

5梁丽宁,成官迅,张静,等.尤文氏肉瘤的影像学诊断[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8).

6崔法,崔敏毅.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诊断,2006,15(6).

上一篇:探讨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心功能的... 下一篇:腹腔镜下腹部外科手术的护理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