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贫困山区农村青少年辍学打工成因探析

时间:2022-10-23 12:17:20

贵州毕节贫困山区农村青少年辍学打工成因探析

摘要:辍学是教育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动态变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以城市化、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追求进程中,有相当数量的贫困山区青少年纷纷辍学外出打工。这一现象的产生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家庭文化资本投资薄弱;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新读书无用论的抬头;学校布局调整失当带来的求学危机;亲友外出打工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

关键词:贫困山区 青少年 辍学打工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6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转型期,为了增加收入,同时也为了迎合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许多农民开始进城打工。近年来,许多青少年也纷纷放弃了学业,走上了打工之路,这一现状不得不令人深思。是什么原因让许多青少年在花季年龄放弃了学业而选择了打工生涯?本文就这一问题以贵州毕节的三个贫困山区为例展开调查,就贫困山区青少年辍学打工成因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探析。

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毕节地区总人口833.89万人,农业人口772.79万人,占总人口的92.67%。境内居住有汉、彝、苗、回、布依、白、蒙古、壮、侗、黎、满、瑶、土家、哈尼、傣、景颇、仡佬、京、维吾尔等3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28.06%。本研究就从这样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且多民族聚居的贫困山区出发,针对青少年辍学打工的现象进行调查,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乡镇作为本文调查走访的重点。它们分别是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乡、威宁县中水镇、赫章县平山乡。

2013年1月15日―1月19日,2013年7月23―8月2日我们两次深入到毕节贫困山区针对青少年辍学打工现象开展了田野调查。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乡属少数民族乡,人口主要是彝族、白族、苗族,共有22个行政村,总人口4.8万,外出打工人员接近1.2万人左右。其中调查走访的石牛角村,石牛角村人口1390人,367户人家中200多户有青壮年外出打工,其中有青少年辍学打工的有103人。

威宁县是毕节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中水镇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西北部,全镇辖19个行政村,1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5万人,共9501户,居住着汉、回、彝、苗、布依五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51.6%,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调查走访了前河村,389户,总人口1876人,外出务工人员588人,其中有122人是青少年辍学打工者。

赫章县平山乡辖17个行政村,10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苗、彝、布依、白族等5个民族,共7942户,总人口3.08万人。其中调查走访了中寨村,距乡政府驻地2.5公里,辖6个村民组,474户,2122人,其中有劳动力954人,外出务工人员415人,外出务工人员中有98人是青少年辍学打工者。

2 毕节贫困山区农村青少年辍学打工现状

所谓辍学是指所有未完成学制规定年限的教育,而中断学习,离开学校的现象统称为辍学。[1]

调查小组走入贵州毕节山区进行入户调查共计228户,其中普底乡石牛角村入户调查72户,中水镇前河村入户调查60户,平山乡中寨村入户调查80户。现将三村青少年当前生活现状列表如下:

[[村名\&总数\&辍学打工\&比例\&上学\&比例\&务农\&比例\&石牛角\&154\&68\&44.2%\&84\&54.5%\&2\&1.3%\&前河\&135\&82\&60.7%\&48\&35.6%\&5\&3.7%\&中寨\&176\&45\&25.6%\&128\&72.7%\&3\&1.7%\&]]

青少年外出打工者辍学时间段归纳列表如下:

[[辍学

总数\&小学

辍学\&占总数\&初一

辍学\&占总数\&初二

辍学\&占总数\&初三

辍学\&占总数\&68\&3\&4.4%\&19\&27.9%\&14\&20.6%\&32\&47.1%\&82\&4\&4.9%\&27\&32.9%\&15\&18.3%\&36\&43.9%\&45\&1\&2.2%\&12\&26.7%\&6\&13.3%\&26\&57.8%\&]]

现在根据以上两个表的数据及实地考察所获得的资料,对青少年辍学打工的现状作如下概括:

2.1 从辍学年级看,初中阶段辍学率高于小学,多数集中于初中毕业

调查发现,青少年辍学有一个时间段划分,主要辍学年级段为小学升初中时期,初中升高中时期,这两个年级段是青少年辍学的频发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尚小,辍学率比较低。我们以B小学为例,2003年升入初中的学生为40人,即初一学生为40人,到了初一后,有4名学生因家离学校太远衣食不便而辍学,上初二时又有4名学生辍学,而剩下的32名学生升到高中的仅为10名。辍学的那22名学生主要原因是没有考上高中,但是他们也几乎没有再次复读进行考试而选择了辍学外出打工。

在调查时与中水镇某一中学校长谈及青少年辍学的问题时,他告诉笔者学校辍学最严重的一次是1996年,那时候升高中的共有32人,其中有26名学生辍学,只有6位升入了高中,他所处的村子自国家恢复高考到现在也只出了4名大学生。

2.2 从辍学人群看,“留守子女”辍学率相对较高

“留守子女”主要是指那些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而留在老家的子女。近年来,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多,“留守子女”这一特殊群体出现许多的问题,笔者通过对部分学校和家庭的走访调查,发现“留守子女”在初中阶段辍学率较其他同龄人高出很多。现将笔者调查的平山乡农业技术高级中学初三年级2009年,2010年,2011年辍学青少年家庭背景列表如下:

[[年份\&辍学总人数\&留守子女\&比例\&非留守子女\&比例\&2009年\&22\&16\&72.7%\&6\&27.3%\&2010年\&25\&20\&80%\&5\&20%\&2011年\&23\&18\&78.3%\&5\&21.7%\&]

