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同命不同价”的法律思考

时间:2022-10-23 12:09:03

对“同命不同价”的法律思考

摘要:"同命不同价"近年来成为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生命权生而平等,在面对法律赔偿时,对于不同的人即不同户籍的人却大相径庭,差别甚远。这不免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对"同命同价"的呼声也日渐高涨。本文就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同命不同价 同命同价 死亡赔偿

一. “同命不同价”制度产生的历史根源

“同命不同价”其实古来有之,并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纵观古今中外,这种制度产生的历史根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我国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从秦简至《大清律列》都规定有对侵害生命所给予的区别对待。这种“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观念影响不少人,“同命不同价”制度就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了。

(二)中西方人们的法律文化、理念不同

西方法治,无论是理念还是制度都源于对人生意义、价值的认知和关怀。西方古代的法治学说脱胎于希腊时期人文思想的襁褓;而近代法治的生成又得力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的张扬。在这种法治环境下,西方人坚信“人生而平等”并注重对人权的保护。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种漠视、轻视生命的观念较普遍。且我国长期实行“人治”“,以言代法”、“以言废法”,对法的理念的追求不那么注重“平等、公平、正义”。所以许多法律的制定、修改、解释都受等级观念的影响。最高人民法院的《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也受了这种观念的影响,造成了“法有等级”“命价不等”的恶劣影响。

(三)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的户籍结构。

在我国,户口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从生命伊始到生命终了,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都与户口有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户籍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城市人命精贵、农村人命低贱的意识。所以在《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的条文中,就以城乡二元的户籍结构作为死亡赔偿金支付的依据。显然这种不平等的户籍制度,是导致“同命不同价”的体制根源。

二. 举一个“同命不同价”的案例,并对之进行分析

该案的当事人之一是一位农村户口的女生,何源;她的父母是在城里卖肉的农村户口持有者,何青志、谌登兰。

案情:何源在重庆市江北区某中学读书。当天,她在上学途中遇到同校的另外两个好朋友,3个好伙伴上了同一辆三轮车,结伴去学校。三轮车行驶到郭家沱长城公司上坡路段时,一辆对面驶来的满载货物的卡车刹车不及,车辆失控,发生侧翻,正好将三轮车压在下边。3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凋亡了。

事故善后处理小组很快成立,开始调查事故原因,并对死者进行赔偿。3个女孩的家人先后与肇事司机挂靠单位―――重庆铺金公路运输有限公司的代表进行协商。另外两家先后与公司协商“私了”,各自得到了20余万元的赔偿。当时,何青志夫妇沉浸在中年丧女的痛苦中,想当然地以为,女儿的赔偿,不会成为一个问题。让何青志夫妇意外的是,当他们就女儿的赔偿进行协商时,一切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容易。对方表示,如果按规定的条款清算,只能给他们死亡赔偿金5.07万元,再加上丧葬费等费用,顶多赔偿5.8万余元。

同样的生命,在进行死亡赔偿时,却有着天壤之别,这是法律的悲哀还是整个社会体制的悲哀?“同命不同价”在这个案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其实,对这个赔偿结果是有法律依据的,根据2003年12月4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简称《解释》)中明确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20年计算。该《解释》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这个法律解释可以说是造成这一系列不公平后果的根源所在。

很显然,这种只看户籍不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的做法是有待探讨的。户籍只能代表一个人的出生地,并不能决定他的社会地位,更不能以此作为进行赔偿的依据。04年司法解释可以说是把居民分成了两个等级: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有句法谚"法律是最后一道防线”,在这个司法解释中我们体会不到法律作为最后的保护伞的价值在哪里!

和何源一起的另两个女生,因为是城市户口,所以对她们的赔偿几乎是何源的4倍,如此大的差距依据的都是上述司法解释。我们不禁要问“农村孩子的命难道只值城市孩子的半条命吗?”因此,“同命同价”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流观点。然而,在社会上还是存在另外一种不同的声音,对于同样的生命可以进行有差别的赔偿。

三. “同命同价”的例外分析

2009年6月27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十次专题讲座,作为主讲人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胜明向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和各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详细讲解了我国的侵权责任法律制度。讲座中,王胜明详细讲解了国内外有关死亡赔偿的法律规定,并就死亡赔偿中“同命不同价”的问题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立法时“倾向于原则适用统一赔偿标准,适当考虑个人年龄、收入、文化程度等差异”。王胜明的观点,笔者认为,是对“同命不同价”在当前的一种比较好的解决方法。

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原则上使用统一赔偿标准,是对“同命同价”的肯定;适当的考虑个人年龄、收入、文化程度等差异,是对不同人不同背景的考虑,既兼顾了当前社会的主流观点,又在同样的标准下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不能说是对农村居民不平等的对待,因为在大的方向上我们摒弃了以前从一开始就把居民分成两类的做法,而选择了在前提上的一致,这不能不说是种进步。笔者认为,在《侵权责任法》出台以后,04年的司法解释就应该被废除,因为法律是不应该容许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出现的。

适当的考虑个人年龄、收入、文化程度,是“同命同价”的例外,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个农民和一个科学家同坐一辆车,出了交通事故,在死亡赔偿金方面,就应该在适用统一赔偿标准的前提下,适当的考虑二者对社会的投入成本,比如劳动能力的大小,对社会的贡献,对他个人培养的投资成本等。这不能说是一种不平等的表现,恰恰在这种差别对待中体现出了公平。“同命同价”是对生命权的平等保护,但是这种平等并不表示平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每个人的投入成本都不一样,社会对他的回报就不同,对不同身份的人在进行赔偿时(目前主要集中在死亡赔偿这一块),应该考虑到他们在生前对社会投入成本的多少,在坚持统一赔偿标准的前提下,把这一因素考虑其中进行衡量。虽然这样表面看起来是不平等的,但实质上是平等的体现,目的是维持社会秩序,尽量做到对每个人公平。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农村少女遭车祸身亡赔偿不及城市户口同学一半.cn/s/2006-01-24/03238062364s.shtml,2006-01-24

[2]王利民著.民商法总则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李龙.人本法律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上一篇:浅谈《尚书》名动兼类词的语义关系 下一篇:堵截条款之分析