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0-23 12:32:41

宁国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 要:通过对宁国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制约因素,并结合宁国市蔬菜生产、供应的实际,提出了下一步在城市发展中加快城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宁国市;“菜篮子”工程;现状与问题;对策建议

“菜篮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多年来,宁国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菜篮子”工程作为安定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千方百计地保障市场供应和稳定市场价格,取得了较好成效。

1 宁国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现状

宁国市在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中,将蔬菜产业纳入全市农业产业化五大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有力地推进了蔬菜产业发展,近3 a来先后兑现奖励100余万。2012年将蔬菜基地建设列入市本级民生工程予以资金扶持。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菜篮子”商品生产持续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品种丰富多彩,市场繁荣稳定。

1.1 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实现商品蔬菜播种面积约1 300 hm2,食用菌产量1 500万袋,高山瓜菜播种面积约200 hm2,西甜瓜播种面积约333.3 hm2。年产鲜笋约9万 t,山野菜5 000 t;生猪饲养量32.7万头,家禽饲养量3 420万羽,水产放养面积达4 800 hm2(其中名特优良种养殖面积1 000 hm2)。实现商品蔬菜产量

5.6万 t,肉类总产量61 150 t,水产品产量5 500 t,比2005年分别增长22.4%、19.6%、22.2%。

1.2 特色发展突出,品牌效益凸显

在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中,紧紧围绕“保供增收”的目标,发挥资源、区位与生态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樱桃谷鸭、三黄鸡、高温香菇、高山蔬菜及竹笋、山野菜等产品成功打入苏浙沪等市场,部分产品还出口到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不仅丰富了城市“菜篮子”,还增加了地方农民收入。

1.3 组织化推动有力,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

全市有 7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投入蔬菜种植,水产、畜禽养殖及运销活动,在组织产品生产、销售及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53家龙头企业投入“菜篮子”产品生产、运销与精深加工,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8家,市级

13家。

1.4 标准化生产强力推进,生态安全“菜篮子”得到保障

通过科技助推标准化,积极实施蔬菜标准园、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区、水产健康养殖场等标准化基地创建工作,建立各类标准化示范区40多个,其中省级以上标准化基地3个(三黄鸡养殖标准化示范区、樱桃谷鸭标准化示范区、南美白对虾标准化生产基地)。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从农业投入品、生产监督、动物检疫与产品检测等重点环节,为“菜篮子”产品流向餐桌构筑多道屏障,近年来,全市蔬菜农残检测合格率均在98%以上。有机蔬菜、有机猪、有机鸡蛋、有机鱼等有机“菜篮子”产品生产及认证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的“菜篮子”产品8个,绿色食品19个,有机产品14个。

1.5 市场建设取得成效,营销方式加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完善了大华市场交易功能,改扩建了中心农贸市场,新建和改建了一批室内零售菜市场,农产品集聚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菜篮子”生鲜超市、专卖店和配送中心等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全市已建立生鲜超市、生鲜专柜和专卖店12家,定点屠宰5处,取消一批小作坊豆腐加工厂,投资2 000余万元建设的标准化金山豆制品加工厂已投入运营,市民购物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1.6 政策调控充实完善,市场监控更加科学

建立健全了“菜篮子”工程组织领导机构,继续实行市长负责制;制定了物价、畜禽疫病及“菜篮子”食品安全等应急预案,确保淡季、灾期和节日市场稳定供应与消费安全;出台了若干优惠扶持政策,为引导“菜篮子”商品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 宁国市“菜篮子”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宁国市“菜篮子”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城市及经济发展不同步,存在季节性、区域性供求失衡、风险应对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

2.1 蔬菜生产供应总量与市场消费需求矛盾突出 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迅猛发展,蔬菜需求量迅速增大。目前全市城区人口(包括流动人口)大约为15万人,按人均每天消耗0.5 kg蔬菜计算,年需求量大约为2.74万t。农村人口23万人,按人均每天消耗0.5 kg蔬菜计算,年需求量约为4.2万t,考虑农户自产部分及乡村市场消费量,全市年商品蔬菜需求量约为4.8万t。当前宁国市地产蔬菜供应能力仅占市场需求量的43%,市场缺口57%,要靠外调蔬菜来填补。

2.2 蔬菜市场供应季节性波动较大

3~4月和7~8月,通常是本地蔬菜供应的“春淡”与“伏缺”季节。由于蔬菜设施条件薄弱,抗灾能力不强,本地标准设施大棚面积不足66.7 hm2,周年生产能力不足。很多菜地沟渠路不配套,排灌不畅,干旱、涝渍经常发生,遇特殊气候年份,供需矛盾尤为突出。

2.3 农民“卖菜难”与居民“买菜贵”并存

受交易市场的场地限制,仅有的交易场地大华市场也只能在夜晚至凌晨交易,而且占道经营,严重影响交通和周围居民生活,部分农户蔬菜未能进入交易场所或在规定时间内售出,造成菜源浪费,农民种菜积极性受挫。近年来,农民与市场管理人员关于卖菜场地的纠纷时有发生。

3 制约宁国市“菜篮子”发展的主要原因

3.1 专业菜地建设不足

随着城市的拓展,城区周边大量蔬菜生产基地因城市扩建和工业开发被征用,未能及时得以补充,1996-2000年由政府投入200万元建成的以津北、津南、河沥溪、独山等蔬菜村为重点的100 hm2“一线专业菜地”缩减到不足20 hm2。新建菜地以农户自身投入为主,生产分散,基础设施薄弱,且随着城市和工业园区的迅速扩张,菜地频繁迁移,缺乏稳定的专业基地,供应能力保障不足。与周边县(市区)相比,本地蔬菜产业奖扶力度也偏低。

上一篇:大葱伴生栽培对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下一篇:贺州市农业企业化经营与生态农业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