]

2.3 从辍学出路看,多数青少年辍学外出打工

通过对青少年辍学后状况的分析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辍学后外出打工,有不少学生在辍学前就有了明确的去向,也就是先找好打工地再辍学。调查显示,83.6%的学生在辍学后外出打工,只有16.4%的学生游逛于社会或是闲居在家中。在调查中笔者发现:辍学青少年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更多的是受到同龄群或父母外出打工的影响。部分辍学生的父母明确表示,孩子辍学外出打工不是为了家庭经济,而是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孩子既然己经选择辍学,总不能让他们闲居在家中,外出打工不仅能早点接触社会,还能有点生活目标。另一部分父母则明确表示,孩子辍学是因为其学习不好,读书无望,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早点赚钱。同时在所访谈到的在辍学后在外打工的青少年,并未因中途辍学而感到后悔,多数人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比较满意,并认为“打工也挺好的”。这一观点在贫困山区青少年中产生并传播,对辍学现象的普遍发生产生了一定的强化作用。

3 毕节贫困山区青少年辍学打工的诸因素分析

3.1 家庭文化资本投资薄弱

布迪厄在《文化资本和社会炼金术》中提到:在考虑经济资本的同时,不能遗漏最隐藏的最具社会决定性的教育投资――家庭所输送的文化资本,将来教育行为中所产生的学术性收益直接依赖于家庭预先投资的文化资本。可是由于经济原因,许多贫困山区的家庭用于子女教育上的投资非常少,一般情况下除了基本的课本费和学校要求的一些必须费用之外,父母很少会给子女购买一些文化滋养品。在调查中一学生告诉我们,我很羡慕城里的孩子能学弹钢琴、学跳舞,但是家里没有这样的条件,即使父母有钱也先考虑的是修房子,不愿意在这方面投资。

当然物质的投资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时间的投入上。从空闲时间的拥有量来看山区父母拥有较多的时间,但投入在子女身上的时间并不多。首先是观念问题,据调查,贫困山区很少有父母辅导孩子功课,大多数父母认为读书是孩子自己的事,对孩子的教育持放任态度。在对辍学青少年的辍学原因的调查中发现,有32名青少年选择辍学,父母放任或不关心,占到辍学青少年总数的62.3%。其次,贫困山区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大大制约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最后,贫困山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值低。贫困山区大部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他们读完初中就应该出去打工。

贫困山区父母较低的文化水平、教育投入、教育期望形成了对教育的消极的心态,同时也影响了子女对教育的态度。这样,贫困山区青少年在继承了较低文化资本的基础上,加上其消极的教育态度,进一步导致了其学业的失败或预期失败,青少年辍学现象据此不断发生。

3.2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新读书无用论的抬头

在城市,教育被看作是家庭和社会关注的中心,形式多样的教育不断呈现。在农村却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读书无用论何以在农村社会中抬头?在以城市化、工业化的现代社会进程中,城市成为现代化的先导与主体,虽然今天的农村面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是城乡差距依然客观存在,尤其贫困山区与城市的差距更为突出,贫困山区还有许多人为衣食、为读书、为基本的生活担忧,这就是事实。据此,城乡的二元结构依然客观存在。

在城市,上大学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但是在贫困山区认为上大学只是少数人的事。父母对子女未来不敢抱有太多、太高的期望,相反极其看重眼前的利益。一方面,贫困山区教育的普遍落后,山区青少年教育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不如早退学早打工早适应社会;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收费越来越高,大学生择业越来越困难,很多学生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这样前期的教育投资得不到任何回报,学生回家后的社会生存能力还比不上那些读书少的同龄人。因此,在山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上学等着穷,上了学立刻穷;不上学走土路,上了学走投无路”。

3.3 学校布局调整失当带来的求学危机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然而近些年来,部分贫困山区为了节约办学成本,出现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失当,这种情况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及其消极影响已日益凸现,上学的困难使得一些农村学生,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学生遭遇求学危机。通过与村干部的访谈笔者了解到,撤并学校造成了当地很多学生辍学,辍学后的大部分青少年选择与亲友外出打工。

3.4 亲友外出打工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在发展阶段中属于向同期团体认同的发展阶段,因此,非常容易受到同龄群体的影响,容易受到同龄群体中偏差行为和价值观的影响。特别是辍学外出打工青少年对在读青少年的影响特别大。辍学生东明在辍学后,就先后说服4名同学和他一起到温州打工。同时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憧憬,他们常常看到外出打工的亲友回家后手里握着自认为最现代化的手机,身上穿着流行服装,还带去了许多新鲜的小礼物,这一切对在校的中小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所带来的诱惑是不可抗拒的。另一方面有部分青少年在求学期间因父母或朋友等在外而入城住过一段时间,会因城市的繁华留念,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这种不安的留念与向往在他们的生活学习中逐渐误导他们走向辍学的边缘。此时,他们还会进行一些对比,当地教师和在外打工者,他们看到的是上班环境不如打工者的城市环境,教师拿的工资不一定就比打工者多。由于各方面的诱惑,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失去方向,他们开始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最终“如愿以偿”地辍学打工。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义务教育效益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布迪厄著,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袁桂林,洪俊.农村初中辍学现状调查及控制辍学对策思考[J].中国教育学,2004,(2).

上一篇:高校道德体系中儒道核心理念的人文建构功能 下一篇:大学新生报考院校信息获取途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